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电特性
经络腧穴电特性,指的是经络和腧穴部位所表现的特异电现象。
很早人们就注意到生物机体不仅可以导电,还能发电。1786年发现了神经肌肉的生物电。相继有人发现并研究了皮肤电反射现象,认为它和心理活动、植物神经系统密切相关。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有人注意到经穴具有低电阻特性,以后研究者日益增多。我国林长庚早在1949年就用电阻测定法作为取穴根据。不少学者,从50年代至今,研制出多种类型的探测仪器,不但在观察经络、经穴、耳穴电特性方面,取得了大量资料,而且也已应用到针灸临床的实际工作中去。目前多数学者认为: 皮肤电现象与经络腧穴确有一定联系;在不同病理生理条件下,相应腧穴电阻电位有所波动; 一般可将低电阻高电位作为取穴参考指标;组成测定条件的每一环节,如电极及其与皮肤接触面积、压力、时间、乃至于仪器性能等无不对测值产生一定影响,被测者当时机能状态和环境等也有影响。
经络电特性 用拉普拉斯平面分析对同一条经两穴间交流阻抗进行测定,可见到经穴间阻抗低于对照线两点间(经线旁1.5cm),而容抗则偏高,相角(φmin)则无明显差异。用自动化技术和固体电路研制的自动测定经络平衡仪,可即时显示任意一条经络的相对状态,但探测电流不宜超过5μA,电压不宜超过5V,宜于用不锈钢电极,用电脑自动调控导电率维持一相对稳定的比例。通过离子泵示波技术观察,可见到经络流注的方向性;即用天线接受80kHz的交流波,经离子导线与人体相应经穴连接,以示波器观察并记录不同经穴交流波图形变化时发现,当顺经方向连接离子泵时,经络脉流的示波波形呈箝位波,反之则呈负相箝位波。
腧穴电特性 主要反映在电阻和电位两个方面:
腧穴低电阻特性 系指电流通过腧穴时,该部位具有较周围皮表为高的导电量而言。腧穴导电量,低者10几个μA,高者可达100μA以上。由于测定的部位和具体条件不同,测定值的波动性很大,呈现向头面部递增的明显趋势,关节部位偏低。腧穴电阻为100~794kΩ,而非腧穴电阻为1~2MΩ相差56%以上。
腧穴之所以呈现低电阻特性,还不十分清楚。有的认为是由于脏腑与其相应体表部位处于同一神经节段或相邻节段的脊髓中枢支配,当脏腑功能改变时可通过同一或相邻节段的反射引起相应体表神经兴奋性的改变,从而使该处血管、汗腺、皮脂腺以及细胞组织活动也发生改变。腧穴与运动点和触发点的吻合,也是形成穴位低电阻的重要原因。运动点是体表神经末梢密集区,相当于神经终板部位。约有半数腧穴在已知的肌肉运动点上。触发点是肌肉组织中局部变性区域,肌纤维破坏,肌纹消失,并且由于肌纤维皱缩和结节中纤维组织与脂肪组织浸润而出现肌细胞核积聚现象。或认为腧穴低电阻的形成,是由于体内生物电彼此相互作用和机体导电按集肤效应或容积导体导电原理,在体表构成电轴形式的投影,从而组成等效电路和电阻的特殊活动点,其电阻值随脏腑病理生理过程改变而改变。
腧穴电阻大小,受许多因素影响。特别是情绪紧张、疼痛或出汗等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时,腧穴电阻可明显降低,而睡眠、麻醉或疲劳等状态时则明显升高。腧穴药物封闭或有关神经受损,腧穴电阻偏高。当交感神经受到刺激时,腧穴电阻偏低。电刺激迷走神经时,有关部位的低电阻点明显增多。皮肤电阻包括直流欧姆电阻和电容电阻。皮肤清洁度和湿度、电极大小及其与皮肤接触的紧密度等均影响皮肤直流欧姆电阻。电极与皮肤间存在电容,因此电极面积影响电容及其充电放电时间,从而测定读取测值时间不同对结果影响也很大。探测电极的机械刺激对上皮细胞活动的影响和外加电压对组织液的电解效应等,也会导致腧穴电阻值发生波动。
各种腧穴电阻测定仪基本结构大体相同,有直流与交流之分,高频与低频之分。直流者又有直流电阻式与电桥平衡式之分。我国最近研制的“经穴电参量自动巡回检测系统”,在实现多点快速检测方面已取得进展。根据腧穴电流密度偏高的原理,借用电化学反应方法,可观察到穴位具体图象、大小和位置。
依据腧穴低电阻特性去探测穴位,不论表现在人体或各种动物,其符合率均可达60~90%。按五腧穴测值作为判断经络虚实或平衡与否,可为诊断提供参考性根据。如福尔电针测定仪,应用1V 8~10mA电源,中心刻度以50为常值,低于或高于者分别表示虚和实。根据虚实分别用较小或较大电流给以刺激治疗,可使指针趋向常值。
腧穴高电位特性 皮肤电位变化是活组织代谢过程的表现,比较稳定,特异皮电位点与脏腑功能间规律性联系和腧穴与腧穴旁点间的差异均较明显,它不同于皮肤电阻; 皮肤电阻是机体对外加电流通过组织时所表现的一种生物物理特性,只能间接反映皮肤发生的某些理化变化。根据生物体表均有不同电势分布的原理,测出蝾螈体表具有高电位的三极点,在背腹部各有一条高电位线,并进一步证明人体某些腧穴和周围皮肤比表现为正电位。腧穴电位变化与神经功能密切相关。
测腧穴电位,多采用高输入阻抗的阴极毫伏计,可消除机体本身电阻变化所产生的影响。采用阴极平衡电路装置和负反馈原理,可把检流计的光点控制在零点上,有利于稳定。用差分放大器消除50H2交流电源的干扰,再配合生理记录仪,可连续记录腧穴电位的动态变化。70%腧穴呈高电位,头面部腧穴最高,躯干次之,四肢较低,上臂为最低。基于机体生理功能状态不同,经穴电位波动于30μV~30mV之间。针灸等腧穴刺激,对皮表腧穴电位亦有影响。如刺激井穴仅在背俞和募穴上呈现电位反应;刺激背俞穴则仅在井穴上呈现电位反应。
常态生理情况下,机体左右同名经穴电位值均相接近,而病理情况下就会出现有关腧穴左右不平衡现象。根据皮肤电位值改变,可帮助判断肺结核活动情况,鉴别子宫外孕和急性阑尾炎,诊断肾、心、肝、胆等疾病。如观察阑尾炎,绝大多数能够和手术结果相符合。
腧穴电位与电阻有密切关系,综合测定具有特殊意义,是今后值得深入探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