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第二节 农业互助合作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第二节 农业互助合作

第二节 农业互助合作

陕西的农业互助合作开展的历史较长。早在新中国成立前, 以革命圣地延安为中心的陕北和关中解放区的农民, 在毛泽东“组织起来” 的号召下, 就广泛开展了以变工、扎工、搭工为主要形式的互助合作运动。据1936年陕北省11个县的统计, 建立的各种劳动互助组织就有7600多个,参加的劳动力73000多人, 耕地面积比上年扩大1/3以上。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以后, 各级政府设立了农业生产指导委员会和合作社指导委员会, 进一步加强了对农业劳动互助组织的具体领导。到1939年已组织起来的全半劳动力共24.9万人, 占农村总劳动力的40%。特别是1942年10月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确定 “农业是第一位工作”, 而组织劳动力又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关键以后, 农业劳动互助组织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到1944年底, 已经组织起来的全半劳动力达到31.9万人, 占总劳动力的53%以上, 有一部分或大部分农民种两三年庄稼即有一年的余粮, 做到了“耕三余一”或“耕二余一”。1947年3月, 国民党胡宗南军队进犯边区, 侵占延安, 农业劳动互助和合作社组织受到摧残, 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农村劳动力减少20% (加上战勤减少30%), 畜力减少30%~50%,有24万公顷耕地荒芜, 40万人民严重饥荒。同时为了支援解放战争, 全边区支前的民工和牲口,合计人工2 854万个, 畜工1 251万个, 平均每个劳动力服战勤195.9天, 每个畜力平均服战勤111.7天。由于劳畜力严重不足, 为了做到战勤生产两不误, 农村普遍实行劳动互助组织与民兵自卫组织统一领导、统一安排调用的“劳武结合”、“劳勤结合”, 把战斗战勤任务与生产任务结合起合, 完全依靠互助合作恢复和发展生产。到1949年, 陕北和关中老区参加农业劳动互助组织的劳动力仍占总劳动力的40%左右。并涌现出如绥德县王德彪领导的王家坪、刘玉厚领导的郝家桥以及子洲县的董家湾、米脂县的孙家渠、杜家石沟等模范劳动互助组织。个别地方还出现了农业生产合作社。通过组织起来, 互助劳动, 合作生产,不仅解决了当时在战争环境下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的困难, 实现了粮食增产增收, 而且这种 “组织起来”丰衣足食成就, 对于全国老解放区发展农业劳动合作, 曾经起了示范作用, 并给后来的新解放区开展互助合作运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 经过土地改革分得土地的农民,既有个体生产的积极性, 又有互助合作的积极性。特别是缺乏劳动力、牲口和农具的农民, 互助合作的要求更为迫切。中共陕西省委和陕西省人民政府适应农民需要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借鉴陕北老区的经验, 于土改之后不失时机地组织领导全省农民更加深入广泛地开展了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 经过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引导广大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 (二)全面完成土地改革   一、互助组 ☛
0002747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3:5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