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学jīng shén bìng xué医学科学中的一门临床学科。1903年方燕年《瀛洲观学记》:“警察学科大略如左: 宪法、民法、行政法、刑事诉讼法、警察法、司法警察法、国际法、免囚保护法、统计学、卫生学、精神病学、刑事学。”1903年关庚麟《日本学校图论》:“医科大学……第四年为内科临床讲义、内科外来患者临床讲义……检眼睛实习、皮肤病学霉毒学及其临床讲义、精神病学及临床讲义。” 精神病学Psychiatry研究各种精神疾病、反常行为及其治疗方法的医学分支。精神疾病的种类主要有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神经官能症等。疾病、生活压力、个人危机、性格障碍、紧张的人际关系、事业挫折和自我调节方面的困难都会引起行为反常。精神病的治疗方法包括精神疗法、药物疗法、电休克疗法等。在加拿大,从事精神病治疗者即精神科医生必须在公认的培训中心完成4年的研究生培训,内容包括20余门专业理论课程和2年以上的实践。然后,通过加拿大皇家内外科医学院考试合格(在魁北克省则须获得医师协会证书)方能行医。40年代~50年代初,加拿大的精神病患者大多只能在与社会隔离开来的精神病医院就诊。1953年,随着有效的精神病药物的出现,患者得以重返社会,可直接接受家庭医生或私人精神科医生的治疗。全国现在有51所精神病医院,拥有医务人员34000人,每年收治患者35000人。50年代曾出现长期住院病人(1年以上)的高峰期:每10万人中就有286人因年老或脑部损伤而住进精神病院。为使患者不被隔离,维多利亚、圣凯瑟琳等城市的综合医院首先开设精神病专科,使精神病患者可以就近治疗。开设这种专科的医院已由1958年的45家增至1985年的190家。1985年,按人口计算,综合医院所设精神病床位平均为每1万人25张,居世界第一。全国有精神科医生2700人,其中73%为私人医生,约33%曾在国外接受培训。精神科医生中约80%为男性,目前正在受训者中已有44%为女性。根据加拿大卫生保健体制,向精神病提供治疗的人包括家庭医生、私人医生、社区精神病诊所、综合医院精神病专科以及公共精神病医院。加拿大在精神病学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其独特的卫生保健与医疗保险计划使所有精神病患者都能得到治疗。萨斯喀彻温省的综合医院开设的精神病专科医疗水平一直位居世界前列。蒙特利尔市首创非全日住院办法,即患者只在白天来院就诊,以保证病人不远离亲人进行长期治疗。全国有一批在精神病学研究与临床治疗方面卓有成就的专家与学者,如D.E.卡梅伦、F.C.R.乔克等。 精神病学 第三版 主要责任者: 何伋 责任方式: 等主编 出版者: 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地: 天津 字数: 1533 千字 页码: 1-1085 开本: 16 中图分类号: R749 装帧: 精 语种:中 定价:170.00 出版时间:2015-07 丛书多卷书否:是 书目简介:本册工具书共收录283条词条。 被引频次:6精神病学psychiatry系一门研究精神疾病的病因、病理、症状、诊断和防治的医学科学,是较年轻的一门医学,与其他医学科尤其内科学、神经科学关系十分密切。很多内科、神经科疾病表现出很多精神症状,同样某些精神因素又可引起很多内科疾病。治疗亦然,精神因素影响某些疾病的治疗效果与预后。精神疾病主要与大脑高级功能紊乱有关并无结构与形态学的改变。其发病与社会环境、个人素质、教育因素、精神状态等有关。精神病学伴随整个医学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精神病学
精神病学医学科学的分支学科之一。由于它不仅研究精神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还研究人格异常及心身疾患中的精神异常和心理社会因素,故已突破传统精神病学的范畴,宜称为精神医学。 精神病学psychiatry是医学科学中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各种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原理、临床病相、疾病发展规律,以及治疗和预防的一门科学。 精神病学/精神病学的分支/精神疾病分类/精神病的诊断/心身医学/精神分析学派/精神生物学派/巴甫洛夫学派和精神病学/精神病的现象学学派/精神病遗传学/精神病和神经生理/精神病和神经生化/实验性精神病/精神病流行病学/心理测验/智力测验/人格测验/评定量表/感知和感知障碍/幻觉/注意和注意障碍/思维和思维障碍/言语和言语障碍/妄想/记忆和记忆障碍/智能和智能障碍/痴呆/情感和情感障碍/意志和意志障碍/动作和行为障碍/意识和意识障碍/自我意识及其障碍/性格和性格障碍/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躁狂抑郁症/抑郁症/分裂-情感性精神病/更年期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反应性精神病/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癔症/神经厌食症/强迫症/恐怖症/焦虑症/疑病症/儿童精神病/儿童神经症/儿童期的特种症状/儿童和少年期行为障碍/周期性精神病/环性精神病/梦呓性精神病/妄想阵发/急性谵妄/精神科综合征/感染伴发的精神障碍/颅内感染伴发的精神障碍/麻痹痴呆/脑寄生虫病伴发的精神障碍/中毒伴发的精神障碍/酒中毒/药物依赖/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颅脑外伤伴发的精神障碍/脑血管病伴发的精神障碍/脑肿瘤伴发的精神障碍/脱髓鞘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脑变性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癫痫性精神障碍/老年性和早老性痴呆/产后精神病/手术伴发的精神障碍/正常压力性脑积水伴发的精神障碍/发作性睡病伴发的精神障碍/遗传性共济失调伴发的精神障碍/精神发育不全/病态人格/性变态/精神病院的组织管理/精神疾病的预防/精神卫生/精神病防治网/心理治疗/精神分析治疗/催眠治疗/麻醉分析/行为治疗/工娱治疗/环境治疗/生物反馈治疗/精神外科学/睡眠治疗/精神疾病的中医治疗/精神药理学/精神药物/抗精神病药的临床应用/抗忧郁药的临床应用/精神振奋药的临床应用/抗焦虑药的临床应用/抗躁狂药的临床应用/胰岛素治疗/电抽搐治疗及其他休克治疗/慢性病人的治疗和管理/精神病人的司法医学鉴定/精神病人的家庭、婚姻和生育 ☚ 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形态、功能与素质调查 精神病学 ☛
精神病学 精神病学精神病学是医学科学的一个分支,其基本任务是研究各种精神疾患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特征、病程转归和防治措施。 精神活动又称心理活动,是人脑在反映客观事物时所进行的一系列复杂的功能活动,主要包括认识、情感、意志等过程。神经生理学研究发现,某些精神活动与大脑特定部位功能关系较密切,如情感和记忆活动与边缘系统有关,意识状态与脑干网状结构有关,刺激或破坏脑的这些部位,可造成精神活动的改变。总之,精神活动是大脑各部分的整合活动。大脑反映客观事物的过程,并不象镜子里的映象那样简单,它是一个主动和积极的复杂过程。个体的素质特点,环境和教育因素都参予并影响着人的精神活动。 精神病或精神疾病是一组由不同原因所致的大脑功能紊乱,临床上突出地表现为精神活动的异常——精神症状,包括感知、思维、情感、注意、记忆、行为、意识和智能等方面的异常。“精神病”一词有两种不同含义:广义者泛指所有各类精神障碍,包括严重的精神病、神经官能症、精神发育不全和人格障碍等;狭义者仅指精神障碍较为严重的一组疾病。有人主张,把前者称为精神疾病,后者称为精神病,但在临床上常将两者混用。以往有人习惯于按精神症状的严重程度把精神疾病分为轻性精神病和重性精神病,但这样的区分既无严格的客观指标,又不能说明疾病本质,故目前已少采用。 引起精神疾病的病因很多,可归纳为三大类: ❶器质因素。包括原发于脑的疾病和影响大脑功能的其他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病,总称为器质性精神病。其中由脑部器质性病变所致者,称为脑器质性精神病,由全身性或其他内脏器官病变所致者,称为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或称症状性精神病。智能减退(痴呆)和意识障碍(如谵妄等)为此类疾病的基本症状,它们一般都伴有神经系统或躯体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其疾病概念与诊断方法与一般内科疾病相同。精神发育不全也可包括在本类中; ❷原因未明。这一类精神病根据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还未能发现脑部有肯定的解剖或生理学改变,它主要为精神分裂症和躁狂抑郁症等; ❸素质和环境因素。这一类主要为人格障碍和神经官能症。人格障碍或称病态人格,主要表现为性格偏离正常,与绝大多数正常人的性格不一样,这种情况能否作为一种疾病,尚有争议。神经官能症是一组与素质因素及环境因素有关的官能性疾病,精神活动紊乱程度轻,一般不严重影响病人的工作与生活。以上病因分类是粗线条的,而且就具体疾病及具体病人而言,很可能是几种病因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精神病学与其他学科有密切关系。近十余年来作为一门边缘科学的行为科学的迅速发展,对整个医学发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特别对精神病学的关系更为密切,它已成为现代医学的基础科学之一,其内容涉及社会学、心理学(实验心理学与学习过程的理论)、遗传学、人类学和神经科学(包括神经解剖、神经生理、神经化学及神经药理学等)。有人主张将精神病学纳入行为医学的范畴。根据理论倾向或研究对象的不同,目前在精神病学中又分出许多分支:如动力精神病学、生物精神病学、社会精神病学、社区精神病学、家庭精神病学、比较精神病学、跨文化精神病学、儿童精神病学、老年精神病学、司法精神病学、管理精神病学、军事精神病学等,可参阅“精神病学的分支”条。 近年来,有人主张把作为临床医学分支的“精神病学”改称为范围更广的“精神医学”。除了研究精神疾病的发生和防治外,还研究各种因素对精神活动的影响以及精神卫生对社会各领域所引起的作用等。主张开展深入而广泛的精神卫生服务,为个人、家庭和社会各部门提供更多的精神卫生谘询和指导,这已成为当前西方精神病学发展的主要倾向之一。 精神病与神经病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组疾病,它们都属于神经系统疾病。神经病学研究和诊治的范围是从大脑、脊髓直至周围神经和肌肉的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感觉和运动的障碍; 精神病学的研究范围是大脑高级功能的紊乱,临床表现为精神活动的障碍。如果是大脑的原发疾患,就可能既有感觉运动症状,又有精神症状。由于统计范围和统计方法的不同,各个地区、各个时期的精神病患病率差异很大。有些国家的统计,广义的精神病患者的患病率高达100‰,狭义的精神病患病率为10~20‰。根据我国部分地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普查资料,狭义的精神病患病率为4~11‰,多数报告为6~8‰。 各类精神病的病因、症状、病程、预后和治疗均不尽相同。一般而言,精神检查和精神治疗(心理治疗)在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预防方面,普及精神科知识,开展精神卫生和群防群治工作,取得社会上的支持和配合,具有重要意义。 严重的精神病患者的反常精神活动,常对患者本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而且他们自己常否认有病,不肯主动就诊和治疗,常需住入精神病院或精神病专科病房治疗。 精神病学的历史,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外医学书籍中都已有了有关精神病的记载。但是,现代精神病学的创立和发展,则主要是近百年的事。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世界各国涌现了一批著名的精神科学者,他们的工作对精神病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如法国医生Philippe Pinel (1745~1826),提出要以人道主义的态度和方式去对待和管理精神病人,并在法国Bice-tre医院中第一次把精神病人从锁链中解脱出来,在精神病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法国Jean Martin Char-cot (1825~1893),则以研究催眠和癔症著称; 他的工作,由另一法国医生Pierre Janet(1859~1947)所继承,后者并划分出精神衰弱这一疾病。他们两人被认为是精神动力学派的先驱者。以后,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首先提出潜意识和性力的学说,并进一步发展成为精神分析学说。这一学说,在欧美的精神病学中曾起重要影响,近年虽已稍衰,但仍起一定作用。德国的Emil Kraepelin(1856~1927),则为现代精神病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总结了前人的成果,通过对病人的长期观察,提出了早发性痴呆和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的诊断概念,并详细地描述了它们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在他所写的精神病学教科书中,对精神疾病作了系统分类,对精神疾病分类学作出了贡献。以后,瑞士的Eugen Bleuler(1857~1939),首先创用“精神分裂症”一词,来代替“早发痴呆”,这一诊断名称为全世界所接受。此外,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1849~1936),创用以条件反射方法研究动物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对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特别是对实验性神经症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美国的Adolf Meyer(1866~1950),则为精神生物学说的创始人,他认为人是精神生物统一体,精神疾病是机体对困难境遇的适应障碍和反应,在治疗上强调个性分析,在预防上提倡精神卫生运动。他的学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对美国和英国精神病学有一定影响。 近百年来,一方面中国精神病学继续作为古代医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为广大城乡精神病人服务。另一方面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先后在广州(1898)、北京(1906)、沈阳(1919)、苏州(1923)、大连(1932)、上海(1935)、成都(1944)、南京(1947)等地设立了精神病医疗和收容机构。1949年以前全国精神病床位约1100张。从1917年到1949年仅沈阳、北京、大连、上海、成都、长沙、南京等少数医学院校开设了精神病学课程。此时上海、南京、重庆等地有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建立,这是向社会进行心理卫生宣传的群众团体。解放后,我国精神病防治工作得到较快发展。神经精神科学会经常开展活动,北京的许英魁教授(1905~1966)是学会活动的重要组织者和倡导者。1958年在南京召开了第一届全国精神病专业会议,对全国的精神病防治工作起了推动作用。以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部分县,甚至公社以及大型企业都相继建立了精神病防治网,有的地方初步形成了从精神病防治院、防治站、到家庭病床的精神病防治网。一些地区进行了精神病普查,初步掌握了精神病的流行病学情况。上海的粟宗华教授(1904~1970),是精神科防治工作的先行者,并作出了一定贡献。同期,医学院校按照国家统一教学大纲,在医本科中开设了精神病学课程; 一些精神病学教学单位也举办了各种类型的精神病专业人员进修班,为各地精神病防治机构,培养高、中级精神病专业人员。先后出版了多种精神病学教科书、参考书。临床方面,医疗质量不断提高,并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病的研究。医院管理方面,实行开放管理,注意思想教育,配合工娱治疗,动员病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战胜疾病。精神病疗养院条件不断改善,多数已由单纯收容逐步开展治疗,采取“治、教、工、娱” 四结合的疗养方针。1963年在广州召开了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全国神经精神科学术会议,1966年卫生部在成都召开了全国精神病科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对我国精神病学的研究工作起了促进作用。但不久科研工作又中断。近几年来,一些地区和单位已经开始建立精神病学研究所和研究室。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也加强了病理心理的基础研究工作。1979年中国心理学会也成立了医学心理专业委员会。已经发行《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神经精神疾病杂志》、《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三种全国性专业刊物。1978年在南京举行了全国第二届神经精神科学术会议,回顾了近十余年来我国神经精神病学的历程,讨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使精神病学进入了迅速发展的新阶段。解放后三十年来,我国精神病学批判了各种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的学术思想,抵制了各种错误思潮的冲击,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开展了大规模防治工作和流行病学调查;神经梅毒已近绝迹,麻醉剂癖和慢性酒中毒极为少见。一个比较成熟的精神病学专业队伍正在发展壮大。 精神病学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还有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综观世界精神病学科的趋向,不外乎向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个方面发展。生物学方面,包括神经科学、遗传学、生理学、生化学和精神药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探索生物学的病因,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心理学方面,则着重于心理机制的探讨,心理测验的改良和应用,心理治疗和心理卫生的研究等。社会学方面,注重于研究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跨文化精神病学,社会心理因素在精神疾病发生、发展、康复、预防和治疗方面的作用。 我国的精神病学相对较为年轻,但是也有我们自己的长处。我们一向注重临床和实践,在临床精神病学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这是一切精神科研究工作的基础;我们有中西两法治病的特长; 又有二十余年社区精神病学的工作经验,创造了适合我国国情的防治体系。这些都应该努力充实,加以提高。另外,还要积极培养人才,学习基础理论、人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薄弱环节的有关知识,根据具体情况,开展研究,为精神病学作出更大的贡献。 ☚ 精神病学 精神病学的分支 ☛ 精神病学psychiatry 精神病学psychiatry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精神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一门科学。精神疾病的致病因素有: (1)心理社会因素,主要指由于社会因素的变化,导致适应障碍,并由社会适应或其他自然因素引发的心理结构变化、认知错位以及人格扭曲;(2)个体素质因素或躯体因素,主要指脑的疾病或其他躯体疾病导致器质性精神病; (3)未明起因,如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等。精神病的临床症状是心理功能紊乱,突出表现为感知、思想、情感、注意、记忆、行为等方面的异常,并伴有现实检验能力和社会功能下降,自知力缺乏。精神病学的实践范围广泛,既包括医学方面的药物治疗、电痉挛休克治疗,也包括心理学方面的行为矫正、心理分析等。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神经科学、行为科学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精神病学的进展。目前,精神病学已成为现代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西方医学界已将其纳入行为医学范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