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第十二节 武威地区农业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第十二节 武威地区农业

第十二节 武威地区农业

武威,古称凉州,位于甘肃河西走廊东端,是著名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汉唐以来,发展成为河西走廊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素有“银武威”之美称。
武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胜古迹闻名遐尔。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铜奔马腾虚御空,为中国旅游标志。蒙藏汉和亲的“西夏碑”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气势恢宏、清幽秀丽的武威文庙; 古朴庄严的丝路名刹海藏寺;规模宏大的石窟之祖天梯山石窟;历经千年,风蚀雨浸的古长城遗址;建于元代,正在重修的、象征着元朝统一全国,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凉州白塔寺,以及古钟楼、罗什寺塔、弘化公主墓和汉代简牍等,展示了武威的民俗人情,乡土风貌,体现了武威人民的勤劳,淳朴和聪慧。
武威地区现辖武威市、民勤、古浪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全区共有114个乡镇,1098个村。总人口172万人,农业人口152.2万人, 占总人口的88.8%,总农户33.23万户, 劳力74.87万人。
武威曾是“人烟扑地桑柘稠”的富饶地区,有着发展农业的久远历史。东接河套,北临腾格里沙漠,南依祁连山,西靠“镍都”金昌。南北长326公里,东西宽204公里, 总面积3.3万平方公里, 每平方公里46.5人。在这块土地肥沃、水草丰茂、可耕可牧的土地上,聚居着汉、藏、蒙、回、满、土、苗、壮等26个民族。长期以来,各族人民相互尊重,和睦相处,为武威农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50年代以来,全区人民战天斗地,改造自然,在改变农业条件的同时, 建造了一批中大型农业工程。
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水库——民勤红崖山水库, 位于民勤红崖山的东侧,是一座中型洼地蓄水工程。始建于1958年,水库面积30平方公里,设计库容1.27亿立方米,经两次建设,库容达到9 800万立方米,为民勤农业的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举世闻名的沙生植物园,座落在民勤县薛百乡西端的沙漠中。园长1公里,宽0.5公里。园中有引进北美的火炮树、德国的水飞蓟、西亚的阿目浑子、黎巴嫩的旱生油瓜等; 还培养着非常珍贵的30多种沙生植物,有阿尔及利亚的沙拐枣、有俄罗斯的银槐。园的外围,高大的沙包接连不断,沙包上培植生长着红柳、白茨、梭梭,阻挡着沙海的流动。1982年该园的科研成果鉴定验收后在全国推广。
“三北防护林体系”——当地人称为“防风绿色长城”,是按照国务院1956年规划设计营造的。民勤、武威、古浪三县(市)的人民,经过多年的插风墙,栽梭梭,压草方,植树造林,封沙育草育林,终于在北部风沙线上, 营造了这条抗御风沙的“绿色长城”。
景电二期古浪调水工程,是国务院1984年批准修建的。引水渠线长99.6公里,历经13个泵站,从景泰境内将黄河水源源不断地提到了戈壁旱滩,缓解了古浪农业用水的紧张局面。
座落在武威市东部沙漠之中的沙漠公园,面积约1 300公顷,有可耕地400公顷,以及全国最大的濒危野生动物繁育中心,面积6 700公顷,都是武威市人民战狂风、斗沙龙的丰硕成果。
武威地区土地广阔,资源丰富,既是国家确定的商品粮基地,又是甘肃省高山细毛羊基地。全区农畜产品分布广、种类多、品质优良。盛产粮食、油料、甜菜、肉类、瓜果、蔬菜、葵花籽、小茴香。无壳瓜籽、天祝白牦牛独领风骚;白兰瓜、黄河蜜瓜、大板黑瓜籽为省级省优产品;灯笼辣椒、猪肠椒、红枣;红元帅、红星、红冠、金冠苹果;薄皮核桃均为名优产品,一直走俏国内外市场;中药材250多种。同时,以农畜产品为原料的系列加工逐渐形成体系,成为拳头产品。全区煤炭、石膏、石灰石等矿产资源丰富,为发展乡镇企业提供了资源保证。
全区现有耕地25.82万公顷,农业人均占有0.17公顷,有草场106.6万公顷。是耕地的4.13倍,以牧为主的天祝县拥有草场36.8万公顷, 占全区的34.5%。有林地32.8万公顷, 农业人口人均占有0.215公顷。有大小河流8条,其中石羊河流域6条,黄河流域2条。全区水资源总量15.7亿立米,实际耗用和转化的地表水资源只有11.34亿立米, 占水资源总量的72.2%。
全区光照充足,积温高,昼夜温差大,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气候干燥,是典型的大陆性温带气候。

☚ 五、发展牧业机械化,推动甘南畜牧业生产的发展   一、发展历程 ☛
0002029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6:5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