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竹林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竹林寺

竹林寺

无名氏作。未见曲目书著录。元孙季昌散曲《集杂剧名咏情》提及此剧,今无存本,内容不详。

☚ 梅梢月   刘公书 ☛
竹林寺

竹林寺


迢迢夹山道,幽幽竹林寺。
林公闢山处,泉涧饶古意。
钟磬闻诸天,花药覆平地。
森梢万竿竹,烟景满空翠。
慈鸟识禅心,清猿起愁思。
平生江海情,萧然但高寄。
回首礼白云,何时谢尘累?



唐代诗人张说诗云:“禅室从来尘外赏,香台岂是世中情。”王渔洋这首游江苏镇江古竹林寺诗,道出了其中真谛。全篇以景写情,托物起兴,因象明理,寓林泉之逸致于诗中,寄出世之玄意于言外,诗与禅水乳交融,交相辉映,从而表现出王渔洋禅寺诗所特有的神韵。
开篇四句既描绘了竹林寺的全景,又点明了禅寺的历史渊源。“迢迢夹山道,幽幽竹林寺。”诗人给我们绘出了一幅世外山寺图。看那山重水复,峡谷幽深,两边青山对对雄峙,峭壁片片夹起的底下,一条浓荫覆盖的山路蜿蜒蛇行,伸向密林深处。山道上凹凸不平,野草丛生,一位袈裟飘逸的游方僧人正踽踽独行其间。登上高处眺望,在那山深林密,幽篁修竹的翠绿海洋里,隐隐露出一带红墙,几缕青烟,那就是竹林寺了。这里“夹山”“幽幽”二词用得极妙,尤其是前者既是形容描写又是名物特指。“夹山”为山名,在镇江城南郊外,上面山明水秀,饶有古意; 作为人名即指唐代禅僧夹山于此地说法,寺名竹林。夹山乃竹林寺之象征。诗人把人境、物境、事境巧妙地融为一体,含蓄地传达了佛教的“无情有性”,佛性无所不在的禅理。“林公闢山处,泉涧饶古意。”则是对竹林寺历史的进一步说明,林公就是竹林寺的开山祖师夹山,诗人平素谙于佛道,对有关禅寺佛地的历史自然了解很多,因此在诗人眼里,这里的一山一水,一沟一壑都带上了古老神秘的色彩。接下来六句是具体描写竹林寺的风物景色,诗人以其独具的慧眼和匠心,分别从天上、地下、空间三个角度将禅寺之景致氛围一览无余,一笔写尽了。“钟磬闻诸天”,你听寺里的钟磬声响彻云霄,不绝如缕,九重天宇都充满了佛的声音,暗示寺庙香火兴旺。同时在写法效果上照应了前面的 “幽幽”,使意境全出,恰好如古人诗有云: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皆为神来之句。“花药覆平地”,把人们的视线从天上拉到地上,写禅寺环境的灵秀。那里奇花异卉遍地开放,灵芝仙草俯拾即是,俨然是仙山化境!令人心生无限向往。“森梢万竿竹,烟景满空翠”则又把人们的注意力从地上引向空间,站在寺院的高台上凭栏远眺,只见一片林海里万竹挺秀,苍翠欲滴; 茫茫四周烟笼雾绕,虚无缥缈,霎时间令人心迷神醉,万念俱空。正是由于这里的一切都弥漫着禅意,万物都充满了佛性,因而栖居在这里的鸟儿也“识禅心”,猿猴也“起愁思”了。杜甫诗云: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这里也是因心生境、缘情设境,所以鸟儿无心却称之为“慈鸟”,猿猴无情却称之为“清猿”。然则人触此境宁无动乎?古之高人多“怀仁山林,隐居求志”;佛家立身,“一念净心”,任运随缘,得达至境,二者等无差别。因而诗人也以诗言志说:“平生江海情,萧然但高寄。”表达了自己不与时务经怀,不与世俗同流,啸傲于山林,相忘于江湖的高情远致。然而诗人毕竟还是生活在尘世之中,尤其是生活在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官场之中。王渔洋虽然仕途平坦,坎坷甚少,但总不免累乎事务,染乎名利。于是诗人在此情此景里“自性内照”,幡然悔悟,自问道: “回首礼白云,何时谢尘累?” “回首”暗示顿悟,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白云”乃是“道心”的象征,王维曾有“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羡君栖隐处,遥望白云端”,“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等诗句; 诗僧皎然在《白云歌寄陆中丞使君长源》中说得更明白:“逸民对云效高致,禅子逢云增道意。白云遇物无偏颇,自是人心见同异。”云儿无心,佛家讲“无心是道”,“即心是佛”,诗人礼敬白云就是心向佛门。禅宗讲究顿悟,讲究“心地妙用”而不重形式,只要了悟佛的 “无我”,“性空”,那么 “直心是道”,尘世即道场,簪缨仕宦与萝薜隐居并无二至。
这首诗通过写物色的佳美会意,创造出一种空、寂、闲、逸的意境,而这种境界又完全是由诗人性本淡泊,宁静高远的内心使然,可谓是“虑静境亦随”,突出地体现了“物我一如”的诗情禅意,使全诗的格调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 龙潭登舟栖霞僧相送   查慎行 ☛

《竹林寺》

迢迢夹山道,幽幽竹林寺。

林公闢山处,泉涧饶古意。

钟磬闻诸天,花药覆平地。

森梢万竿竹,烟景满空翠。

慈鸟识禅心,清猿起愁思。

平生江海情,萧然但高寄。

回首礼白云,何时谢尘累?

唐代诗人张说诗云:“禅室从来尘外赏,香台岂是世中情。”王渔洋这首游江苏镇江古竹林寺诗,道出了其中真谛。全篇以景写情,托物起兴,因象明理,寓林泉之逸致于诗中,寄出世之玄意于言外,诗与禅水乳交融,交相辉映,从而表现出王渔洋禅寺诗所特有的神韵。

开篇四句既描绘了竹林寺的全景,又点明了禅寺的历史渊源。“迢迢夹山道,幽幽竹林寺。”诗人给我们绘出了一幅世外山寺图。看那山重水复,峡谷幽深,两边青山对对雄峙,峭壁片片夹起的底下,一条浓荫覆盖的山路蜿蜒蛇行,伸向密林深处。山道上凹凸不平,野草丛生,一位袈裟飘逸的游方僧人正踽踽独行其间。登上高处眺望,在那山深林密,幽篁修竹的翠绿海洋里,隐隐露出一带红墙,几缕青烟,那就是竹林寺了。这里“夹山”“幽幽”二词用得极妙,尤其是前者既是形容描写又是名物特指。“夹山”为山名,在镇江城南郊外,上面山明水秀,饶有古意; 作为人名即指唐代禅僧夹山于此地说法,寺名竹林。夹山乃竹林寺之象征。诗人把人境、物境、事境巧妙地融为一体,含蓄地传达了佛教的“无情有性”,佛性无所不在的禅理。“林公闢山处,泉涧饶古意。”则是对竹林寺历史的进一步说明,林公就是竹林寺的开山祖师夹山,诗人平素谙于佛道,对有关禅寺佛地的历史自然了解很多,因此在诗人眼里,这里的一山一水,一沟一壑都带上了古老神秘的色彩。接下来六句是具体描写竹林寺的风物景色,诗人以其独具的慧眼和匠心,分别从天上、地下、空间三个角度将禅寺之景致氛围一览无余,一笔写尽了。“钟磬闻诸天”,你听寺里的钟磬声响彻云霄,不绝如缕,九重天宇都充满了佛的声音,暗示寺庙香火兴旺。同时在写法效果上照应了前面的 “幽幽”,使意境全出,恰好如古人诗有云: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皆为神来之句。“花药覆平地”,把人们的视线从天上拉到地上,写禅寺环境的灵秀。那里奇花异卉遍地开放,灵芝仙草俯拾即是,俨然是仙山化境!令人心生无限向往。“森梢万竿竹,烟景满空翠”则又把人们的注意力从地上引向空间,站在寺院的高台上凭栏远眺,只见一片林海里万竹挺秀,苍翠欲滴; 茫茫四周烟笼雾绕,虚无缥缈,霎时间令人心迷神醉,万念俱空。正是由于这里的一切都弥漫着禅意,万物都充满了佛性,因而栖居在这里的鸟儿也“识禅心”,猿猴也“起愁思”了。杜甫诗云: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这里也是因心生境、缘情设境,所以鸟儿无心却称之为“慈鸟”,猿猴无情却称之为“清猿”。然则人触此境宁无动乎?古之高人多“怀仁山林,隐居求志”;佛家立身,“一念净心”,任运随缘,得达至境,二者等无差别。因而诗人也以诗言志说:“平生江海情,萧然但高寄。”表达了自己不与时务经怀,不与世俗同流,啸傲于山林,相忘于江湖的高情远致。然而诗人毕竟还是生活在尘世之中,尤其是生活在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官场之中。王渔洋虽然仕途平坦,坎坷甚少,但总不免累乎事务,染乎名利。于是诗人在此情此景里“自性内照”,幡然悔悟,自问道: “回首礼白云,何时谢尘累?” “回首”暗示顿悟,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白云”乃是“道心”的象征,王维曾有“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羡君栖隐处,遥望白云端”,“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等诗句; 诗僧皎然在《白云歌寄陆中丞使君长源》中说得更明白:“逸民对云效高致,禅子逢云增道意。白云遇物无偏颇,自是人心见同异。”云儿无心,佛家讲“无心是道”,“即心是佛”,诗人礼敬白云就是心向佛门。禅宗讲究顿悟,讲究“心地妙用”而不重形式,只要了悟佛的 “无我”,“性空”,那么 “直心是道”,尘世即道场,簪缨仕宦与萝薜隐居并无二至。

这首诗通过写物色的佳美会意,创造出一种空、寂、闲、逸的意境,而这种境界又完全是由诗人性本淡泊,宁静高远的内心使然,可谓是“虑静境亦随”,突出地体现了“物我一如”的诗情禅意,使全诗的格调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竹林寺”的出处、释义和例句 - 元曲典故 - 可可诗词网

竹林寺

《竹林寺》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元·迺贤《金台集》卷二《南城咏古》诗之《竹林寺》:“城南天尺五,祗树给孤园。甲第王侯击,精蓝帝释尊。老僧夸塔影,稚子斫松根。何日天台路,为从一问源?”原注云:“金熙宗驸马宫也。寺僧云:一塔无影。”

【释义】相传竹林寺是金时寺庙,寺中有一塔,无影。因而元曲中常用“竹林寺”比喻没有形迹的事情。

【例句】①想娘娘似竹林寺,不见半分形,则留下这个影影。(马致远《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第三折[醉春风])见不到昭君本人,只好对画感叹。原典是塔无影,但元剧中用竹林寺典故时,常用其“无形有影”,此其一例。②敢这桃源洞也似竹林寺有影无形的。(王子一杂剧《刘晨阮肇误入桃源》第四折)此例也用其“有影无形”义。③我本是个花一攒锦一簇,芙蓉亭有情有意双飞燕,却做了山一带水一派,竹林寺无影无形的并蒂莲。(乔吉杂剧《李太白匹配金钱记》第二折[煞尾])此例中用“竹林寺”喻“无影无形”,即毫无希望的事。④恰度过芳洲,早望不见。多管在竹林寺边,桃花坞前。(谷子敬杂剧《吕洞宾三度城南柳》第三折[隔尾])因为见两个人渡河后不见人影,所以说是在竹林寺边。⑤绕村坊,寻门户,一径的打探个实虚,恰便似竹林寺有影无寻处。(佚名杂剧《鲁智深喜赏黄花峪》第三折)黑旋风找不到蔡衙内的家。

竹林寺

竹林寺

位于台怀镇西南9公里竹林村西。据《清凉山志》记载,因唐高僧法照在此化竹林创寺而得名。原寺建筑多已圮坏,尚存一座5层砖塔和一通汉白玉石碑。塔为楼阁式,建于明代,高25米,平面八角形。碑为日本昭和十七年,天台法孙末享金刚子上阪泰山和尚撰刻的“圆仁慈觉大师御研钻之灵迹”。碑文记载了中日佛教界的往来。日本天台入唐求法沙门圆仁慈觉大师曾在竹林寺朝山拜佛。近年重修,寺宇面貌一新。

☚ 寿宁寺   佛母洞 ☛
竹林寺

竹林寺

澳门道教寺庙之一,位于澳门沙岗连胜马路,始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创建人是坚性和尚,亦是该寺首任住持。该寺前身是道教的祥云仙院,初建时仅是孤屋一座,为一道观。当时的住持人是蔡紫薇,无意潜修,得悉内地华林寺坚性和尚来澳门拟觅地兴建佛寺,蔡紫薇便将道观相让。竹林寺即是在祥云仙院原来基础上修葺扩建而成的,故该寺遗留道观建筑风格。如紫竹林殿楹联曰: “金天皆化日,玉洞霭长春。”该寺占地宽广,殿宇神龛四围,斋堂贮立其中,小园回廊相接,竹林盆栽并连。大殿紫竹林供奉药王菩萨;偏殿准提供奉准提佛。坚性和尚精医眼科,又擅长书画,经常与书画界朋友交往,为竹林寺增色不少。寺内神龛多安放长生禄位,其后人常来祭祀。每年清明、重阳时节,来寺进香礼拜者络绎不绝。

☚ 朱大仙   佛教 ☛
0000015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1:0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