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长命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长命女 长命女唐教坊曲,用作词调。又名《西河长命女》、《长命西河女》、《长命女西河》、《长命西河》。因是西河地方音曲,故由“西河”二字生出许多别名。虞世南《琵琶赋》:“少年有‘长命’之辞,倡女有‘可怜’之曲”,疑即指此,可推知其曲始于初唐。唐段安节《乐府杂录》谓大历中,“有乐工自撰一曲,即古曲《长命西河女》也。加减其节奏,颇有新声”。其宫调,据王灼《碧鸡漫志》引杜佑《理道要诀》云:“《长命女西河》在林钟羽,时号平调,今俗呼高平调也。”《词谱》卷三列五代冯延巳“春日宴”一首,双调,三十九字,上片三句三仄韵,下片四句三仄韵。又,王灼《碧鸡漫志》云:“《花间集》和凝有《长命女》曲,伪蜀李珣《琼瑶集》亦有之,句读各异;然皆今曲子,不知孰为古制林钟羽并大历加减者。近世有《长命女令》,前七拍,后九拍,属仙吕调;宫调、句读,并非旧曲。”按和凝所作为《薄命女》,李珣所作不传。《乐府解题》云:“《长命西河女》,羽调曲,亦名《薄命女》。”按“长命”、“薄命”,意义矛盾,而和凝所作,词意幽怨,与调名符。词调《长命女》与《薄命女》之字句平仄皆同,或是用《长命女》之名而填《薄命女》之调。参见《薄命女》条。 ☚ 长寿乐 长相思 ☛ 长命女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 长相见。 《长命女》本是唐教坊曲名,《全五代诗》题作《薄命女》。 冯延巳的词大多写闺情离思,但不浮艳轻薄;他的性格一往情深,多愁善感,感觉敏锐,感情纯真,春恨、秋愁、离情、别恨,与无端的闲愁,充斥词作。但这首带有民歌情调的《长命女》却充满着欢乐的情趣和美好的祝愿。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古时所谓“绿”,有时近于黄色,所以绿酒即黄酒。开头两句是说,面对欣欣向荣的明媚春光,饮宴欢聚,饮一杯香喷喷的黄酒,听一遍甜润润的情歌。在春光、美酒、轻歌的欢愉中,以歌女的口吻,“再拜陈三愿”,“再拜”是拜了又拜,以示慎重。“愿郎君千岁”,“郎君”,即夫君。“千岁”即千年。祝愿夫君长寿活千年。二是祝愿她自己身体常健。在夫君长寿、妻子健康的前提下,“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屋梁之上,于燕双栖,比喻夫妻和谐。祝愿的是夫妻年年团聚,日日相见。“多情自古伤别离”,假如夫妻两地睽违,那就正如《诗经》中妇女的怨说:“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又如柳永所写的“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那真是余恨无穷,难怪要“岁岁长相见”。 李端的《拜新月》诗云:“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细语人不闻,北风吹罗带。”这是拜新月,愿团圆。冯延巳的《长命女》则是祝酒愿团圆。末两句以梁燕双栖,比喻夫妻永不分离。语意含蓄,形象鲜明。《能改斋漫录》卷十七云:“南唐宰相冯延巳有乐府一章名《长命女》云云。其后有以其词意改为《雨中花》云: ‘我有五重深深愿:第一愿且图久远;二愿恰如雕梁双燕,岁岁得长相见;三愿薄情相顾恋;第四愿永不分散;五愿奴留收因结果,做个大宅院。’味冯公词,典雅丰容,虽置在古乐府,可以无愧。一遭俗子窜易,不惟句意重复,而鄙恶甚矣。” 白居易《赠梦得》云:“为我尽一杯,与君发三愿:一愿世清平,二愿身强健,三愿临老头,数与君相见。”冯延巳的这首词似乎就是从此翻作而来。 长命女冯延巳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长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此词民歌风味很浓,是冯词中别具一格的作品。或谓其本于白居易诗《赠梦得》。白诗云:“为我尽一杯,与君发三愿;一愿世清平,二愿身强健,三愿临老头,数与君相见。”冯作语言及用韵确与白诗相近。但比较起来,冯作却不啻后来居上了。 首先,对饮双杯指天发誓的场面用于写爱情,比用于写友谊似更为合宜。冯词三愿对于人间恩爱夫妇而言则相当典型。在具体描写上,尤以冯作为工。这里不但通过人物语言来抒情,而且通过相应的具体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明媚和煦的春日,不但是一派良辰美景,也象征着宝贵的青春时光。丰盛的酒宴,悦耳的清歌,不但是赏心乐事,也象征着人生的美满。“绿蚁新醅酒”(白居易《问刘十九》),一个“绿”字(古时所谓“绿”,有时微近黄色),写出了新酒可爱的颜色,使人如嗅到那醉人的芳香,更增加了生活美好的感觉。凡写景无不含情。结尾的“梁上燕”虽是比喻,却也是春日画堂的眼前景物,此比中亦有赋义。这样,春日、绿酒、清歌、呢喃燕语,构成极美的境界,对于爱情的抒写,是极有力的烘托。冯词与白诗篇幅差不多,但内容格外丰富充实,与此大有关系。 其次,二作都多用数目字,而冯作运用更有特色。全词有“一”、 “再”、“三”,“一”、“二”、“三”的重复,前一组表数目,后一组表序数,重复中有变化。“绿酒一杯歌一遍”的两个“一”,孤立地看是两个“一”,结合起来却又会增出新意。盖在此春宴上,岂只饮一杯酒?每进一杯酒,即歌一遍,则文字上是“一”,事实上又意味“三”或者更多,这与“陈三愿”的“三”之为固定不变的,又自不同。“三愿”表现主人公愿望之强烈。主人公不求富贵,惟愿夫妇相守长久,意愿虽强而所求不奢。较之白诗,去掉了“世清平”一语,而改为“一愿郎君千岁”,与“二愿妾身长健”意思相同,分两句重言之,更见意愿集中而单纯。诗歌形象也更突出。 其三,诗为齐言,词为长短句,形式更活泼,与内容相宜。《长命女》以三五七言句错综为调,安排颇具匠心。此词重在“三愿”,故以最短的句子“春日宴”写环境,颇简妙;而末两句一气贯注作一长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写的是主人公情意最为深长的一愿,便觉声情合一。诗隔句用韵,词则除了“一愿郎君千岁”句外,句句入韵。形成始轻快,渐徐缓,复入轻快的旋律。不押韵的句子突然出现,即节奏减慢处,恰恰是内容由环境描写转为祝愿之词的地方。这使词的语调具有良好的速度感,明快而不单调,很好表达了主题。句的长短与韵的多变结合,使此词音情俱美,且给人以新鲜活跳的感觉。 综上三方面,这首词可以说是做到了单纯与丰富、平易与雅致高度统一,深得民歌神髓,化平凡为神奇,“虽置在古乐府,可以无愧。”(吴曾《能改斋漫录》) 长命女这首诗写流落在外的游子的乡愁。全诗四句,开头“云送关西雨,风传渭北秋”两句,写流落地之景,抒扰伤之情。关西,汉唐时代泛指函谷或潼关以西地区。在陕西中部。渭北,渭水之北,也在今陕西中部。这里所写关西和渭北,只是变换名称,实际上是指同一地区。是游子流落之地。游子为什么流落到这边远之地?是因为被征从军至此?是因为战乱流落于此?是因为服徭役于此?抑或是因为其他什么原因来此?总之不是出自主动自觉,甘心情愿,而是一种出于被迫而来,无可奈何之举,这似乎是可以肯定的。不然他为什么把环境写得如此冷凄,心情如此郁结呢?天空一片乌云,大地暗淡无光,顿时关西细雨蒙蒙;一阵风吹来,沙沙作响,给渭北传来了秋天。天空暗淡,细雨绵绵,特别是在秋天之夜,更会给忧思的人带来无限哀愁。曹丕在《燕歌行》里写道:“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成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诗人在这里之所以写秋夜、秋雨、秋风,正是为了制造惨淡、冷清、悲凉的气氛,以衬托游子远离家乡,思念亲人的抑郁、孤寂、忧思之怀。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相得益彰。 如果说前两句是侧重写秋雨、秋风之景,而曲折抒情的话,那么末两句“孤灯然客梦,寒杵捣乡愁”,则是侧重抒情,而于抒情中兼写景物。“孤灯然客梦”,是说孤灯点燃起游子之梦。然,同“燃”,点燃。开头两句,只是写秋雨、秋风,不曾明写秋夜,从“孤灯”一词确知所写是秋夜之忧思。不仅如此,从“孤灯”里又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孤寂和孤悲。在灯孤、人孤、万分孤寂的情景下,使游子进入梦境。这 “梦”,不一定是睡眠时局部大脑皮质还没有完全停止活动而引起的脑中的表象活动,而是梦想之 “梦”。他梦想的不外是家里的一切。“寒杵捣乡愁”一句,正揭示出他梦想的内容。“乡愁”,即思乡之忧愁。这既包括忧思父母双亲,妻室儿女,亲戚朋友之忧愁,还包括家乡的一切一切之忧愁。尤其在夜深人静时刻,捣杵声阵阵传来,更使游子心烦意乱,忐忑不安,从而增添了无穷无尽的乡愁。大有“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的忧思。 诗通过对游子怀念家乡的叙写,反映了黑暗社会给人们带来的离乡背井,妻离子散的灾难和痛苦。对这种灾难和痛苦,又是透过云、雨、风、秋、孤灯然、寒杵捣等景物的描写和环境气氛的渲染,得到了完美的结合,收到了突出的艺术效果,颇耐人寻味。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