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经络的生理、病理及应用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经络的生理、病理及应用

经络的生理、病理及应用

经络学说的理论,对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都具有重要意义,现分述如下:
经络的生理
在生理方面,经络有通行气血,联系人体内外表里、脏腑器官及各种组织,调节平衡,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等作用。
❶通行气血,协调阴阳:《灵枢·本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可见经脉是气血循行的通道,气血通过在经脉中流行循环而荣灌脏腑,协调阴阳,濡养筋骨,通利关节,润泽皮毛,使人体气血得以正常循环,阴阳交接,周而复始,如环无端,昼夜不息地维持着机体的生命活动。
❷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及肢体关节等,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脉度》说:“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溉藏府,外濡腠理。”说明经络有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肢节,内而溉于脏腑,外而濡于腠理的作用。经络系统以十二经脉为主体,结合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五络脉等,形成了一个网状整体,内连五脏六腑,外系四肢百骸,关节肌腱,经筋皮部,五官七窍,把人体各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运动不息、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
❸平衡调节作用: 经络在通行气血,沟通表里,联系脏腑的同时,通过气血昼夜不息“如环无端”的循行流注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等功能,从而使身体阴阳气血、营卫津液的动态平衡得到适当的调节。人体通过经络系统的气血调节,使内外、上下,都能协调统一,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于是脏腑营卫、腠理皮毛的温煦、滋养、卫外等功能得到经常的保持,使机体的适应能力增强,起到保护机体,抗御外邪的作用。
经络的病理
经络系统之在人体,既然具有通行气血,沟通表里,调节阴阳使机体保持平衡等生理活动。一旦阴阳失调,气血不能通畅,而使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化、转归,其直接有关于经络,则不言而可知。今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列述:
❶经络与内脏: 外邪侵犯人体,必先通过经络而传入于脏腑。如《素问·缪刺论》说:“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子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又《皮部论》说:“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反之,内脏有病也必然累及经络。《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 虚则目𥆨𥆨无所见, 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脾病者,身重善饥,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臑腨胻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咽干。 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也说:“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背控睾而痛,时窘之后,当耳前热,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不得,肩上热,:若脉陷,及足小指外廉及胫踝后皆热。”等等。说明无论从表入里,或从里出表,无不以经脉为之桥梁,故其表现的症状多在经脉循行的部位。此外,脏与脏之间,脏与腑之间的病变转化,亦通过经脉,而互为影响。例如肝病时最易影响脾胃,以肝之经脉从足交出太阴之后渐上而抵小腹,挟胃上贯于膈也。心热时可移热于小肠,以心脉出属心系,下膈,络于小肠也。肾阳虚时可致水气凌心、射肺等,以肾之经脉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从肺出络心,注于胸中也。
❷经络与五官七窍: 眼、耳、口、鼻、咽、喉、齿、舌等器官,都有不同脏腑的经脉循行和络属或为所过、所系,表里相合等关系,一当发生病变,这些孔窍同样可以反映出五脏六腑的虚实寒热等病证来。例如: 手阳明大肠经贯颊,入下齿,挟口左右相交,病则齿痛、颈肿;足阳明胃经起于鼻交頞中,挟口环唇,却循颐后,出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病则“衄,口唇胗,颈肿喉痹”;足少阳胆经从目锐眥,下大迎,挟颊车,病则可见:“口苦”,“目锐眦痛”;手太阳小肠经循咽上颊,至、 抵鼻,至目内眦,却入耳中,病则可见“咽痛颔肿”,“耳聋目黄”;足少阴肾经循喉咙、挟舌本,从肺出络心,注胸中,病则可见“口热舌干,咽肿上气”;足太阴脾经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病时则出现“舌本强”、“舌本痛”。凡此经脉与七窍的联属关系,是屡经临床验证而不失的。
❸经络与四肢筋骨: 人体的四肢、筋骨、皮肉等,都遍布三阴三阳十二经脉以及奇经等,将气血津液输送到各部,以供其温煦濡养之所需,而维持其生理的正常。反之,各部经脉失去其正常生理的作用,各部的病变反映即随之而起。例如:手太阴肺经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循鱼际,出大指之端,病则可出现“臑臂内前廉痛,掌中热”;手阳明大肠经起于手大指次指之端,上肩,出髃骨前廉,病则可出现“肩前臑痛,大指次指不用”;足阳明胃经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病则可见“膝膑肿痛”,“股、伏兔、肝外廉、足附上皆痛”;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指之端,上腨内,循胫骨后,上膝股内前廉,病则可见“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指之下,斜走上踹内,股内后廉,贯脊,病则可见“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因为经脉既发生病变,经气营血不能温煦濡泽所主属的肢体、筋骨、皮肉、关节等,故可出现肢体失灵,屈伸不利,肌肉萎缩、麻木、肿痛、痹、不遂诸种病症。
❹经气厥逆: 沿着经脉循行不息的元(原)气、宗气、营气、卫气等,概称之为经气。循行于十二经脉的经气。如果因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阻遏其运行之机,致阴阳二气不相接续,便将发生厥逆的病变,其临床表现,亦随其阴阳经循行之不同,而各有殊异,出现不同的厥证。例如: 手太阴肺经有“臂厥”证,主要症状为“交两手而瞀”,瞀即目眩神乱,因肺经脉由中府出腋下,行于肘臂之间,因以为名。足阳明胃经病有“骭厥”证,主要症状为“贲响腹胀”,也就是肠胃雷鸣不已,骭即足胫,胃脉循行自膝膑下胫骨外廉故也。足少阳胆经病有“阳厥”证,主要症状是“足外反热”,因胆经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出外踝之前,胆为阳火,阳火厥逆,因之以名。足太阳膀胱经病有“踝厥”证,主要症状为“腘如结,踹如裂”,因膀胱经脉下合腘中,贯踹内,出外踝之后,故此得名。足少阴肾经病有“骨厥”证,主要症状为“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因肾在志为恐而又主骨,肾气虚怯如此,故名。《素问·厥论篇》还说:“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䯒不可以运。太阴之厥,则腹满䐜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可见经气厥逆病变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
❺经气终绝: 十二经脉之气,即十二脏腑之气。经气虚弱到了终绝的地步,也就是脏腑之气到了终绝的时候,这在临床上,是相当危笃的。《素问·诊要经终论》说:“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瘈疭,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睘绝系,绝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此十二经之所败也。”《灵枢·经脉》说:“足太阴气绝者,则脉不荣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软,肌肉软则肉萎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笃乙死,木胜土也。”“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髦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壬笃癸死,水胜火也。”“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目运者为志先死,志先死,则一日半死矣。”“六阳气绝,则阴与阳相离,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出,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一二经经气终绝,已属危重之候,若三阴经或三阳经同时经气终绝,自是危在顷刻了。
❻“是动”、“所生病”:脏腑通过经络的沟通联络,形成了气血循行环周不休的整体。但是每一经络、脏腑又各自保持着自己的功能系统。因而在病理上也各有着不同的证候反映。古人把各经脉反映出的不同的病症,归纳为两大类,一类称“是动”病,一类称“所生病”。例如: 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喝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掌中热。”大肠手阳明之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不用。”(《灵枢·经脉》)等等。《难经·二十二难》解释“邪在气气为是动,邪在血血为所生病。”清代张志聪认为“从外之内谓之是动,从内之外谓之所生。”解说虽然不一致,但说明了由于经脉的性质和所属的脏腑不一,便各有其不同的发病见症,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 腧穴   经络在诊断方面的作用 ☛
0000947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5:4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