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细胞膜的通透性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细胞膜的通透性

细胞膜的通透性

细胞膜的通透性是细胞为了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与其环境之间通过质膜屏障进行物质交换的特征。根据物质的大小和理化性质不同,细胞膜的通透性主要有三种形式(图1):❶物理扩散; 又叫非中介扩散,如水、CO2、O2、N2和一些小的不带电极性分子等,它们直接通透膜类脂双层,从高浓度一边流向低浓度一边。
❷膜的运输;如无机离子、糖、氨基酸,核苷和许多细胞代谢物,它们不能直接通透类脂双层,必须由专一性膜蛋白的帮助,才能通透细胞膜。
❸细胞的内吞与外吐:一些大分子如蛋白质、多核苷酸和多糖,甚至一些颗粒状物质,它们既不通透脂双层,又不通过运输系统,而是经细胞的内吞与外吐作用出入细胞(见“细胞的内吞和外吐”条)。


图1 细胞膜通透性示意图


水的通透 水分子能通过质膜的类脂双层出入细胞,从而调节细胞的体积和胞内渗透强度。当动物细胞置于高渗或低渗溶液中时,引起渗透压的变化。在低渗溶液中,水从胞外向胞内迁移,使细胞膨胀,最终细胞可能被解体;而在高渗溶液中,由于水从胞内向胞外迁移,以致细胞收缩。许多动物细胞,在环境剧变的情况下,能使用其他离子运输系统,调控胞内渗透强度,维持细胞的体积。例如在高渗情况下,细胞膜上的Na+—H+反向运输器和Cl--HCO3-交换器被激活,它们分别把胞内由H2O和CO2在碳酸酐酶作用下产生的H+和HCO3-与胞外的Na+和Cl-交换。这样,使胞内盐浓度和渗透强度增加,引起水的内流,恢复细胞体积。因此,水通透细胞膜的过程,往往伴随着膜上其他一些离子或溶质运输系统的作用。
细胞膜的运输系统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A和B分别为二磷酸腺苷酸驱动的双向泵和单向泵;C表示依赖于Na+的共同运输器; D为阴离子交换器; E是离子偶联运输器;F为离子通道,F。与F。分别表示通道的开放与关闭(图2)。概括起来,以上的类型可以归为两大类: 一类是载体运输系统(图2,A—E),另一类是选择性离子通道(图2,F)。两者在动力学上有显著不同(图3),当所有载体蛋白的结合位点被运输物占领时,运输速度达最大值(Vmax),而且,每一种载体蛋白对它的运输物质具有特有的结合常数(KM),所有载体运输速度与运输物浓度间符合米凯利斯-门顿动力学原理。通道运输则属于简单扩散动力学特性。


图2 离子运输类型示意图


图3 载体运输和简单扩散的动力学比较


载体运输系统,又可分为主动运输(图2,A-B)和被动运输(图2,C-E):前者需要消耗能量,能源有的来自三磷酸腺苷酸的水解,如Na+泵和Ca2+泵等;也有的来自光或其他物质,如细菌在摄取糖分子时的基团转位运输,能量来自磷酸烯醇丙酮酸。这类运输是逆着浓度梯度进行的,所以称为主动运输。后者不需要供给外源能量,是顺着离子浓度梯度和电化学梯度所进行的运输,称为被动运输。
Na+ Na+泵是一种三磷酸腺苷酶,它同时运输Na+和K+,所以通常称为Na+、K+-三磷酸腺苷酶,该酶含有乌巴因专一性结合位点,又称乌巴因抑制性Na+泵。所有细胞膜都存在Na+泵,它直接或间接地控制许多基本的细胞功能:膜电位,细胞体积,热量的产生,胞内pH和游离Ca2+浓度等。在肾和肠上皮细胞,Na+泵只分布在基底膜上,Na+通道或Na+-偶联运输器则分布在向腔面上。Na+泵的这种不对称性分布,导致了盐、溶质和水的大量迁移。一些非上皮细胞,如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和白细胞等,Na+泵与Na+-偶联运输器均匀地分布在整个细胞表面,Na+泵直接调控这些偶联运输器的活性。在神经细胞,Na+泵的分布呈不对称性,尽管它不直接参与神经传导或突触传递,但它产生和维持了静息膜电位。肌肉细胞的Na+泵呈均匀分布,它通过Na+-Ca2+交换器间接地调控胞质中的Ca2+浓度。
Na+泵运输的分子机制包含一系列循环过程:3个Na+在膜内侧与Na+泵结合→Na+泵的磷酸化→Na+泵分子构型改变→3个Na+穿越膜并释放到胞外→2个K+在膜外侧与Na+泵结合→Na+泵的去磷酸化→Na+泵分子构型恢复→2个K+释放到细胞内。
Na+泵活性的调控,归纳为下列几类物质:一类是直接效应物,包括Na+、K+、三磷酸腺苷酶及其类似物、乌巴因和其他内源因子。另一类是间接效应物,如醛固酮、皮质醇、皮质内固醇、9-α-氟-16-甲基脱氢皮质甾醇、甲状腺激素等,它们主要从基因转录,mRNA的翻译和新合成的蛋白质在膜上整合诸方面进行调控; 另一些效应物如孕酮、胰岛素、加压素、胰升糖素、表皮生长因子和儿茶酚胺等,它们主要通过膜受体和第二信使系统进行调控。
Ca+ 这是另一种重要的离子泵,又称Ca2+-三磷酸腺苷酶,它使细胞质游离Ca2+浓度保持较低水平。在红细胞,位于质膜上的Ca2+泵,把胞质游离Ca2+运输到胞外;而肌肉细胞,在肌质网膜上富集的Ca2+泵,把Ca2+从胞质运输到肌质网内。通常,激素刺激细胞,引起胞质Ca2+浓度变化,可以调控Ca2+泵活性。在红细胞和其他一些细胞,钙调素也能调控Ca2+泵活性,当胞质Ca2+上升时,钙调素与Ca2+结合,引起Ca2+泵变构,加速Ca2+输出,使胞质Ca2+恢复低水平。然而,在一些组织中,由于细胞膜Ca2+泵的最高活力较低,因此对于大量Ca2+的输出,不是以Ca2+泵运输为主要途径,而是由Na+-Ca2+反向运输器担负。
Na+-Ca2+反向运输器 Na+-Ca2+反向运输是Na+顺着浓度梯度输入胞内的同时,Ca2+逆着浓度梯度向胞外运输的过程,所以又称其载体蛋白为Na+-Ca2+偶联运输器。在心肌细胞收缩过程中,胞液Ca2+从0.1μm上升到1.0μm左右,由于Na+-Ca2+反向运输速度比Ca2+泵高30倍,因此使心肌细胞游离Ca2+迅速回复到低水平。Na+-Ca2+反向运输器比质膜Ca2+泵更为有效。Na+-Ca2+反向运输降低胞液Ca2+浓度按以下的反应进行:Ca2++2Na2+→Ca2++2Na+,这就需要输入2个Na+才能推动一个Ca2+输出。一些药物如乌巴因和异羟基洋地黄毒甙等,对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有显著临床效果,它们的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心肌细胞膜上的Na+泵活性,使胞内Na+浓度上升,导致Na+-Ca2+反向运输器的活性降低,胞液Ca2+随之升高,诱使心肌收缩力加强。
Na+-葡萄糖同向运输器 这是Na+顺着浓度梯度输入胞内的同时,葡萄糖以同方向逆着浓度梯度向胞内运输的过程,其载体蛋白称同向运输器。葡萄糖从肠腔被运输到肠上皮细胞内,就是由分布在肠上皮细胞微绒毛质膜上的Na+-葡萄糖同向运输器担负的。由于肠上皮细胞内外Na+浓度梯度和胞内负膜电位的推动力,使胞内葡萄糖浓度比肠腔高达176倍。如此高度浓缩在胞内的葡萄糖,可通过基底膜上的被动运输系统输出。同时,基底膜上的Na+泵使胞内Na+保持平衡。因此葡萄糖通透肠上皮细胞的运输过程,也间接地伴随着三磷酸腺苷酶的水解作用。
氨基酸运输器 氨基酸运输显然是决定细胞正常生长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动物细胞膜上的氨基酸运输系统大致分为四种不同类型:
❶A型:它主要运输短的直链氨基酸,如丙氨酸、甘氨酸和脯氨酸,以及专一性地运输氨基酸类似物2-(甲胺)-异丁酸。A型运输氨基酸时与Na+以1比1交换。
❷ASC型: 它主要运输丙氨酸、丝氨酸、胱氨酸和苏氨酸,但它不能识别N-甲基化氨基酸衍生物。ASC型运输氨基酸时也与Na+有依赖关系。
❸C型: 它主要运输分支和芳香族氨基酸,运输过程中不依赖于Na+
❹G型:它能运输所有的中性氨基酸,并对Na+有依赖关系。细胞膜上氨基酸运输器如此多样性,显然是细胞为了摄取这些基本营养物质所必须具备的。
阴离子运输器 所有细胞膜上都存在阴离子运输系统,但不同的细胞类型有不同的阴离子运输器,如Na+-Cl-和K+-Cl-同向运输器,Na+-K+-Cl-协同运输器,Cl--HCO-3交换运输器,Cl-泵和Cl-通道等。红细胞膜上存在高度专一化的Cl--HCO3-交换器,又称带3蛋白。当红细胞在机体毛细血管中时,由于那里的CO2压高O2压低,结合在血红蛋白上的O2释放到血液中,接着血红蛋白分子产生构型变化,并与H+结合,因此红细胞内由碳酸酐酶产生的HCO3-通过带3蛋白向胞外运输;相反,当红细胞位于肺毛细血管中时,那里的CO2压低O2压高,O2进入红细胞并取代H+,由H+和HCO3-在碳酸酐酶的作用下产生的CO2,排出体外,此时,HCO3-通过带3蛋白从胞外向胞内运输。HCO3-入红细胞与Cl-1对1交换,其交换机制包括以下过程: 阴离子在膜的一边与带3蛋白结合形成复合体,随之改变带3蛋白构型,把结合的阴离子运输到膜的另一边并释放出去,带3蛋白恢复构型,这被称为乒乓动力学原理。Cl-HCO3-交换运输器还调控许多细胞功能,如胞内pH,细胞体积等。Na+-K+-Cl-协同运输器对调控上皮细胞体积特别有效。在脑细胞膜上富集Cl-泵,它活跃地把细胞外Cl-向胞内运输,引起膜电位超极化,有调控神经活性的作用。
离子通道 离子通道是细胞膜上另一类专供各种无机离子通透的蛋白质,它们具有高度的专一性,所以称为选择性离子通道。有些通道是连续开放着的,有些只是瞬间开放,前者称为渗漏离子通道,后者称为门控离子通道。门控离子通道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通道蛋白与胞外配体专一性结合后才开放,称为配体门控通道;另一种是膜电位改变引起通道开放,称为电压门控通道。
Na+通道是一种电压门控通道,当细胞膜去极化时,引起Na+通道开放,Na+从胞外流入胞内。在神经和肌肉细胞,Na+通道对动作电位的产生和神经冲动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K+通道的种类繁多,如电压门控K+通道、渗漏K+通道、异常K+通道、Ca2+活化K+通道和神经递质与第二信使调节K+通道等,它们分别对兴奋的传递、心脏起搏点的活化、膜电位、膜电位的复极化、Ca2+的输入、神经递质的释放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功能有重要意义。Ca2+通道是直接提高细胞Ca2+浓度的途径,电压门控Ca2+通道是肌肉收缩力调控的主要位点。神经末端通过外吐作用释放乙酰胆碱的过程,与电压门控Ca2+通道的开放使Ca2+进入胞内直接有关。Cl-通道存在于许多细胞膜上,它与膜电位的产生关系密切。在上皮细胞,Cl-通道对盐的吸收与分泌非常重要,例如膀胱上皮细胞上的Cl-通道失活往往引起膀胱纤维化疾病。乙酰胆碱受体是典型的配体门控阳离子通道,它把细胞外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当乙酰胆碱分子与突触后神经或肌肉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时,使五聚体结构的受体通道复合体打开中心孔,使K+和Na2+通透中心孔出入细胞。
总之,各种细胞类型及其功能决定细胞膜上存在不同质和量的运输系统,产生细胞膜物质通透性的显著差异。有些细胞,不同细胞膜区域分布着不同的运输器,它们担负着对不同物质的运输。各种运输器之间,必须协调一致地工作,才能保持细胞的正常生理状态。譬如说,氨基酸运输器对细胞的生长非常重要,但它必须与Na+葡萄糖同向运输器,Na+-H+反向运输器和Na+泵等共同的运输作用,才能起到对细胞的生长具有决定因素的作用。
☚ 细胞表层   细胞的内吞与外吐 ☛

细胞膜的通透性

细胞膜的通透性

细胞为了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必须从周围环境摄取营养物质,并将代谢产物或废物排出细胞。细胞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必须通过细胞膜。细胞膜控制物质出入细胞的性质称为细胞膜的通透性。
细胞膜通透性的最显著特点是其选择性,这对于保持细胞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有重要意义。决定通透性大小的因素,一方面是通透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另一方面是细胞膜的结构及所处的环境。
水出入细胞,一般由渗透压决定。当细胞膜两侧渗透压不等时,水由低渗一侧往高渗一侧渗透。溶质也可以通透细胞膜。通透的方式有简单扩散、易化扩散(两者又总称为被动转运)与主动转运三种方式。
(1) 简单扩散: 以简单扩散的方式通透细胞膜的溶质主要是非电解质。如果细胞内外,某种溶质的浓度不同,则溶质从高浓度一侧往低浓度一侧迁移,扩散速率(单位时间通过单位膜面积溶质迁移的量) 与细胞内外浓度差成正比,这就是简单扩散。跨细胞膜每单位长度的浓度差,方向由高浓度指向低浓度,称为浓度梯度。在简单的扩散方式中,溶质是顺浓度梯度迁移的。当浓度梯度消失时,扩散达到动态平衡时,溶质的迁移停止。
用醇类、酮类、酰胺类、脲类等小分子有机化合物作的扩散实验表明,通透性的大小决定于三个因素:
❶溶质脂溶性的大小。脂溶性越大,通透性也越大。
❷分子的大小。分子越小,受到膜的阻力越小,通透性越大。
❸分子的化学性质。例如,形成氢键的能力越强,则通透性越小。
同一种溶质,对于不同的细胞,通透性大小也不相同,这和细胞膜的脂类组分不同有关。细胞膜的脂类组分还影响膜的流动性。
(2) 易化扩散:某些代谢所需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嘌呤、甘油等,脂溶性小,分子较大,能够顺浓度梯度进入红细胞、肌细胞、脂肪细胞等,这是由于细胞膜上存在着某种转运系统,帮助这些物质通过细胞膜。这种经过转运系统而又顺浓度梯度的通透方式,称为易化扩散。
离子在溶液中以水合离子的形式存在,由于有极性而且体积大,很难以简单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但是能够以易化扩散的方式通透。
易化扩散的转运系统主要是细胞膜上的转运蛋白,它具有特异性,不同的通透物质有不同的转运系统。它的数目是有限的,因而转运的速率不随细胞内外的浓度差成正比增加,而是趋于一饱和值。它具有双向性,总的效果是将溶质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迁移。
由于在易化扩散与简单扩散两种方式中,溶质都是顺浓度梯度迁移,不需要另外供能,因此总称为被动转运。实际上,同种细胞对同种物质可以同时存在这两种通透方式。
(3) 主动转运: 在有能量供应的情况下,细胞膜上的转运系统将物质单向迁移,这种迁移可以逆浓度梯度进行,这种通透方式,称为主动转运。
主动转运是细胞从周围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的一种主要方式。即使细胞外液中某种物质的浓度很低,细胞膜上的主动转运系统也能将它迁移到细胞内。例如细菌从培养基中摄取营养物质,小肠从肠道内容物中吸收营养成分,肾小管从肾小球滤液中回收糖及氨基酸等,都属于这种情况。
离子的主动转运系统普遍存在于各种细胞的膜上。膜的内外两侧,离子的分布是不同的。例如,细胞外液中钠离子浓度比胞内高十几倍,而细胞内液中钾离子浓度比外液高约30倍。钙离子在胞浆中的浓度,平常只有10-7M,比细胞外液小得多。这种离子分布的不对称性,对于神经传导,肌肉收缩及代谢物质转运,均有密切关系。
大多数细胞存在内负外正约几十毫伏的跨膜电位差。对于钠离子而言,浓度差与电位差均是驱使钠离子往细胞内迁移的因素,因此,要维持钠浓度的不对称分布,必须有一个主动转运系统,将钠离子逆浓度梯度从细胞内往细胞外迁移,这个钠离子的主动转运系统称为钠泵。
质膜上的钠泵物质,是一种ATP酶,称为Na+、K+-ATP酶。在ATP供能的情况下,酶反复磷酸化与脱磷酸化,发生构象改变,从而将钠离子转运到细胞外,并将钾离子转运到细胞内。由于同时主动转运Na+、K+,因此钠泵又称为钠钾泵。
肌浆网上主动转运钙离子的转运系统很丰富,这种转运系统,称为钙泵。钙泵物质是Ca++-ATP酶,在ATP供能的条件下,它将胞浆中的钙离子主动转运到肌浆网管腔内,使肌肉舒张。
主动转运系统所需的能量,可以由ATP分解供给,也可以由其他方式供给。在糖和氨基酸的主动转运中,依赖钠离子顺浓度梯度迁移进而推动转运系统,使糖和氨基酸逆浓度梯度进入细胞,这种系统是一种同向协同转运系统。而钠钾泵是一种反向协同转运系统。
转运系统如何将通透物质从膜的一侧迁移到另一侧,即转运系统的作用机理可以从离子导体的研究中得到一些概念。
所谓离子导体,是由微生物提取或人工合成的分子量不大的物质,大多是抗生素,将这类物质掺入脂双层膜或天然膜中,能显著地提高他们对离子的通透性。这些物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有载体的作用,即离子导体在膜的一侧与离子结合,然后通过膜,在另一侧将离子释放。例如,缬氨霉素、尼日利亚菌素、无活菌素、恩镰孢菌素等,这些分子具有环状结构,能够把离子包围在中心,而分子四周是疏水的,从而提高通透性。另一类能在膜上组成直径为数埃的导孔,允许某种离子从导孔中通过。例如两性霉素、制霉菌素、短杆菌肽,丙甲菌素等,可由若干个分子排列成导孔,为离子的通透提供通道。离子导体的载体机理和导孔机理可以用温度效应加以鉴别。当温度下降到脂双层膜的流动性明显减弱时,载体作用明显下降直至停止,而导孔作用无明显影响。
在天然细胞膜中,实际存在的转运系统,也可能存在载体和导孔两种类型。目前提出的有四种模型。
❶循环载体模型,载体循环往返于膜的两侧之间,将通透物质从膜的一侧转运到膜的另一侧。
❷转动载体模型,载体不停地转动,将通透物质携带到另一侧释放。
❸固定导孔模型,转运蛋白质组成固定导孔,导孔有特异结构,允许某种通透物质通过。
❹活动导孔模型,转运蛋白组成可变导孔,在构象改变的过程中,将通透物质从一侧转运到另一侧。天然膜中的实际情况,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已知的转运蛋白,多为跨膜的嵌入蛋白,可能由它们形成特异导孔,或者在浓度差与电位差的作用下,让某种物质通过,或者在供能条件下,构象有规律地变化,从而转运物质。

☚ 生物膜结构   细胞膜的流动性 ☛
0001875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4: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