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黑穗病millet smut由黑粉菌引起,为害粟穗部的一类真菌病害。 种类和分布 中国已报道的粟黑穗病有粟腥黑穗病、粟粒黑穗病和粟黑粉病等。 粟腥黑穗病 1947年秋俞大绂、娄隆后在北京首次发现,经研究明确其病原菌与凌立在1945年报道的金狗尾草(Setaria lutescens)上的一种新的黑穗病菌Tilletia setariae Ling相同,但俞大绂将此菌从腥黑粉菌属移入尾孢黑粉菌属,将其学名改为Neovossiasetariae (Ling) Yu et Lou,称此病为粟墨黑粉病。在中国,仅在河北、辽宁、吉林、山东和四川发现有此病。本病菌只侵染粟穗的个别子房,孢子堆藏在子房的外皮内,因此病株穗部少数子房受害外,其它任何部分均不表现症状,病株的高度、颜色、穗形也与健株无明显差别。病原物为狗尾草腥黑粉菌(Tilletia setar-iae),属担子菌,黑粉菌目。病菌的孢子堆多产生在子房内,成熟后呈粉状或胶合状,常有腥味。冬孢子球状或扁球状,外面包有无色或淡色的胶质鞘,表面网状或有刺状突起,少数光滑,直径21.6~32.4微米,在冬孢子中常混有不孕细胞。1989年白金铠等研究表明,以病菌的冬孢子在粟开花期接种,能引起侵染,为当年花器发病的非系统性侵染病害。 粟粒黑穗病 在20世纪50年代前,中国主要粟栽培区普遍发生,病株率为3%~9%; 50年代后,由于大力防治,仅在局部地区发生,为害不重。病原物为粟黑粉菌(Ustilago crameri),属担子菌,黑粉菌目。病菌的孢子堆可产生在寄主的各个部位,成熟后呈粉状,有时呈胶合状,色泽为深褐色至褐色。孢子堆呈球状,卵圆形,长约2~4毫米。冬孢子红褐色至橄榄色,球形至近球形,或多角形,直径7~12微米,不经过休眠即能发芽。萌芽时产生先菌丝而不产生担孢子。萌芽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为20~25℃。本菌由双核菌丝主要从幼苗的胚芽鞘侵入,并扩展至生长点,随粟株发育而延伸,最后侵入穗部,子房完全被破坏,使穗粒变成黑粉。病穗刚抽出时,因孢子堆外有子房壁和颖片掩盖,不易发现。病穗较短而直立,全部或大部分子房为冬孢子所取代。当孢子堆成熟变黑后,症状才充分表现出来。病粒较健粒稍大,颖片破裂和子房壁膜消失后散出黑粉,即病菌的冬孢子。 粟黑粉病 在中国吉林等省粟栽培区有发生。病株症状与粟粒黑穗病相似。本病菌侵染粟穗,通常只有部分子粒受害,侵染狗尾草(Setaria viridis)常引起整穗子粒变成黑粉。病原物为狗尾草黑粉菌,属担子菌,黑粉菌目。病菌主要以冬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冬孢子萌芽产生先菌丝而不产生担孢子。土温在12~25℃时,适宜于病菌侵入粟幼苗。土壤过干或过湿,均不利于发病。 病害控制 粟黑穗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有培育抗病品种,建立无病留种田,繁殖无病种子和以药剂或温汤处理种子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