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第一人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第一人称 以第一人称作为叙述的主体记事,就是第一人称记事法。 用第一人称记事法,作者以“我”(或“我们”)的身份在文章中直接出现,进行叙述。 从文章中“我”或“我们”的叙述身份与作者本身的身份之间的关系看,大体上有以下四种情况。 ①“我”即作者。写真人真事的,一般记叙文,散文,日记,游记,书信,回忆录等,“我”就是作者。现在,有的文章不用“我”,直接用“笔者”叙述。 ②“我”不是作者,而是故事中的虚构的人物。比如《孔乙己》中的“我”是酒店里的一个小伙计,《伤逝》中的“我”是“涓生”。“我”作为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有的是主人公,有的是次要人物,作为事件发生的见证人,或者是全文的线索人物。 ③ “我”不是作者,但是有作者某些经历、个性的“影子”,这是第一人称叙述的一种发展、“变通”,通过由“真”而“假”的艺术手法,给读者造成“我即作者”的错觉,从而获得那种独特的高度“真实”的表达效果。鲁迅的《一件小事》、《故乡》就有这种艺术境界。外国文学中,托尔斯泰的《复活》,小仲马的《茶花女》,也是这样。 ④“我”是“物”。这是运用拟人化的手法,用第一人称叙述。 第一人称叙述,写的是“我”的经历,所见所闻,一切经过“我”的眼睛的“折光”,“我”直接面对读者陈述,这样就缩短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可以使读者感到更为“真实”、“亲切”。这是第一人称叙述的优势。但是第一人称叙述也有局限。第一人称叙述的基本要求是“我”在场,直接介入,记叙所见所闻。只能写“我”“所见所闻”“能见能闻”的,一般不能直接写“我”“未见未闻”“难见难闻”的,如果要写,只能用猜想、推测或借叙。比如下面的记叙就有毛病。 例1 “啊! 一个小孩掉进河里了!”我和王刚同时惊叫起来。我不会游泳,脸也吓白了,不知所措。这时,王刚把我向旁边一推,一头扎入河中。……他猛地吸了一口气,就潜入水中。他伸开双臂四面摸索着,终于摸到掉入河中的小孩,他用右臂紧紧搂住小孩,用力向上一窜,就浮出了水面。小孩得救了,王刚心里乐滋滋的。 例2 在这寂静的夜晚,从一间房间里时常传出“蓬蓬蓬”的声音,一道道红光划破黑暗射向天空。随着每一下“蓬”声,操作者兴奋地向大家报告:“射中了!”我们循着声音走进房间,只见一群人正围着一架像大炮似的仪器忙碌着。 用第一人称叙述,可写他人的外貌,但不能直接写“我”的外貌表情,因为自己是看不到自己的表情状况的,“脸也吓白了”,不妥;可写“我”的心理活动,“王刚心里乐滋滋”,“我”是体会不到的;写见闻,受到“我”的视线的限制。视线受距离的限制,还受到障碍物的限制。王刚在水中的行动,“我”无法看到。“我们”未进入房间前,也无法在门外“听出”、“看到”报告的人是“操作者”以及“兴奋”的情态。 第一人称 第一人称作者以事件当事人或目睹者的身份进行交待的一种叙述方式。在文章中,叙述主体以“我”或“我们”的身份直接出现,所叙事件是“我”或“我们”经历和目睹的。这个“我”或“我们”可以是作者本人,亦可是为了表述方便而虚构的人物。运用第一人称叙写事件,能够给人以亲切、自然、真实的感觉,增强作品的可信性; 能够自由地表达思想情感,便于直接议论和抒情,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引起读者共鸣。抒情性作品多采用第一人称。第一人称的局限性在于,所叙内容必须是“我”的活动圈子之内的人和事,不能超越“我”的所见所闻。唐梦赉《<聊斋志异>序》:“夫我之所以为我者,目能视而不能视其所以视,耳能闻而不能闻其所以闻,而况于闻见所不能及者也。”另外,运用第一人称,“我”的性格和情感必然要体现在叙述文字中,其语调情绪必须与“我”的性格相吻合,其叙述角度亦必须与“我”的观察角度相一致,这就给运用第一人称叙述造成 一定难度。这种局限性,可以通过对话、复述、或适当的人称转换加以弥补。在文学作品中,“我”或“我们”可以是作品的主人公,如鲁迅《狂人日记》,“我”是狂人; 可以是故事的见证人,如鲁迅《孔乙己》,“我”是酒店的小伙计; 亦可以只作为勾联事件、结构篇章的一个线索因素,如福庚《追老姚》(《建国十年文学创作选·散文特写》),“我”以一个采访者的身份出现,是串联组织老姚先进事迹的一个重要因素。 ☚ 叙述人称 第二人称 ☛ 第一人称 第一人称指说话人的自称。王了一《汉语语法纲要》:“凡说话人自称,或包括说话人在内者,叫做第一人称,即 ‘我’ 和‘我们’。” ☚ 包括式 自称词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