齒齒(齿)Chǐ罕见姓氏。《中文大字典》收载。《姓氏考略》注其源: ❶“或墨者己齿之后。” 己齿,古代墨家学者。其后或以祖辈名字为氏。 ❷“百济国有黑齿氏。(齿氏)当为黑齿氏所改。”百济,在朝鲜半岛西南部。 齒chǐ❶牙齒。枚乘《七發》:“皓齒娥眉,命曰伐性之斧。” ❷年齡,年壽。崔篆《慰志賦》:“聊優游以永日兮,守性命以盡齒。” ❸骰子,博具名。馬融《樗蒲賦》:“齒爲號令,馬爲翼距。”馬,通“碼”,籌碼。 齒“齿”的繁体字。 上一条: 齿 下一条: 耻 齿齒ㄔˇchǐ三3333①名马的年龄。古北方方言。宋董朝英《靖康缃素杂记》:「陇右人谓马岁为~。」②动理睬;理会。湘语。湖南长沙〖 〗。莫~他,让他哭个够‖我是有~起他的啰不会理会他的。湖南双峰〖 〗、衡阳〖 〗。③动将土揉细。中原官话。山西运城。1918年《解县志》:「揉土使细曰~。」④动盛。吴语。浙江温州。   齒齿见[皓齒][黑齒] 齒❶猶“錄”也。《禮記·王制》: “不變,屏之遠方,終身不齒。” 鄭玄注:“齒,猶錄也。” ❷人壽之數也。《禮記·文王世子》: “文王曰:非也,古者謂年齡,齒,亦齡也。” 鄭玄注: “齒,人壽之數也。” ❸年也。《禮記·坊記》: “子云:觴酒豆肉,讓而受惡,民猶犯齒。” 鄭玄注: “齒,年也。” 《禮記·中庸》: “燕毛,所以序齒也。” 鄭玄注: “齒,亦年也。” 古代名物 > 獸畜類 > 其他部 > 部器 > 氂4 > 齒 齒 chǐ 特指象牙。《書·禹貢》:“齒革羽毛惟木。”孔傳:“齒,象牙。”
古代名物 > 遊戲類 > 遊藝部 > 博具 > 骰子 > 齒 齒 chǐ 即骰子。《列子·說符》:“設樂陳酒,擊博樓上”唐·殷敬順釋文:“古《博經》曰:其擲采以瓊爲之,瓊畟方寸三分,長寸五分,銳其頭,鑽刻瓊四面爲眼,亦名爲齒。”漢·馬融《樗蒲賦》:“排五木,散九齒,勒良馬,取道里,是以戰無常勝,時有逼逐。”《晉書·葛洪傳》:“(洪)性寡欲,無所愛翫,不知棊局幾道,樗蒲齒名。”
古代名物 > 人體類 > 頭面部 > 口 > 齒 齒 chǐ 亦稱“玉𥫽”。指前齒,亦通指牙齒。其稱始見於先秦典籍。《周禮·秋官·小司寇》:“自生齒以上,登於天府。”《黄庭内景經·玄元章》:“玉𥫽金籥常完堅,閉口屈舌食胎津。”《黄庭外景經·中部經》:“玉𥫽金籥身完堅。”務成子注:“玉𥫽,齒;金籥,舌。”𥫽同匙。元·張國賓《合汗衫》第二折:“你休聽那厮説短論長,那般的俐齒伶牙。” 齒chiFD58 “齿”的繁体。 齒chǐC144 “齿”的繁体。 〖齒〗 粵 ci2〔此〕普 chǐ ❶ 本指門牙,後泛指牙齒。司馬遷《史記.晉世家》:「虞之與虢,脣之與〜,脣亡則齒寒。」(虞、虢【粵 gwik1〔瓜色切〕普 guó】:周代諸侯國名稱。) ❷ 年齡,歲數。班固《漢書.趙充國辛慶忌傳》:「犬馬之〜七十六。」(犬馬:臣子對君上的卑稱。) ❸ 齒狀物件。沈約《宋書.列傳第二十七.謝靈運》:「登躡常着木履,上山則去前〜,下山去其後〜。」(躡【粵 nip6〔捏〕普 niè】:登上。) ❹ 言論。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平居,望外遭〜舌不少。」(平時意外地遭受到不少是非口舌。) ❺ 提及。韓愈《師說》:「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 ❻ 像牙齒一樣並列。莊周《莊子.天下》:「百官以此相〜。」
齒齒,甲骨文作   ,金文作  (摹本),《説文》古文作 ,小篆作 。 字形演變顯示,甲骨文字形有簡有繁,最簡者僅存大意。金文第一字形是商代字形,象形。第二、三字形是戰國晚期字形,增“之”或“止”作聲符,後世統一以 “止”作聲符。小篆繼承第三字形,後世沿用,隸定作 “齒”。形聲爲求與語言密合,訛變則多緣於書寫求便,轉而又借用字形相近的字作聲符,這種構形的變化顯示了聲化的自覺。齒、牙渾言無别,析言之,則齒指門齒,牙指臼齒。文獻或用其引申義,如年齡、類别、并列、口頭提及等義。卜辭多用本義,或用作地名。銘文或用作氏族名、地名。 楚簡帛文作 ,沿襲金文第二字形。秦簡牘文作 ,古隸典型。 齒齒, 甲骨文; 金文; 篆chǐ[止聲,象形,像口中牙齒形。(《説文》:“口齗骨也。象口齒之形,止聲。”齒,人和動物嘴裏咀嚼食物的器官〈牙齒〉。排列像牙齒形狀的東西〈齒輪。年齡。馬齒徒增〉。並列〈不齒〉。談到,提及〈齒及〉。)] 《詩經·鄘風·相鼠》:“相鼠有齒,人而無止。”(老鼠尚有牙齒,人却不重舉止。) [春秋] 左丘明《左傳·哀公八年》:“夫魯,齊、晉之唇。唇亡齒寒,君所知也,不救何爲?”(魯國,是齊國和晉國護齒的嘴唇。唇亡齒寒,是你所知道的,爲什麼不去救助他們?) 《孟子·公孫丑下》:“鄉党莫如齒,輔世長民莫如德。”(鄉里最尊重的是年長人,幫助老百姓,最好的莫過於提高他們的道德素養。) 齒(chǐ)“ ,口齗骨也。象口齒之形,止声。凡齒之属皆从齒。 ,古文齒字。”(昌里切) 段玉裁注:“郑注《周礼》曰:‘人生齒而体备。男八月、女七月而生齒。’…… 者象齒,余口字也。” 甲骨文或作 、 ,金文或作 ,均象口中有牙齒之形。卜辞或用其本义,如:“妇好弗疾齒。”(《乙》3164)[1]意思是妇好牙齒没有毛病。战国时,中山王方壶有 ,仰天湖楚简作 ,下象口中有齒形,上面“止”表读音,是后起形声字。甲骨卜辞中,“齒”既可以指人的牙齒,也可以指牛的年齒,另外还有差错、灾害义,如:“吉,亡来齒。”这是由齒牙相切错而引申之义。 《说文》解释“口齗骨”,“齗”与“齦”为异体关系,意思是牙根肉,所谓“齒本肉也”。由于牙齒是整齐地排列在口中,所以“齒”引申为并列或排列。《左传·隐公十一年》:“寡人若朝于薛,不敢与诸任齒。” 齒部有属字四十三个。这些字大多与牙齒有关,如“齦、齡”等。《说文》后的字典、词典大都立“齒”部。 齒 ☚ 齒部 齔 ☛ 齒 (chǐ) 象齒形,从口犯切之“凵”者,口張齒乃見也。“一”爲上下齒中間之虚縫。从止聲。古文 則从凵,象齒形。
齒 ☚ 止 夨 ☛ 000000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