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范式Paradigm of Economics
一度在科学研究领域占统治地位的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 (Karl Popper) 试图给所有的科学研究找到一个共同的方法论基础,他认为,最好的科学理论都有谬误之处,也就是说,这些理论至少原则上有可能被经验推翻,或者这些理论必须是可证伪的。统一于“可证伪” 的终极要求,社会科学要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必须在方法论上与自然科学达到一致。库恩(Kuhn) 对此提出了挑战。库恩 (1962) 指出,物理科学中的主要理论并没有显而易见的谬误,相反,理论本身依赖一系列辅助假定,如果出现预测错误,那么逻辑本身无法判断理论主体或辅助假定是否错误,因而人们完全可以主观地保留理论内核,推翻或修正辅助假定。所以,科学研究是无所谓 “可证伪” 的,比如托勒密的地心说转到哥白尼的日心说并不是由于后者比前者拥有更多的经验为证,而在于日心天体学更符合美学的发展要求。
库恩把普遍的科学研究方法归结为 “范式”。他认为,范式是“观察世界和实践科学的方法” (1970,P. 4),它与一系列假设密切相关,尤其是关于世界根本属性的假设。科学研究一般在特定的范式环境中进行,但不直接验证范式; 相反,科学在于“竭尽全力把自然纳入概念的范式中” (同上,P. 5)。大部分科学工作都是范式化研究,属 “常规科学”,其最重要的特征是致力于“解迷”,而不是致力于“重大的根本性的新发现” (同上,P.35)。除一系列假设以外,范式还包括研究的规则,但是,不可能精确描述范式的特征。
库恩指出,一种范式取决于另一种范式并不是因为哪种范式可证伪,范式本身是不易说明的和不易理解的,并且范式各有其独特的应用范围,没有可比性。库恩把范式的转变或科学革命比作“格式塔”,称它为 “不可通约数的转换” (同上,P. 50)。
范式的观念自库恩(1962)提出,便取代波普哲学统治了整个科学研究领域。但他的一些观点人们难以接受,尤其是,他认为范式的本质是无法阐明的,并认为表面上相对抗的范式实际上是不可比的。若如此,范式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拉卡托斯(Lakatos) (1970) 修正了库恩的观点,认为范式是可以明确描述的,只要范式由一系列不可证明为假的理论(或硬核) 组成,附之以启发性的论据。并且只要加入恰当的辅助假设,不同的预测结果即具可比性。这种预测并不表现为纯粹的现象结果,而是用两个范式共同的术语来表达,以比较范式的不同的解释能力。对比使人们得以理智地评价不同范式的优劣,从而也能够使人们判断某一范式在“客观上”是不是较为优的。
经济学中的范式,最重要的当数主观价值论及其产物——边际分析方法。自19世纪70年代初杰文斯 (Jevons)、门格尔 (Menger)和瓦尔拉 (Walras) 创立了边际主义经济学,边际分析方法“构成了整个经济学大厦的基础” (瓦尔拉,1900,P. 44)。然而,后继的经济学家大多只以这个一般方法中选出一部分用以构造其独立的范式。例如,拉齐斯 (Latsis) 详细解释了新古典主义厂商理论的核心;布劳格 (Blaug) 为概括 “市场机制下的经济均衡” 范式,一直追溯到亚当·斯密; 德马尔基(De marchi) 则把俄林—萨缪尔森 (Ohlin-Samuelson) 方法作为一种范式来加以描述。宏观经济分析也有相对立的范式: 有以理性预期为基础的市场出清假设,也有凯恩斯主义和后凯主义的分析。
数学的进步则为经济学范式提供了丰富充实的机会,尤其是博弈论和非线性分析方法的引入,使人们更好地采用新的范式来解释经济问题。两种流行的主流经济学范式是矛盾分析方法和建立在有限理性基础上的新制度经济学范式。矛盾分析方法从人与人之间的既定利益格局出发,假定存在利益矛盾,以寻找对应冲突下的博弈规则和可能结果。新制度经济学以新古典主义为核心,强调个人主观价值的满足及其衍生的行为、结果,但与新古典主义不同,新制度经济学抛弃了完全竞争的基本假定,以有限理性、不完全或非对称信息、为正的交易成本等假定取而代之,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范式,如威廉姆森 (Williamson) 的交易成本经济学范式; 米尔利斯 (Mirrlees) 与维克里 (Vickrey) 等开拓的非对称信息分析方法; 阿尔钦 (Alchian)、德姆塞茨 (Demsetz)、霍姆斯特龙 (Holmstrom) 等发展的团队分析方法等。
库恩和拉斯托斯科学观的共同缺陷在于,他们允许任何一组理论都可以成为范式的基础。结果,一些主观的、随意的判断也常被误认为是科学的。道林 (Dorling,1979) 和雷海德 (Redhead,1980) 试图通过证据的多少及出现概率来重构范式的理论基础。然而,按布劳格 (1980) 的观点,经济学要成为一门科学,还得听波普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