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练功反应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练功反应

练功反应

练功反应,是指练功过程中出现的自我感觉等现象。它涉及问题较多,本条仅就每次练功或整个练功过程中常出现的反应作一概要介绍。其中一部分是正常的效应性反应,另一部分因为方法掌握不当等原因而出现的异常反应。
正常反应
练功入静后的感觉 练功过程中,由于全身放松,呼吸调整和意守丹田等项活动的锻炼,使大脑皮层处于一种气功特有的时相状态,此状态对经络、气血、脏腑等组织器宫,具有效应性的影响和作用。这样机体内部或外部必将产生这样和那样的生理改变,这就是练功入静后出现各种感觉的生理基础。显然,入静状态下的多种效应又是练功入静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临床所见,入静后常有头脑清晰,心情舒畅、精神安定等效应; 全身或某部出现温热、清凉、肌肉跳动、麻软舒适等感觉; 或感到整个机体某部位变大缩小,躯体轻盈飘渺,时间观念不清等。总之,入静后的感觉效应是多种多样的。这些感觉有人只出现一两种,也有人出现多种,出现的时间也不一样,有人练功时间不久即出现,有人练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后才出现。每次出现的时间有的能持续一个功时,有的持续几分钟不等。有的感觉出现几天后就消失了,也有的反复出现,有的感觉于每次练功都出现。它是因人的病情、体质、反应性等不同,而表现各异。古人对练功中的反应早有观察,他们分别总结为两个八触,即“十六触”景象,是一动、二痒、三凉、四暖、五轻、六重、七涩、八滑; 一掉、二猗、三冷、四热、五浮、六沉、七坚、八软等。以上诸景象的出现,乃属正常现象,对此一不追求,二不恐惧、任其自然。
消化功能增强 练功时,尤其练内养功时,多要求呼吸深长,气贯丹田,因而膈肌上下活动幅度明显加大,直接给胃肠、肝脾以温柔的按摩作用,使其功能得以调整,因而食量增加,消化吸收功能增强。还由于练功使病情好转,神经系统渐趋正常,也会直接调整胃肠活动,改善其功能,有助于消化和吸收。有些功法要求舌尖伴随呼吸上下起落,也可间接地激发胃肠活动,使其增强。意守丹田(意守小腹)的意念活动,作用于小腹,出现增强胃肠功能的作用。由于胃肠功能增强,练功者可以自己听到腹内咕咕作响,嗳气、矢气也较多,饭前饥饿感出现较早,腹胀、便秘减轻或消失。练功者体重均有程度不同的增加。最多者练功三个月可以增加十五公斤,大多数增加五至十公斤。练功者消化功能增加,是气功效应性反应,应当适当加餐,以保证消化功能增强的需要。但也应注意摄取量不要太大,以免给胃肠带来负担,而影响正常功能的恢复。对于较胖或高血压、冠心病等年岁较大患者,增加体重会给心脏带来负担,对疾病恢复不利,需要适当控制饮食,多以蔬菜水果充饥,并适当增加户外活动,以免增加体重。
新陈代谢旺盛 练功中由于姿式的操作,呼吸的调整和意守丹田等内容的锻炼,使大脑静,内脏动,加之病情好转,而使机体新陈代谢增强。大部分练功者出现全身温热、微汗、自觉舒适愉快,头脑更加清晰,四肢由凉冷转为温暖,毛发、指甲生长比平日迅速,皮肤逐渐转为光泽、面色红润,也有白发变黑即所谓“返老还童”等等。由于新陈代谢改善和病情的好转,中青年练功者的性机能也随之增强,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但因性生活是一种剧烈的兴奋活动,可影响高级神经的稳定性,故应严格控制,以保证练好气功和早日恢复健康。
异常反应
练功时胸闷气短,呼吸不畅 这是由于练功的姿式呆板、肌肉紧张,含胸太甚或挺胸,呼吸用力过大,勉强追求深长缓慢或呼吸次数急剧减少,呼吸停闭时时间太长,意守呼吸强度偏大等因素的造成。凡呼吸用力所致者,则应减少对呼吸的控制力。须知呼吸的深长缓慢和次数的减少,是入静等的结果,必须通过逐步练习,自然形成,不能勉强从事。练停闭呼吸造成者,应暂时停练几天原来功法,改练松静功或放松功,待呼吸通畅后,再练停闭呼吸法。
练功时杂念繁多 初练功者往往越想排除杂念,越想入静,反而杂念纷至,不能入静。因为追求入静,本身就是个紧张因素,常常得到事与愿违的结果。临床观察,即使是练功有素之人,也会因环境嘈杂,思想负担,精神刺激,病痛折磨等因素,在某次或在几天内练功杂念繁多不能入静。杂念的排除必须有一个过程,决不能急于求成。要善于分析产生杂念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办法。如环境不安静而影响入静时,则应排除其嘈杂声响,以保证环境的肃静; 正确利用意守丹田,意守呼吸,舌抵上腭,默念字句等意念活动,以一念代万念,杂念自然会逐渐减少。杂念的排除,不能用克制的办法,如果强力克制虽可减少杂念,但因思想矛盾,精神紧张,而形成意念强度过大,必定带来头晕头胀等副作用。当杂念千头万绪时,可用意使其范围逐渐缩小,最后集中一事一物,依此缓缓联想下去,便可逐渐达到排除。思想愉快,情绪乐观,全部精力集中气功锻炼,杂念也易减少,自然达到入静。功中昏沉、瞌睡 练功初期由于环境安静,再加之排除杂念,思维活动减低,大脑的兴奋性相对减弱。全身放松,呼吸缓慢悠静,这都是造成昏沉欲睡的客观条件。尤其卧式功法,恰恰是给睡眠作好了准备工作。因此,初练气功者易出现昏沉入睡现象。但睡眠和练功入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过程。练功时必须克服昏沉瞌睡,防止入睡,以保证气功将有入静状态的显观。采用卧式易瞌睡者,可改为坐式; 两眼闭合者,可使两眼微露一线之光,目观鼻准。夜间失眠者在练功时也应及时驱散,防止入睡。夜间失眠严重者,也应尽量减少功中入睡次数,不可每功都睡,不然也会破坏正常睡眠的规律,并影响气功功夫的进展。以上方法不能解除者,当昏沉欲睡时,马上停功,在床上作几节保健功,如擦面、鸣天鼓等,以兴奋大脑皮层。如仍不能解除者,可坐起或站起作些活动,饮少量开水,昏沉感觉消失了,再继续练功。
练功时心慌 少数练功者在练功时出现心跳加快,或自感心慌。有的开始练功时即出现,有的练功一段时间之后出现不一。持续时间,有的一会即过,有的持续时间较长,严重者影响正常练功。临床观察,练功时心慌,多见于神经系统不稳定,尤其心血管神经官能症,或有心脏病的患者。其发生原因多见于初期练功坚持时间较长,或姿式不自然,全身不能放松,呼吸用力,勉强停闭,有意追求深长缓慢,或意守强度偏大、精神紧张,尤其担心练不好功时,更易出现。针对心慌的原因予以纠正,大部分都可获得解决。患者左侧卧练功压迫心脏,常致心跳不适,应当改变姿式,以纠正之。如系心血管神经官能症患者,作功时心慌加甚,可少量服用镇静剂或其他药物,当从医嘱。
头痛头胀头脑不清 练功中或下功后,出现头痛、头胀头昏,这在临床上是比较多见的。有的人在作功后十几分钟即可出现,有的人下功后症状明显; 持续时间有的短暂,有的较长。其发生原因多见于:意守强度过大,思想过于集中,或勉强排除杂念,尤其是吸气过于深长,停闭时间较久。或勉强用意引导气至头部。意守部位偏高,如意守上丹田(印堂穴)或头顶(百会穴),加之意守强度偏大,均可造成头疼头胀。练功时出现昏沉瞌睡时,也可以出现短暂的头胀头昏,此外高血压病、神经官能症等疾患的头部症状,也可和练功偶合一起,查清原因,予以处理。其意守部位以不选择头部为宜,如有的功法必须守上丹田或头顶时,也应掌握得法,尽量减少意守强度。下功后头昏感仍明显者,可作数节头部保健功,有助于头痛头胀头昏的消除。
精神紧张 少数练功者练功时,自觉精神紧张,心神不安,难以全身放松,调整呼吸和意守入静。造成精神紧张的原因有: 初练气功求成过切,急于掌握方法和取得治疗效果,因而操之过急。有的听到别人介绍或见到某些书上记载,练功过程中可以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感觉、景象,而有意追求,当不能如愿以偿时而致焦急,精神紧张。也有因入静后突然巨响,或出现某种奇异景象而受惊,因此每遇作功时,唯恐以上情况复现而产生恐惧紧张心理。入功前必须保持心情平静,不可有急躁心理。不论在功法掌握上或疗效获得上,都要遵循自然原则,循序渐进,功到自然成。对于各种感觉或反应,因病情、神经类型等方面的不同,每个人表现也不一样,出现与否,也应任其自然,不可着意追求。惊功后出现精神紧张,此时可以暂停练功几天,待精神紧张完全缓解后,再继续练功。舌干口燥 练功时有意将吸气过分拉长,或吸气后停闭时间较久,这样加强了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活动,而抑制了唾液腺的正常分泌作用,所以出现舌干口燥。练功时用口呼吸,气流不断通过口腔,也易致舌干口燥。改变呼吸形式,将吸气延长,或吸气后停闭改为将呼气延长,或呼气后停闭。练功时不要用口呼吸,功前或功中饮少量开水以温润口腔,也可以收到满意的效果。
腹胀腹痛 有的患者练功时出现腹胀、腹痛,常致呼吸不畅,难以吸气下行,严重时影响练功。引起腹胀的最常见的原因是呼吸用力,尤其多见于练内养功第一种呼吸法,停闭时间过长,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因而大大抑制了胃肠蠕动,使肠内气体不能吸收和排出体外,而致腹胀,甚时腹痛。也有人因意守过重,致使肠胃功能一时性紊乱,而造成腹胀腹痛。出现腹胀腹痛,首先要将腹式呼吸改为自然呼吸,放弃停闭,坐式者改为卧式,如此可使腹胀渐渐消除。如胀甚,可暂停练功,作腹部自我按摩,以助消胀。
肌肉痠麻,周身疲乏 练功过程中,尤其初学练功的人,每次练功时间稍长,就出现某些肌肉痠麻或全身疲乏等不适感觉,致使心神不宁,难以坚持练下去。出现以上情况,多见于体质较弱的初期练功者。由于采用了消耗体力较大的坐式或站式,短时间内难以适应; 也见于姿式呆板,全身肌肉不能放松。部分初期练功者,因急于求成,免强坚持较长时间,也易出现疲劳现象。体弱者,初期练功应以卧式或半卧式为主,待体质有所改善后,再加练坐式或站式。功前作好准备,心情安定,全身放松。每次练功不宜坚持时间过久,切实贯彻练养相兼原则,即可免除以上不适感觉。采用盘坐或平坐木凳时,易致臀部麻胀不适,对此应于臀下放置软垫纠正之。

☚ 气功护理   练功偏差 ☛
0002014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6:1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