经络诊断
经络诊断,是依据经络学说理论,检查经络腧穴部位病理反应,测定经络和腧穴部位的皮肤电和皮肤温热度等,借以辨别病位、病经及其虚实状态的一种特定诊断方法。为针灸临床所常用。由于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灵枢·海论》),分布于人体四肢百骸和头面躯干,无所不到,体内脏腑器官的病变往往通过经络途径反映到体表的一定部位,因此经络诊断对临床辨证具有重要意义,也为针灸临床治疗提供了直接根据。常用的经络诊断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经络望诊 这是通过医生直接观察经络所过部位的皮表所发生的各种异常改变,来诊断疾病的。经络望诊要注意观察全身经络穴位和头面五官的色泽、形态的变化,如皮肤的皱缩、隆陷、松弛,以及颜色的变异、光泽的明晦、色素的沉着和斑疹的有无等。在望诊时要注意病人体位和光线,要注意和触按结合,要认真仔细,否则容易误漏。经络望诊观察的是人体外部表现,而其目的却在于通过外部表现去察知内在脏腑的病变。如两目红赤在排除眼病和高热的情况下,可考虑肝阳亢盛(肝经上行连目系); 齿龈红肿可以考虑胃火上炎(胃经下行入齿龈)肺之疾患常在肺俞和中府等穴位出现白色或红色皮疹;肝之疾患可在中都等穴位上见到色泽变异。得知这些体表部位的异常反应,就可以结合其它有关方面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去考虑诊断。如肝阳亢盛的诊断就要结合年龄、脉象及病人的主诉等。
察看络脉是经络望诊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包括看络脉的隆陷和察络脉的色泽两个方面。《灵枢·经脉》中就指出过:“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这里说的是根据络脉见与不见,隆起或凹陷,来确定是实证还是虚证的。“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有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 其青短者,少气也。”(《灵枢·经脉》) 这里说的是察络脉所表现的各种不同颜色,是判断不同病证的重要依据。
此外,在唐代王超《水镜图诀》中最早提到的小儿指纹诊法,也是由经络望诊发展而来的。这是通过观察浮络于食指内侧表现的情况来判断病证的,对于小儿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通过四轮八廓的外在变异来诊断脏腑病证的眼诊,以及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以看耳穴变化诊断全身病证的耳诊部分,也都属于经络望诊的范畴。循经性皮肤病和循经反应带是近几年来被注意到的; 它们和内在脏腑病变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还不清楚(见“循经病理反应”条)。据初步探索,当脏腑患病时,可以伴随相关经络体表感觉异常和各种皮疹出现; 也可以由于循经性皮肤病的发生而对脏腑病证发挥制约作用。如微循环障碍型溶血性贫血病人,由于肝损害而诱发出胆经出血带;同类病人,由于肾损害而诱发出肾经出血带等。
经络按诊 这是在经络腧穴部位上运用按压、触摸或戳捏等方法来寻找异常变化,如压痛、麻木、硬结、索条状物、肿胀、凹陷等,借以判断病证的。这一诊法常可为针灸临床治疗提供选穴的直接根据,所以也在治疗过程中应用。经络按诊的部位大多为背部的腧穴,其次是胸腹部的募穴以及四肢的原穴、郄穴、合穴或阿是穴等。耳穴按诊,也属于经络按诊范畴。感觉异常者,用拇指或食指轻轻按压穴位,就会出现痠、麻、胀或痛等感觉,甚或向远端沿经络走行方向放散。其中以压痛最为常见,尤其在急性病时,其明显程度常与病情呈比例。根据压痛程度可分为三级: 轻压就有不可忍受的疼痛者为“++”;以中等压强按之就可以呈现明显疼痛者为“++”; 重压方可出现轻度疼痛者为“+”。判定压痛分级,要注意和周围对照,和对侧对称部位对照。酸、麻、胀等主要出现在虚证方面。如脾失健运而导致消化不良的病人,其脾俞穴位多有酸、麻或胀等压感,也可出现局部组织松弛或凹陷等。胃癌病人,可在胃俞穴位上出现隆起或硬结等。皮下出现结节或索条状物,称为反应物。反应物有多种形状,其大小和数目之多少也不同,有梭形、球形或扁平形的,更有串珠形的。有的小如麦粒,有的索条状物竟达4cm长。反应物多数质硬,少数较软,病轻时只是隐约可见。较大的结节一般偏软,并多可有移动性;小结节或索条物一般是不可移动的。各种表现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同时并见,如松弛、凹陷和酸麻并见,或反应物与麻、痛并见。胃下垂病人常在足三里穴位上出现索条状物,中脘穴位上出现结节,胃俞穴位上出现凹陷(见“腧穴特异性”条)。
经络腧穴皮肤电测定 这是利用经络经穴测定仪检测腧穴部位的电参量,以判断各经气血盛衰的。测定的内容现阶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探测经络穴位皮肤导电量的变化(即电阻); 一是探测经络穴位上引出电流的大小(即电位)。大多数临床资料和实验报道认为: 人或动物身上确实存在着皮肤“良导点”(指导电量偏高的部位)和“活动点”(指皮肤电位高的部位);这些点的分布大体上与经络穴位一致,并且还受疾病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见“经络穴位电特性”条)。因此测定这些变化,对于诊察脏腑经络疾病和选取治疗穴位,都有重要参考价值。测定时一般多采用各经原穴,也可同时测定各经井穴、郄穴、背腧和募穴,将所得数值做综合分析,然后进行脏腑经络虚实的推断。耳诊在耳穴上进行探测,一般来说,测量数值明显小于中位数(指在一组经络电测量数据中经计算所得的中间数)者为虚证; 相反,测得的数值明显高于中位数者为实证。但要注意测定条件的一致,注意病人随时生理机能状态的变化,否则容易发生误诊。如能做到电阻和电位互参,进行全面分析,诊断准确率就会更加提高。
经络腧穴皮温测定 这是运用特制仪器测定有关腧穴的皮肤温度,以诊断疾病的。如解放军304医院穴位诊断室用自己研制的DTC-I型穴位测温仪,测定双侧对称同名腧穴(即测定对称的背腧穴和井穴的温度),根据其温差大小,可以诊断疾病。在正常情况下,左右对称部位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温差不超过0.5℃。当脏腑患病时,相应经络穴位温度发生异常改变并导致双侧同名腧穴温差大于0.5℃。据初步研究表明,利用这种皮温测定方法不仅可以诊断一般脏腑病变,还可用于肿瘤早期筛选性普查。
此外,知热感度测定也属于经络诊断范畴,但目前在国内已很少有人使用,故在此不做介绍(见“针灸临床辨证”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