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派应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分析文学作品的现代文学批评流派。为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所倡导。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用精神分析学说解释文艺,把文艺看成是受压抑的性本能即“里比多”的升华,是以想象的作用代替现实行动,在幻想中求得满足。着重通过对作品中人物心理现象的分析,揭示隐匿在内心深处的潜意识尤其是性欲。弗洛伊德关于决定人的精神活动的三因素原理即“伊得”、“自我”和“超我”,男孩恋母妒父的“俄狄浦斯情结”经常被用于作品分析。由于精神分析作为一种批评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后继者大都不赞成把性欲冲动及受压抑的潜意识视为文学创作的根本原因,对弗洛伊德理论作了不同程度的修正。 精神分析派 精神分析派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运用于文艺作品分析的批评流派。精神分析就是通过分析心理现象来揭示隐匿在内心深处的精神原因。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好象一座冰山,露在水面之上的意识领域只占很小一部分; 淹没在意识水平之下无意识领域占绝大部分,而且是起决定性作用的部分。弗洛伊德认为构成一个人性格或心理状态的有三个因素: 原我、自我和超我。原我是最原始的、无意识的心理结构,由遗传的本能和欲望构成。原我充满着发自本能和欲望的强烈冲动。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冲动,它遵循 “快感原则” 力求得到满足。自我是受知觉系统影响而改变了原我,代表理性和常识,代表外在世界的现实要求,因此它根据 “现实原则” 来适当遏制来自原我的非理性活动。超我则是高级的、道德的、超个人的因素,也就是通常所说良心、自我批判能力之类的东西。他按照 “道德原则” 来抑制原我中的本能冲动,不让那些为道德规范和社会习俗所不能容许的追求快感的欲望和冲动进入意识领域。在原我和超我之间,自我起着平衡的作用,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和正常的社会生活就有赖于这种平衡。然而,原我与超我,“快感原则” 与 “道德原则” 之间的冲突非常激烈。弗洛伊德把人的性欲本能称为 “里比多”,当它得不到满足而被压抑在无意识领域时,便逐渐郁积成为 “情结” 的心理状态。弗洛伊德按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把男孩恋母称为俄狄浦斯情结,又根据埃勒克特拉怂恿其兄杀母、为父报仇的故事把女孩恋父妒母称为埃勒克特拉情结。弗洛伊德认为梦就是受压抑的欲望以曲折方式进入意识领域的表现之一,他把文艺创作也看作受压抑的 “里比多” 的升华,以想象的作用代替现实行动,在幻想中得到满足。弗洛伊德在他的著作中常用文学作品为例来说明精神分析理论。 他认为世界文学中有三大丰碑,一是《俄狄浦斯王》,二是 《哈姆雷特》,三是《卡拉玛卓夫兄弟》。根据分析,这三部作品都表现了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还研究过梦和图腾的来源。精神分析派的批评有助于分析文学作品的人物心理,但有其局限性。弗洛伊德的后继者在运用他学说时也加以一定的改造。 ☚ 古典主义 科学幻想小说 ☛ 000062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