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农产品流通与市场建设
新中国成立前,云南农村处于封闭半封闭的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状态,商品经济极为落后,农产品交易活动,内地坝区集中在逢街子天(赶集日)进行;山区和边疆民族地区,集中在大的村寨赶“草皮街”,以物易物是常见的交易形式。境内外商人以“斗米换斤盐”, “一只鸡换一根针”,剥削农民。新中国成立后,云南农产品流通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购销体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云南在进行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改革的同时,对农产品流通体制和价格体制进行了改革,逐步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多种经营方式、多条流通渠道并存的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流通新体制。改革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主要农产品数量增加,品种丰富,质量提高,基本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流通主体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商业有了较大发展,集体商业企业不断壮大,国有商业企业的主渠道作用和竞争力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