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经济史学科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经济史学科 经济史学科简称“经济史”。以经济发展客观过程即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过程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科,包括以本学科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史学概论。前者是主体部分。其中包括综合和专门经济史,经济与社会的其他领域关系密切,为了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变化的原因、过程与后果,必然涉及经济政策,经济思想、阶级斗争诸因素。有人因此又将经济史称为“社会经济史”。经济史是经济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也是历史科学的基础部分。经济史学科的对象是经济演变过程,是把经济作为一个动态体系来研究的,这就决定了经济史的研究必须严格地按照时间顺序、采取历史的观点和历史的方法。研究经济史兼用经济学和历史学的方法。在这种意义上,经济史是一门边缘学科。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汉书·食货志》开篇明义地指出: “《洪范》八政, 食货为先”。人们很早就注意、记载和研究人类改造自然以谋生的经济活动的历程,经验和可以认识到的规律。在甲骨卜辞中,有大量的关于生产活动的记载。司马迁著《史记》,辟有《平准书》、《河渠书》、《货殖列传》等篇章。它们具有经济专史的雏形。班固著《汉书》,除了有写西汉一代水利史的《沟洫志》等卷外, 另撰《一食货志》,涉及西汉财政经济各个主要部门的发展过程,具有国民经济史的雏形,此后,关于记载财政经济过程的著述愈来愈多,分类愈来愈细,叙述愈来愈详。从总体上看,侧重政府的财政经济政策措施及实行后的利弊得失,多属史料的性质。人们对经济发展的认识,是从事实、现象到本质、规律。对经济发展过程的叙述、研究先于经济学范畴和经济理论的产生。经济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指导和推动对经济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认识。中外各国经济科学的发展莫不如此。在欧洲,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从分析经济历史与经济现状中抽象出经济范畴和理论观点,并以经济历史即不可改变的事实作为自己立论的依据,创立了近代的即资产阶级的经济理论即经济学。在近代经济学的产生过程中,对经济历史的研究起了基础作用。随着近代经济学的丰富和发展,有关部分分离出成为各种独立的经济学科,主要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历史经济学等。以资产阶级经济理论指导的近代的经济史学产生始于十八世纪。先是农业、工业、商业、物价、货币等部门经济史, 地区经济史, 企业史, 家族兴衰史, 等等。到十九世纪中叶出现了以一个国家国民经济整体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的国民经济史, 标志着经济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过程的完成。马克思、恩格斯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起注意研究各国经济史, 主要是英国经济史, 这种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马克思逝世后, 恩格斯于1886年11月5日写道: 马克思 “这个人的全部理论是他毕生研究英国经济史和经济状况的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7页 ) 马克思、恩格斯把他们创造的历史唯物主义与经济理论用于指导经济史的研究, 使经济史学成为一门科学。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史学从此诞生。二十世纪头三十年, 资产阶级经济史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史的理论与方法先后传入中国, 产生了相应的中国经济史。经济史学科的特点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具体过程中揭示其发展规律, 抽象出经济概念、范畴和理论。只有具体的经济史, 没有抽象的一般经济史。有关经济史学科的抽象, 属于经济史学概论。经济史学科的任务是通过对世界和具体国家、地区、部门、行业、企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过程的研究, 阐述该国、该地区、该部门、该行业、该企业经济发展的规律与特点, 为认识它们的来龙去脉, 为改造它们, 为社会科学, 首先是经济学和历史学的研究, 提供坚实的依据和基础。 ☚ 总类 国民经济史 ☛ 经济史学科 经济史学科简称“经济史”。以经济发展的客观过程即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科。它的分支学科,有以生产力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的,有以生产关系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的,有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过程为研究对象的。经济与社会的其他领域关系密切,为了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变化的原因、过程与后果,必然涉及经济政策、经济思想、阶级斗争诸因素。因此,经济史又被称为“社会经济史”。经济史是经济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也是历史科学的基础学科。经济史学科的对象是经济演变过程,是把经济作为一个动态体系来研究的。这决定经济史学科的研究必须严格地按照时间顺序,采取历史的观点和历史的方法,同时兼用经济学的方法。在这种意义上,经济史是一门边缘学科。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很早就注意、记载和研究人类改造自然以谋生的经济活动的历程、经验和认识到的规律。在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即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关于生产活动的记载。司马迁著《史记》,辟有《平准书》、《河渠书》、《货殖列传》等篇章。它们具有经济专史的雏形。班固所著《汉书》,有写西汉一代水利史的《沟洫志》,有记载各地户口、物产的《地理志》,《食货志》更涉及西汉财政经济各个主要部门的发展过程,具有国民经济史的雏形。此后,关于记载财政经济过程的著述愈来愈多,分类愈来愈细,叙述愈来愈详。从总体上看,它们大都侧重政府的财政经济政策措施及实行后的利弊得失,多属史料的性质。人们对经济发展的认识,是从事实、现象到本质、规律。对经济发展过程的叙述、研究,先于经济学范畴和经济理论的产生。经济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指导和推动对经济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认识。中外各国经济科学的发展莫不如此。在欧洲,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从分析经济历史与经济现状中抽象出经济范畴和理论观点,并以经济历史即不可改变的事实作为自己立论的依据,创立资产阶级的经济理论即近代的经济学。近代经济学对经济历史的研究起了奠定基础的作用。以资产阶级经济理论指导的近代的经济史学,其产生始于18世纪。先是商业史、物价史、货币史、农业史、工业史等部门经济史和一些地区经济史、企业史、一些领主与资本家的家族兴衰史等等。到19世纪中叶,出现以一个国家国民经济整体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的国民经济史。这标志着经济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过程的完成。马克思、恩格斯从19世纪40年代起,注意研究各国经济史,主要是英国经济史。这种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于1886年11月5日写道: 马克思“这个人的全部理论是他毕生研究英国的经济史和经济状况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7页)。马克思、恩格斯把他们创造的历史唯物主义与经济理论用于指导经济史的研究,使经济史学科成为一门科学,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史学亦从此诞生。20世纪头30年,西方的各种经济史的理论与方法先后传入中国,中外学者研究中国经济史的著作相继问世。经济史学科的特点是从特定地区、特定时间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具体过程中揭示其发展规律,抽象出经济概念、范畴和理论。有关经济史学科研究内容的抽象,属于经济史学通论。以经济史学科为研究对象的,属于经济史学概论。经济史学科的任务是通过对世界和具体国家、地区、部门、行业、企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过程的研究,阐述该国、该地区、该部门、该行业、该企业经济发展的规律与特点,为认识它们的来龙去脉,为改造它们,为社会科学首先是经济学和历史学的研究,提供坚实的依据和基础。 ☚ 经济史_总论 中国经济史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