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黄壤土地综合治理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red and yellow earth对富铝化的红黄壤土地资源采取的全面整治措施。红黄壤土地广泛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广东、海南、广西、云南、贵州、台湾、福建、湖南、江西、浙江、安徽、湖北和四川等省区,总面积约217.9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2.7%。 红黄壤土地分布地区水热条件优越,有效积温高,无霜期长,雨量充沛; 土层深厚,养分释放转化快,一年多熟,复种指数高。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利条件: 山林破坏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有机质分解快; 土壤矿质养分缺; 土壤呈酸性或强酸性,磷素有效性低; 有的土壤粘重,物理性状差。红黄壤土地经治理,有巨大的增产潜力。 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起,中国先后组织了以土壤科学工作者为主体的综合考察队伍,开展了较大规模的红黄壤荒地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条件的综合勘察,为合理开发利用治理红黄壤土地提供了科学依据。其后,对红黄壤土地的治理也从单一的土壤改良,发展到注重于整个自然环境和生产条件的综合治理和改造,及区域性农林牧合理配置,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示范样板建设。60年代中期以来,各种用养结合的轮复间套制度的普及,“大窝塘”、“大肥沟”、“聚土耕种”耕作法的推广,红黄壤旱地改水培肥高产技术的提出,稻田次生潜育化的防治,磷钾肥和微量元素肥的合理施用等,大大提高了红黄壤土地治理的效果和速度。现在,红黄壤地区上千万公顷低产田地部分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治理,每公顷产量由750~1500千克提高到3750~4500千克以上,其中还有不少地区建成了每公顷产7500千克以上的高产稳产农田。 治理原则 红黄壤地区自然条件复杂,土壤、作物种类繁多,耕作栽培制度多样,尤其山区地形千变万化,高差悬殊,土层薄厚不一,土质有粘有沙,因此治理措施各不相同。治理时,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❶因地制宜,合理配置。中国红黄壤地区跨越三个温度带,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地形起伏大,水热组合类型复杂,土壤性质差异显著,只有针对这些特点进行农林牧综合布局,趋利治弊,发挥所长,确定综合治理的方法措施,才有可能发挥自然优势,合理利用土地。 ❷山水田林统一规划,保持和建立良好的生态平衡。治理前要有区域规划,治理时要治山治水相结合,造林改田相结合,综合治理才能取得良好的生态与经济效益。 ❸治理与利用相结合,边利用边治理。治理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利用则须确保土地越用越肥,保持地力常新,永续利用,寓治于用。要处理好当前增产与长远治理培肥土壤的关系,即治理改良措施,既要考虑近期增产,又要注意基本建设,改善环境条件,不断提高土地肥力。 治理措施 土地条件不同,治理措施各异。红黄壤土地的治理可分三种基本类型: 红黄壤山地和丘陵地的综合治理 红黄壤地区山地丘陵的治理是综合治理红黄壤土地的重点。主要措施: ❶植树种草,保持水土。林草需要的立地条件较低,适于在山丘上生长。荒山上有了植被,可以减缓地表径流,固结土壤。枯枝落叶及林间草木可含蓄大量雨水,增加雨水入渗,是良好的水土保持措施。同时,还能调节气候,发展牧业,增加肥源。植树种草要根据海拔高度、地形坡度、土层厚度和土壤条件等,选用造林种草品种,采取全面规划,一般在坡度10°以下种植农作物,10°~20°以种多年生果树为主,20°以上多是营造松杉林,山顶种以马尾松为主的薪柴林; 山腰和高丘种以杉树为主的用材林; 低丘陵以种柑桔、茶叶、油茶等经济林木为主。在水土流失较重的荒坡造林,为了提高成活率,并使林木生长良好,必须结合工程措施,做好整地工作。 ❷挖沟砌坊,防洪淤地。挖防洪截水沟和修建谷坊是治理红黄壤山丘主要的工程措施之一。截水沟即防洪沟的一种,又称沟头拦水埂,修筑在侵蚀沟头集水区的狭窄处。截水沟沿等高线修筑,防止山顶坡面径流进入侵蚀沟,把洪水泥沙阻拦在开始入侵的地方。其断面大小,应根据集雨面积和一次最大集水流量而定。另外环山开沟截水,将水汇集到大防洪沟排出,即撇洪沟。具体做法: 一是根据山洪大小在山脚下开一条低于田面的沟; 二是在集雨面积大的地区,沿山脚等高依一定坡降开渠,以撇洪为主,有的也作灌溉用。截水沟、撇洪沟配套,防水蚀保持水土效果良好。在石料方便的地方,修建谷坊工程既可防洪,又能淤地。 ❸间作套种,多种经营。在绿化荒山荒丘的同时,宜边治理边利用,可采取间作套种,以农养林,以林促农,农林双丰收。间作套种的方式有: 林粮套种,主要在幼林行间套种大豆、红薯等; 林油套种,是在幼林行间套种花生、芝麻、油菜等; 林肥套种,是在幼林行间套种萝卜菜、红花草、油菜、猪屎豆等。由于地形坡度、树种生长速率不同,作物种类和套种年限也不一样。油茶生长慢,套种年限可达7~8年,柑桔5~6年,杉树3~4年,毛竹套种的年限最短。这些树种的行间一般能套种多种作物。但茶叶不能套种花生,否则伏秋争水争肥,致使茶叶死苗严重; 毛竹不能套种芝麻,否则引起毛竹烂根。果树及陡坡林地,应以套种绿肥为主,有利于增加肥料,防止水土冲刷,抑制杂草丛生,提高果树的坐果率。 红黄壤旱地的综合治理 红黄壤旱地多分布于丘陵、山地缓坡上,多为粘、薄、酸、板,产量很低。除部分陡坡旱地应退耕还林还牧以外,多数需要进行改造治理,才能不断提高地力,成为高产稳产的农用地。主要措施: ❶坡地改梯田防止水土流失。其作用在于改变地面的坡降,使降落在坡地上的雨水,不随坡面流失,减少地表径流,防止泥土和养分的流失,以提高保土保肥和蓄水抗旱的能力(见梯田)。 ❷修库蓄水,发展灌溉。红黄壤土地区的降雨分布不匀,地表径流流失较多,又经常发生干旱,发展灌溉是治理的重要内容。凡有条件的地方,都要修筑山塘、水库,挖池蓄水,或是修建机电排灌站,提水上山,以实现旱坡地在改成梯田梯地的同时,逐步实现水利化。由于山塘、水库拦蓄了部分洪水,也可减轻水土流失,变水害为水利。特别要重视红黄壤的保水、保土、保肥,要使田间工程配套,实行排灌分家,消灭串灌串排。在有条件的地方,在山丘旱地上还可以采用喷灌和滴灌技术,以提高灌水质量和节能节水的效果。 ❸扩种绿肥,加速土壤熟化。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主要物质基础之一,它是作物各种养分的主要来源,能显著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活化和吸收可溶性养分,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使死土变活土,扩种绿肥是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有效措施。柽麻、苕子、红花草都是适种的绿肥。旱地套种绿肥不仅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素,还可以活化土壤磷素。 红黄壤低产水田的综合治理 红黄壤低产水田是指质地粘重、发僵、粘结力大,结构差的低产水稻土,亦称粘结田。分布面积很广。综合治理措施有如下几种:❶掺沙改土,改善土质。土质粘重是粘结田的主要矛盾,应掺入富含有机质的河沙、沙土和沙性草皮泥等,这样不但可以改良土壤质地,而且可以加深耕作层,增加养分。粘结田掺沙的增产效果十分显著,例如广东泥骨田,每公顷掺沙37.5万千克,结合其他措施,可使稻谷增产87%。 ❷逐年深耕,加厚耕作层。耕作层浅薄是粘结田低产原因之一,宜逐年加深耕作层,但不要一次耕得过深,以免大量生土翻到地面,影响当季水稻生长。深耕后结合晒冬冻垡,促进生土熟化。坚实的大块土,在冻晒后,土垡表面1~2厘米均崩解成疏松的碎屑状结构,其影响深度可达5厘米左右。粘结田晒冬后,土壤毛管孔隙增多,过水即可化开。 ❸增施有机肥料,种植绿肥作物。在掺沙和深耕的同时,还应该增施有机肥料,特别是种植绿肥作物,效果很好。为有效地改良粘结田,种绿肥时,应注意豆科绿肥和禾本科绿肥混播,并要注意配合施用粗有机肥,如秸秆还田等,才可不断提高有机质含量,彻底改变粘结田。 ❹水旱轮作,加速土壤熟化。重粘结田熟化程度低,可实行水旱轮作,以加强土壤熟化。粘土田由于耕作困难,碎土不易,开始几年可安排种植不需翻土整地的绿肥,如紫云英、苕子、肥田萝卜菜等,数年后才逐渐扩大到需翻土整地的粮肥兼收的冬季作物,如油菜、豌豆、蚕豆等。有些粘结田排水不良,应挖沟排水防渍,改善水热状况,有利于土壤熟化。另外,在酸性很强的红粘田里施用石灰,效果亦非常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