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关于诗
劳动创造了人,劳动也创造了诗。鲁迅在《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中说:我们的祖先原始人,原先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发出复杂的声音并逐步形成语言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发表;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字……
在《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弹歌》中记载:“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这很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首诗词,它描述了上古时代人们从制造弓箭到射猎的全部劳动过程。
继而出现了《诗经》,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作者大都已佚名。《诗经》搜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约五百年间的周代诗歌。《诗经》共305篇,故也称为“诗三百篇”。《诗经》分为三大类: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诗经》以四言为主。
再后,又出现了《楚辞》。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名平,楚国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楚辞的奠基人。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楚辞作品,几乎都是屈原的作品。主要有屈原赋25篇:《离骚》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天问》1篇,《招魂》1篇。25篇中的《卜居》和《渔父》,被认为非屈原所作。《楚辞》以六言为主,“兮”是语助词,不计字数。
《诗经》、《楚辞》以后,诗的形式不断有新的发展。
诗体的分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汉魏六朝的诗,一般称为古诗,其中有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等。《文心雕龙·乐府》篇中说:“凡乐词曰诗,诗声曰歌。”由此可知诗、歌、乐府三者之间的关系:诗,是指诗人所作的歌词;歌,是和诗相配合的乐曲;乐府,是诗与歌相结合的作品。后来,把摹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即使不配歌,也统称之为乐府。
汉魏六朝的诗,以五言为主,但也有四言、六言、七言的。汉魏六朝五言诗的特点有三:每句的字数一定;文字口语化;押韵。
随着骈体文的兴起,魏晋以后的诗则多用对仗。
唐和唐以后的诗体,主要从格律上分,可有近体诗和古体诗两大类。近体诗又称今(是指唐代的“今”)体诗,它有相当严格的格律。古体诗,又称古风,它是依照古(也是对唐而言的“古”)诗的作法写的,不大受格律的束缚,形式也比较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