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纵隔与纵隔疾病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纵隔与纵隔疾病 纵隔与纵隔疾病纵隔位于两肺的中间,自上至下、自前至后把胸腔分为左右两半。在后前位胸片上,纵隔成为中部不透亮阴影。纵隔可分为九区,在侧位胸片上,前纵隔位于胸骨之后,心脏升主动脉和气管之前; 中纵隔相当于心脏、主动脉弓、气管和肺门所占据的范围;食管以后为后纵隔。自胸骨柄、体交界点至第4胸椎体下缘的横线为界,横线以上为上部纵隔,横线以下至肺门下缘的水平线 (相当于第4前肋端至第4胸椎体下缘的连线)为中部纵隔,肺门下缘的水平线以下至膈顶为下部纵隔(图)。纵隔疾病主要有纵隔气肿、纵隔血肿、纵隔炎和纵隔肿瘤。纵隔肿瘤另有条目叙述。 纵隔分区示意图 纵隔气肿 纵隔内出现气体积聚称纵隔气肿。纵隔气肿的原因有:自发性;外伤性;食管或气管破裂;胸部手术后;还有继发于气腹,腹膜后充气术,颈部手术如气管切开等。纵隔气肿在后前位上表现为纵隔胸膜被气体所推移膨出,在纵隔两侧边缘呈纵行线条状阴影,与纵隔的轮廓平行,在线条阴影之内有透亮的气体阴影,通常在上纵隔较为明显。在侧位上表现为在胸骨后有一增宽和透亮度增高的区域,将纵隔胸膜向后推移,呈线条状阴影。心脏和升主动脉前缘与胸骨间距离增大。有时侧位上显示纵隔气肿较后前位更为明确。纵隔气肿较严重时,气体可进入颈部和胸壁,出现皮下气肿。 纵隔血肿 纵隔血肿通常由于外伤所致,在车祸或胸部挤压伤中较为多见,其它原因有主动脉瘤破裂,咽后壁及颈部出血向下扩散进入纵隔,和胸部手术后纵隔出血等。少量出血可无异常X线表现,大量出血可使两侧纵隔均匀对称增宽。局限的血肿形成软组织块影,向纵隔的一侧或双侧凸起。血肿可压迫气管、食管或上腔静脉。 纵隔炎 纵隔炎可分为急性纵隔炎、纵隔脓肿、和慢性纵隔炎。 急性纵隔炎比较少见,病因有食管穿孔、支气管镜检查损伤气管或支气管壁、纵隔直接外伤和枪伤或穿刺伤、咽后壁脓肿向下扩散进入纵隔、肺与胸膜和淋巴结以及心包膜的急性炎症直接蔓延到纵隔。X线表现主要为纵隔阴影向两侧增宽,通常以上纵隔较明显。严重时,纵隔普遍增宽变直,轮廓较模糊。侧位上可见胸骨后区密度增高,气管主动脉弓轮廓均模糊。由于食管穿孔所引起者伴有纵隔气肿,可并发气胸或液气胸。食管碘油造影可见碘油通过穿孔处到食管之外,甚至到达胸腔。 纵隔脓肿的病因与急性纵隔炎相同,炎症局限化后形成脓肿。X线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影向纵隔的一侧凸出,可压迫气管或食管使其移位。脓肿内通常迟、早地出现脓腔和液平(X片-47)。 慢性纵隔炎可分为肉芽肿性纵隔炎和硬化性纵隔炎(特发性纵隔纤维化)。肉芽肿性纵隔炎包括由结核、霉菌和结节病等所引起的纵隔慢性肉芽肿。硬化性纵隔炎的病因不很明确,但很可能是肉芽肿性纵隔炎的发展结果。有些硬化性纵隔炎伴有其它部位的纤维化病变,较常见的为腹膜后纤维化。 多数患者没有症状,部分可因压迫或粘连引起上腔静脉阻塞,和食管、肺静脉、肺动脉、气管、支气管等狭窄。X线表现为纵隔阴影增宽,出现肿块影向纵隔一侧凸出,或表现为纵隔胸膜增厚、局部较平直,可含钙化阴影。病变较多出现于前、中纵隔的中部。右侧较左侧多见。 ☚ 胸膜和胸膜疾病 纵隔肿瘤与囊肿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