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器官移植
将某种组织、器官,通过手术操作,从身体的某一部位移植至另一部位,或从某一个体移植至另一个体的过程,称为组织、器官移植。提供移植组织或器官的部位或个体,称为供区或供体。接受移植组织或器官的部位或个体,称为受区或受体。组织或器官于移植后,在一定期限内,能维持活力,保持原有结构和功能时,称为成活; 可以持续终生者,称为存活。移植后,究是存活,还是成活后逐渐被吸收缩小以至完全消失,或被受区或受体的组织所替代,还是因免疫反应,经过短期成活而终被排斥,或根本不能成活等不同的结局,虽与移植组织、器官的类别、性质、移植方式、手术技术等有关,但主要由组织、器官的来源,即为自体、同种或异种所决定。
自体移植,移植组织、器官来源于受体本身,亦即移植在同一个体内进行。移植后可终生存活,最为安全可靠,为临床治疗中普遍采用的方法。
同种移植,是同种属的个体间的组织、器官移植。根据遗传上的不同,又分为两类:
❶同系移植,又称同基因移植,供体与受体的组织抗原结构基本一致。如人类同卵孪生个体间,或同种属的近交系动物个体间的移植。移植后,可以终生存活。
❷同种异体移植,如基因不同的人类个体间(包括异卵孪生的个体间),同种属非近交系动物个体间的移植。移植后,早期表现与自体移植相仿,可以暂时成活,但经过一定时间后,即出现受体对抗移植组织的反应(HVG)。在行骨髓移植时,因移植组织内含有免疫活性细胞,还会发生移植组织对抗受体的反应(GVH)。在HVG中,移植的组织器官被受体摒弃,称为免疫排斥反应。GVH则可导致受体发生衰竭综合征而死亡。
异种移植,是不同种属的个体间的组织移植。除去某些不需要建立丰富血液循环的支持组织,例如筋膜、血管、软骨等,通过某种方法处置后成为非活力组织,失去其原有抗原性,移植后能在受体内存留一定期限或保持终生外,一般都将迅速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免疫排斥反应,为受体受植入的同种异体或异种组织的抗原刺激所发生的导致该移植组织或器官被排除的反应。每一个体的各种细胞上,都带有代表各自遗传的生化特性的蛋白质标志,叫作组织抗原,亦称移植抗原,又名组织相容性抗原。组织抗原的结构受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每一基因在染色体上有特定的位置,称为位点。在人类控制组织抗原遗传的基因位点群,位于第6对染色体的一个区域内,此区域名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MHC是由许多紧密连锁的基因组成,除控制组织抗原的特征外,还控制着其他一系列免疫反应。组织抗原不同的组织,植入受体后,其抗原与受体的免疫活性细胞相遇,由于免疫活性细胞的细胞膜上有识别异构蛋白分子的接受器(受体),能识别移植组织上的组织抗原,从而诱发免疫排斥反应,包括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非自体组织移植所诱发的免疫排斥反应,其猛烈程度由该移植组织本身和受体的抗原性差异程度所决定。
免疫排斥反应,分为超急、加速、急性、慢性等四型:
❶超急排斥。当受体本已存在有对抗供体血型抗原或组织抗原的抗体时,移植组织植入受体后,即刻或在48小时内发生猛烈的排斥反应,移植组织迅即失去活力。
❷加速排斥。为受体与过去曾接触过的抗原再次相遇时,所诱发的特异性免疫活性细胞迅速增殖,引起较第一次移植发生的时间为早的排斥反应。二次移植现象即属于加速排斥。
❸急性排斥。同种异体移植,在不行免疫抑制治疗或治疗不充分的情况下,可发生此型排斥反应。反应出现的时间,一般为术后近期,间或发生于数年之后。急性排斥主要表现为移植组织突然功能减退,于短期内迅速坏死。其发生原因主要由细胞免疫引起。应用免疫抑制药物,可暂时抑制以推迟急性排斥的发生。但目前在临床器官移植中,还缺乏绝对安全可靠的有效措施,常由于难于控制急性排斥,致使移植失败。
❹慢性排斥。是一种缓慢进行的免疫性损害,常见于在免疫抑制药物控制下,较长期成活的同种异体移植的器官中。表现为移植组织内的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以致管腔发生渐进性狭窄,以及组织内的间质纤维化,移植组织乃逐渐丧失功能,终至坏死。慢性排斥表明目前尚无法完全消除对移植组织的全部免疫反应。
自本世纪中以来,对如何控制移植后所引起的免疫排斥反应,以延长成活期限,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目前主要为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培养,直接交叉配合及组织配型等方法以选择组织抗原比较接近者作为供体,和投予免疫抑制药物,如激素类、嘌呤类、抗淋巴细胞血清、环孢菌素A,以及放射线照射等免疫抑制措施,以达到此目的。但应用这些药物和措施时,有降低机体抵抗力和免疫监视功能,以及其他副作用,致使受体易于发生严重感染或其他并发症,肿瘤的发生率亦增高。其他延长成活期限的方法,如诱发免疫耐受性和诱发免疫促进等,都尚处于实验研究阶段。如能最终找到可以彻底解决免疫排斥反应的方便途径,将不仅为整形外科,并且为人类战胜威胁生命的脏器功能衰竭,开拓广阔美好的前景。
组织、器官移植,尤其是组织移植,是整形外科治疗的最重要基础之一,广泛用于修复组织或器官的缺损或畸形,以达到改善或恢复功能和外形的目的。有多种组织用于整形外科临床移植,除最常采用的皮肤组织外,还有真皮、脂肪、筋膜、粘膜、神经、血管、肌肉、肌腱、骨、软骨、毛发、趾甲、羊膜等。还有包含一种以上组织的综合组织,称为复合组织,如真皮-脂肪、脂肪-筋膜、皮肤-肌肉(肌皮瓣)、皮肤-软骨、皮肤-骨等。此外,还有少数器官,如乳头、大网膜、肠段、关节、趾等。一般均采取自体组织、器官进行移植,很少用同种、更少用异种组织,仅在大面积深度烧伤时往往行同种异体皮或异种皮如猪皮的移植。同种异体骨或软骨的移植在整形外科中也偶或应用。
组织、器官移植的方式,可分为三类:
❶游离移植。移植的组织完全离体,处于断绝血液循环状态。移植后,开始时依靠与受植部位间的血浆循环而维持最低限度的新陈代谢,随后不久由与受区间建立的血液循环供养。最终结局则视移植组织、器官的来源、类别、性质等而定。自体、同种、异种移植,都可采用此种方式,主要用于组织的移植,偶尔用于器官的移植。
❷有蒂移植。移植的组织不完全离体,始终保持不间断的血液循环。移植组织的不离体部分称为蒂。有蒂移植的方式,皆用于自体组织的移植。
❸吻合血管的游离移植。随着显微外科的进展,完全离体的组织或器官,可以通过将其营养血管与受区相应血管的直接吻合,使于移植后立即建立血液循环。移植的组织或器官虽完全离体,但移植方式,既有别于游离移植,也不同于有蒂移植。可用于自体,也可用于同种或异种组织、器官的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