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以细小的打制石器为主要特征的一些考古学文化的统称。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北方草原地区。从公元前四五千年至前二三千年。经过近几十年的工作,已能将其区分出不同特征的考古学文化,如新乐文化、红山文化、富河文化等。
细石器文化
中国长城以北、甘肃青海以西地区包含或多或少细石器成分的各种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习惯上的统称。以前一般认为它是以游牧和狩猎经济为内容的。近年考古发现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我国细石器起源于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 是适应狩猎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到了新石器时代, 细石器仍在长城以北地区流行。但包含细石器成分的遗址并非统一的文化, 而是分属于不同文化系统和经济类型的。相当多遗址是细石器与大型磨制或打制石器并存,以种植业为主, 兼营畜牧和采集渔猎, 过定居生活。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富河文化, 河套地区和东北大平原中部诸遗址属此类型。东北大平原北部和呼伦贝尔草原的一些遗址, 分布比较散漫, 出土有大量细石器、丰富的骨器, 并有少量磨制或打制大型石器以及陶片共存, 生产工具以渔猎工具为多, 属以渔猎为主的经济类型。昂昂溪遗址即其典型。这些地区的遗址也逐步产生了农业经济的成分。有些地区则出现了长期定居、以捕鱼为主的文化, 如黑龙江密山新开流遗址。在内蒙古中部和西部等典型沙漠草原区的一些遗存, 分布零散,文化层薄, 细石器占绝对优势, 但用于狩猎的石镞不多, 有很少与农业有关的工具, 如石斧、石磨盘等, 推断这里属以畜牧为主、采取游牧方式的经济类型。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的乌科套海遗存和浑善达克沙漠的苏尼特遗存是其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