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庆阳老区农业建设
庆阳地区位于甘肃省东部,属黄土高原沟壑区。东邻陕西宜君、黄陵、富县、甘泉、志丹县;北连陕西吴旗、定边及宁夏的盐池县;西接宁夏的同心、固原、彭阳县;南界本省平凉、泾川县和陕西长武、彬县、旬邑县。全区总土地面积27 119平方公里,辖7县1市,146个乡镇、1 471个行政村。总人口217.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8.4万人,占91.2%。有农耕地44.68万公顷,人均0.223公顷,林地55.26万公顷,人均0.25公顷,各类果园(树)7.5万公顷,户均0.17公顷,草地78.2万公顷,人均0.39公顷。东部子午岭有天然次生林15.4万公顷,北部为长庆油田主产区,南部有煤炭矿藏,但因埋藏深暂未开发。全区经济以农业为主,盛产小麦、玉米、糜谷、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和油料、烤烟、瓜菜、药材等经济作物。畜牧业以羊、牛、猪、兔为主。农副土特产品有苹果、梨、桃、杏、沙棘等林产品,毛、皮、肉等畜产品以及黄花、白瓜籽、花椒等土特产品。
全区地域辽阔、历史悠久,远在公元前21世纪到11世纪的夏、商时代,属禹贡雍州之域。周武王时期称北。春秋时期,为西戎、北狄游牧之所,地属义渠戎国。秦始皇统一中国,改置北地郡。南北朝西魏时期改置朔州。隋文帝开皇年初置合州镇,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改设庆州。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复为庆州,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年)置顺化郡,唐肃宗乾元初(公元758年)复置庆州,并升安定军,分设三州,即宁州(今宁县一带)、原州(今镇原一带)与庆州。五代时期改安定军为武静军。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置庆州团练,英宗治平年间(公元1064—1067年)改设环庆路,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曾于此时任“环庆路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之职,徽宗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改为庆阳府,“庆阳”地名始见史册。金初改置安国军,又改定安节度,皇统二年(公元1142年)设庆原路。元、明仍为庆阳府,并增设庆阳卫。清雍正五年(公元1728年)裁减卫制,归并郡县统辖一州四县,即宁州、安化县(今董志原一带)、合水县(今合水、华池一带)、正宁县和环县。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府制,归属陇东道(设在平凉),十六年(公元1927年)废道,改隶泾原行政区,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甘肃划分7个行政督察区,西峰设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庆阳地区的主要特点是集干旱山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于一体。本区东依子午岭,北靠羊圈山,西接六盘山,平均海拔约1480米,北高南低,相对高差1197米,除董志、早胜等12条黄土高原保存比较完整,其余均为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地形破碎的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山坡地占全区总面积的2/3。年均降水量410—620毫米,且集中在7—9月,年、季间和不同地形区差异很大,干旱频繁,群众有“十年一大旱,三年一小旱”之说。
1927年,共产党员王孝锡就在宁县太昌镇建立了党组织,点燃了革命的火种。30年代初,刘志丹、谢子长等老一辈革命家进入陇东开展革命活动,于1932年建红26军42师。开辟了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1934年11月在华池县南梁建立了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和陕甘边区军事委员会,习仲勋任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志丹任军委主席。1936年, 中央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于陇东会师,进行了有名的环县山城堡战役,取得了长征最后一仗的重大胜利。同年,陕甘宁省委和省政府在环县河连湾成立,李富春任省委书记,马锡五任省苏维埃主席。1937年,撤销陕甘宁省委和省政府,在曲子设庆环分区党委和专署,1938年迁庆阳,1940年改称陇东分区。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岁月中,庆阳老区曾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国的成立做出过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先后有36万英雄儿女参军参战,有不少为国捐躯,新中国成立后,经县以上人民政府追认的革命烈士1543名, 目前, 尚健在的老红军、老干部还有2421人。同时也孕育了庆阳人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成为老区人民建设家园,发展经济的宝贵精神财富。
由于自然条件制约和战争的创伤, 50—70年代,又受到“左”的错误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贫困区情。1983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04元,人均产粮312公斤,处于温饱线以下的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35%。自然灾害频繁,工业基础薄弱,农业基础条件差,造成财政困难,赤字逐年增大,每年要靠国家调进约4 000万公斤粮食, 补贴财政5 7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