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类白血病反应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

某种因素刺激机体后出现一种类似白血病的血象异常反应,叫类白血病反应。由于增多的细胞类型不同可分中性粒细胞型、酸性粒细胞型、淋巴细胞型、单核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等。中性粒细胞型白细胞可达50~100×109/L;杆状核增多,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或早幼粒细胞,原幼粒细胞一般少于0.10;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正常;此种情况多见于严重细菌感染、癌瘤、急性中毒、急性出血、溶血等,疾病治愈后血象恢复正常。酸性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可达20~80×109/L,其中酸性细胞明显增多,成熟型细胞可达0.30~0.90;此型类白血病反应可见于寄生虫感染及过敏反应等,可随原发病恢复而血象正常。淋巴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细胞数可达50×109/L其中成熟淋巴细胞占绝对多数,偶见幼稚淋巴细胞;多见于病毒感染。单核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细胞多在50×109/L以内,单核细胞约占0.30以上,偶有幼稚型细胞,见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粟粒性结核等。

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

指肌体由于某些疾病或外界因素刺激而发生的白细胞计数显著增高,并可出现幼稚细胞,类似白血病血象表现。此种反应的特点为白细胞不具恶性增殖特征,当病因去除后血象可在短期内恢复正常,骨髓学无白血病特征。

类白血病反应

类白血病反应

类白血病反应是由于机体受某些因素刺激而引起的造血组织异常反应的一个综合征,表现为周围血象出现幼稚细胞和白细胞计数显著增多。随原发疾病的好转,此类反应亦即消失。
各种毒素、缺氧、免疫反应等因素损伤了骨髓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并刺激骨髓组织,导致造血细胞增生活跃,髓腔内压力增高,大量幼稚白细胞进入血循环。由于小儿造血功能尚未成熟,故类白血病反应于儿科并不少见。
引起类白血病反应的原因较多,临床最多见于各种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和恶性肿瘤;其次为急性溶血、化学中毒、过敏反应等。
类白血病反应,按细胞类型可分为中性粒细胞性、淋巴细胞性、嗜酸粒细胞性和单核细胞性;其中以中性粒细胞性多见。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类白血病反应列表如下:

各类类白血病反应

类 型病因及血象特点
中性粒细胞性
类白血病反应
严重细菌感染如败血症、脓胸、骨髓炎、
肺炎、流脑、白喉、粟粒性结核病
严重出血和急性溶血(蚕豆病)、严重烧
伤、类风湿关节炎
脾切除后
乙脑
血象特点:血细胞常超过5万/μl,
杆状核、晚幼粒细胞增多,
可见少数中幼粒、早幼粒,
偶见原粒细胞增高至5%
淋巴细胞性类
白血病反应
百日咳、淋巴结结核、麻疹、风疹、水痘、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
增多病、恶性肿瘤
血象特点:淋巴细胞分类超过正常,出
现幼稚细胞
嗜酸粒细胞性
类白血病反应
寄生虫病(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
等)、热带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变态反应性
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反应(青霉素)
血象特点:以成熟嗜酸粒细胞为主
单核细胞性类
白血病反应
多见于结核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细菌性痢疾
血象特点:分类中单核细胞超过30%,
白细胞计数超过3万/μl

大多类白血病反应,可根据原发疾病,结合细胞形态学改变而确诊,但少数病例原发疾病症状不明显,而周围血象及骨髓象均出现一定的幼稚白细胞,常与白血病难以区别。一般类白血病反应主要表现于周围血象,骨髓象改变不大,多伴有原发病,并继原发病好转而血象恢复正常。红细胞数和血小板数除另有其他原因外一般均正常。骨髓检查粒细胞常见中毒性颗粒和空泡,原始细胞不超过5%,白细胞成熟过程无中断现象,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力测定和糖原染色均显著增高。其他组织(脾、淋巴结)均无白血病细胞浸润现象。
类白血病反应的治疗原则,为积极寻找和及时处理原发疾病。
☚ 结节病   小儿内分泌功能特点 ☛

类白血病反应

类白血病反应

机体对某些疾病或外界因素有时反应出异常血象表现,白细胞常显著增高,同时可出现幼稚细胞,这种现象称为类白血病反应。诊断时若不联系临床而单就血象表现可误认为慢性或急性白血病。此反应与白血病不同者在于白细胞变化不带有肿瘤特性;且有一定的病因存在,当病因消除后反应也就消失,故变化系一时性的。临床遇此情况一般容易找到发生原因,但也有个别病例直至尸检才发现原因,甚至也有尸检仍还找不出原因者。
类白血病反应按细胞类型分为中性粒细胞性、淋巴细胞性、单核细胞性和嗜酸粒细胞性;按病情分为急性和慢性; 按白细胞数分为白细胞增多性和不增多性。为了和一般白细胞增多作区别,有人拟订白细胞增多性类白血病反应标准:所谓粒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粒细胞显著增多,或白细胞总数>5万/μl,或同时伴有2%以上原粒和幼粒细胞;淋巴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时,血象中白细胞总数>5万/μl,分类需有40%以上淋巴细胞,并有幼稚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时,白细胞总数需在3万/μl以上,单核细胞>30%。白细胞不增多性类白血病反应较少见。血象中白细胞总数不高,但出现幼稚细胞。
中性粒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 为类白血病反应中最常见的类型,见于某些感染如肺炎、脑膜炎、白喉和结核等;某些恶性肿瘤如淋巴肉瘤、肺癌等,即使无骨髓转移也可有此反应;中毒因素如严重灼伤、重金属中毒、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急性肝功能衰竭等;骨髓受刺激时如急性粒细胞缺乏症复原期、急性出血和溶血等; 尚有多发性动脉炎、过敏性剥脱性皮炎和青霉素过敏等。此类反应时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积分明显增高,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往往出现中毒性颗粒和空泡,可与粒细胞白血病作鉴别。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鉴别在于此类反应中不存在Ph1染色体。原因不明性骨髓硬化症和其他骨髓增生症可有粒细胞增高,但临床无明显感染或中毒现象。此外,此类反应多为一时性,一旦病因消除后即消失。
淋巴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 主要见于某些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百日咳、水痘、粟粒性结核、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弓形虫病等,也偶见于肿瘤患者。此类反应时原始细胞增多不明显,骨髓中尤其如此,因此可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相区别。临床上不同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后者多发生于老年,且一般无感染症状,而此类反应多发生于小儿和青年人,并伴有明显感染或毒性症状。此外,致此反应的各种疾病都有其特异性试验可作出诊断。
单核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很少见,文献报道见于结核病时。对单核细胞增高病例,无特异鉴别方法,需作长期随访观察。如经抗感染治疗后单核细胞仍持续进行性增高,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愈加严重,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则白血病的可能性大于类白血病反应。
嗜酸粒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 常由于寄生虫病和过敏反应所致,尤其多见于急性血吸虫病和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等。此类反应时骨髓内原始细胞不多,无需和急性白血病作区别。嗜酸粒细胞白血病具有Ph1染色体特征,而嗜酸粒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无此特征。
白细胞不增多性类白血病反应: 曾有报道见于结核、败血症、恶性肿瘤、慢性肺炎和风湿热时。由于此类反应较少见,如周围血中见到较多幼稚细胞,必需作骨髓检查以明确是否有白血病或其他血液疾病。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白血病 ☛
类白血病反应

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

为造血系统对感染、中毒和溶血等因素刺激的一种异常反应,以外周血出现幼稚白细胞或白细胞数增高为特征。当原发病被控制后,血象即恢复正常。另外,血小板数多正常,白细胞有中毒性改变,如中毒颗粒和空泡形成。不同于白血病。

☚ 骨髓外造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

类白血病反应

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

见“嗜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 嗜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嗜中性粒细胞核右移 ☛
0000898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3:3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