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纸币流通规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纸币流通规律

纸币流通规律zhibi liutong guilu

参见“货币流通规律”、“纸币”。

☚ 货币流通规律   纸币 ☛

纸币流通规律

商品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决定的纸币流通量规律。在纸币代替金属货币发挥作用情况下,当纸币发行量相当于所需金属货币量时,纸币和金属货币具有同等购买力;纸币流通量超过所需金属货币量,纸币就会贬值,引起通货膨胀。

纸币流通规律Lau of Note Ciculation

纸币流通规律是在金属货币流通规律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按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公式可将其写为:M=PQ/V。式中M为纸币流通量;P为商品的平均价格;Q为商品数量;V为纸币的流通速度。可将该式变形为:MV=PQ。等号左边是社会购卖力总额,等号右边是社会商品可供量总额。也可将该式变形为:P=MV/Q。该式表明: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商品价格水平与纸币流通量、纸币流通速度成正比,与商品可供量成反比。在纸币流通情况下,仍然是商品价值决定商品价格。在货币流通速度一定情况下,商品价格决定货币必要量,货币必要量决定纸币必要量,超过货币必要量发行纸币,就会引起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价值的减少。由于纸币流通量愈大,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量愈少,所以,纸币所代表的价值与纸币流通量成反比,商品价格与纸币流通量成正比。

纸币流通规律Law of the Circulation of Banknotes

决定流通中所需纸币量的规律。纸币的流通量决定于它所代替的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只是代表金属货币的价值符号,如发行过多,流通中的纸币量超过了所需的金属货币量,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量减少,纸币就相应贬值,发生通货膨胀。

纸币流通规律

纸币流通量决定于流通中所需金属货币量的规律。这一规律表明: 纸币的发行量要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如果超过了上述限度,较大的纸币总额仍只代表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单位纸币的购买力就会降低,造成物价上涨。例如,商品流通需要1万元的金铸币,如国家发行面额1元的1万张纸币来代替金铸币流通,每张纸币就能代表1元金铸币,具有同样的购买力。如果纸币的发行量增至2万元,那么这2万元纸币仍只代表1万元金铸币,每张面额1元的纸币就只能代表5角的金铸币,相应地物价就会上涨一倍。
纸币流通规律,是由纸币的本质决定的。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只是在流通中作为金属货币的符号,才象征性地代表相应的金属货币的价值。国家可以利用权力把过量的纸币投入流通,但不能改变纸币的本质及其流通规律。

纸币流通规律

纸币的流通量依赖于它所代表的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的规律。马克思指出: “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只能从纸币是金的代表这种关系中产生。这一规律简单说来就是; 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 (或银) 的实际流通的数量。” 因此,纸币没有自身的价值,只是作为金属货币的价值符号存在。这样纸面的票面价值能否与它所代表的金属币值相符,完全取决于纸币的发行数量。纸币发行量超过了货币必要量,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就要相应减少,即发生纸币贬值、通货膨胀。
用公式表述的纸币流通规律为:

在货币流通规律中,流通中的货币必要量由商品价格决定,但在纸币流通规律中,反过来是纸币发行量决定商品价格。
纸币流通规律

纸币流通规律law of paper money circulation

纸币的流通量决定于它所代替的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的规律。纸币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它只能代表金量成为价值符号,因此纸币的流通规律是以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为基础的。纸币的名义价值能否与它所代表的金属币值相等,取决于它的发行数量。如果流通中的纸币量相当于所需的金属货币量时,纸币的名义价值就同它所代表的金属货币的价值一致;如果超过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时,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量减少,纸币就相应贬值,发生通货膨胀。用公式表示为:

☚ 现金流通   货币需要量 ☛
纸币流通规律

纸币流通规律

决定流通中纸币数量的规律,要求投入流通的纸币总量必须限定在货币需要量范围之内。纸币不同于金属货币,它本身没有价值。它原来是作为金属货币的代表而执行货币职能的。因此,无论流通中纸币数量有多少,它所能代表的只是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需要量的价值。以公式表示即为:

当流通中纸币总量与客观所需要的同名称金属货币需要量恰好相等时,如都为500亿元,则纸币的票面价值1元就能真正代表同名称1元金属货币的价值。如果流通中纸币总量超过金属货币需要量,由于纸币没有价值,流通中过多纸币不会自动退出流通,因而,充斥在流通中的纸币量所能代表的,仍是相当于流通中金属货币需要量的价值。换言之,单位纸币就会发生贬值。例如,设流通中金属货币需要量仍为500亿元,而流通中纸币总量为1000亿元,则单位纸币现在只能代表0.5元金属货币的价值(500/1000),比原来贬值1/2。这就是说,投入流通的纸币数量要限定在金属货币需要量范围之内,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必然出现纸币贬值,物价相应上涨的现象,即通货膨胀。在现代经济中已不存在金属货币及其流通,但可以把金属货币需要量理解为货币需要量,其原理依然适用。
由于流通中纸币如果过多,必然引起物价上涨,而物价上涨反过来抬高了商品价格总额,又相应扩大对货币的需要。因而原来投入的过多纸币,又会被流通所吸收,这是纸币流通条件下的一个重要特点。
☚ 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供给 ☛
纸币流通规律

纸币流通规律

流通中纸币总量所代表的价值量决定于货币需要量的规律。是货币流通规律在纸币流通条件的特殊表现形式。纸币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它发行的数量无论多少,都只能代表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的流通量,如果相当于商品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则纸币就同金属货币具有相等的购买力; 如果超过了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则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量就会减少,纸币就会相应贬值,物价相应上涨,发生通货膨胀。纸币超量发行愈多,则纸币贬值愈严重、物价上涨的幅度也愈大。纸币流通这一规律在任何社会制度下都同样发挥作用。用公式表示是:
单位纸币代表的金属货币的价值量
纸币流通规律,是由纸币的本质所决定。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只是在流通中作为金属铸币的符号,象征它代表相应金属铸币的价值,国家可以利用权力把过多的纸币投入流通,但不能改变纸币的本质。每张纸币虽有一定票面价值,但在流通中实际上代表多少价值,完全取决于它的发行量。

☚ 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制度 ☛
纸币流通规律

纸币流通规律

纸币的流通量决定于它所代替的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的规律。马克思曾指出:“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只能是从纸币是金的代表这种关系中产生。这一规律简单说来就是: 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金 (或银) 的实际流通的数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47页) 按照马克思的上述论述,纸币本身是没有价值的,纸币只有代表金量成为价值符号。纸币的名义价值能否与它所代表的金属币值相符,就要看它的发行数量而定。如果流通中的纸币量相当于所需的金属货币量时,纸币的名义价值就同它所代表的金属货币的价值一致;如果超过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时,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量减少,纸币就相应贬值,发生通货膨胀。用公式表示为:

例如,流通中货币必要量是100亿元金属货币,而纸币发行额也是100亿元,则1元纸币就能代表1元金属货币的价值。如果纸币发行不是100亿元,而是200亿元,那末1元纸币就只能代表0.5元金属货币的价值,这种现象就是纸币贬值。可见,纸币流通规律是在货币流通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和起作用的。无论是金币流通和纸币流通都要受纸币流通规律的支配。而货币流通规律的特性又是在破坏了货币流通规律的约束时才显示出来。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当纸币数量适当时,纸币完成的并不是它作为价值符号所特有的运动,而它特有的运动不是从商品形态变化直接产生的,而是由于它同金的正确比例遭到破坏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112页)
☚ 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量 ☛
0000237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0:3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