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章炳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章炳麟1869—1936

章炳麟


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字梅𥚔(又作枚),号太炎,又改名绛,浙江余杭人。九岁始诵儒家经典。二十二岁赴杭州,到俞樾的诂经精舍受业七年,精研训诂,奠定深厚的旧学根底。甲午战争时在严重民族危机的刺激下,走出书斋,投入变法图强活动。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在上海任《时务报》撰述,因与康、梁不合,走杭州、武昌等地。戊戌政变后遭通缉,走避台湾,任《台北日报》记者。次年赴日本,结识孙中山,旋返国。在上海编《亚东日报》。1900年唐才常组织自立会时,他反对以“勤王”相号召,主张推翻满清政府。1902年被通缉,走日本,同孙中山讨论中国土地、赋税及革命成功后的政制、建都问题,又和秦力山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1903年在上海爱国学社执教,在《苏报》上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和邹容的《革命军》序言,影响极大,被称为革命的“义师先声”,清政府因之查封爱国学社和《苏报》,构成轰动一时的“苏报案”,他亦因而被捕入狱三年。1906年出狱后,被同盟会接往日本,入同盟会,主编《民报》,与改良派展开论战。1908年专事讲学著书,此间与孙中山的分歧日益发展,终于在宣统元年(1909年)与陶成章等脱离同盟会,以光复会名义活动。次年在东京与陶成章重建光复会总部,任会长。武昌起义后回到上海,提出“革命军兴、革命党消”的论调,与张謇等组织统一党,拥戴黎元洪,要求解散同盟会,遭到孙中山的批评。1912年1月在上海成立中华民国联合会,任会长,主编《大共和日报》,任社长,兼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3月,将中华民国联合会易名为统一党,任理事。5月,统一党与民社合并为共和党,任副理事长,拥护袁世凯。是年底,被袁世凯任为东三省筹边使。次年4月闻知宋教仁在上海被刺,托事南行,策划讨袁,至北京被袁氏软禁,几次逃跑未果,袁死后始得释。1917年参加护法军政府,任秘书长。“五四”运动时,宣扬尊孔读经,反对新文化运动。1924年反对国共合作,脱离孙中山改组的国民党,以讲学为业。“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有赞助抗日救亡运动的表现。1935年在苏州设立国学讲习会,刊行《制言》杂志。1936年病死于苏州。他是近代著名学者,其著述甚丰,有《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编》、《章氏丛书三编》等。

章炳麟

章太炎自订年谱章炳麟章氏丛书年谱一卷,(台湾)文海出版社
1971年7月影印本
太炎先生自定年谱章炳麟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铅印本,上海民友印
刷公司1922年印行,(香港)龙门书店
1965年版142页,(台湾)文海出版社近
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十八辑(总672)影
印本142页
章太炎外纪汪太冲新新书社1924年版68页,文史出版社
1924年再版68页

追悼章太炎先生特刊 浙江省图书馆编印1936年版34页
章炳麟许寿裳重庆文信书屋1945年1月版182页,重庆
胜利出版社1946年5月(北平版)172
页,南京胜利出版公司1946年版172页
记章太炎先生沈延国永祥印书馆1946年6月初版90页,1948
年4月再版90页,(台湾)文海出版社近
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十三辑(总129)
影印本90页
章太炎朱仲玉中华书局1963年7月第1版29页、1981
年8月第2版28页,三联书店1963年
版117页
章炳麟与辛亥革命
章太炎年谱长编(上、下册)
章炳麟科学思想
民国章太炎先生炳麟自订年谱
李淑智
汤志钧
何成轩
(台湾)撰者印行1976年版186页
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版984页
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年7月版142页
章太炎吴虞论集
章太炎
章太炎传
论章太炎
章太炎思想研究
章太炎先生自定年谱
唐振常
熊月之
王有为
李润苍
姜义华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11月版181页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11月版218页
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8月版223页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2月版416页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版688页
上海书店1986年6月影印版
章太炎思想研究唐文权罗福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7月版505
章太炎生平与思想研究文选
章太炎晚年的愤慨
章太炎逸事
章太炎二三事
章太炎寓台轶事
章太炎与林语堂
因纪念鲁迅而想到章太炎
章炳麟与黎元洪
章炳麟与袁世凯
章炳麟与台湾
章炳麟与汤国黎
章太炎与《民报》
章念驰
友 琴
钱大成
吴 烈
文 澜
无 象
宋云彬
姚渔湘
姚渔湘
庄 德
姚渔湘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版432页
东南日报1947年8月23日
申报1948年4月9日
*中央日报1950年2月22日
*中央日报1952年7月29日
*中央日报1954年11月21日
人民日报1956年10月13日
*中央日报1956年10月17日
*台湾新生报1956年10月22日
*中央日报1956年10月25日
*台湾新生报1956年11月19日
文汇报1957年1月15日
章太炎在江苏
回忆章太炎先生
章太炎早期的革命思想
章太炎精研医术
章太炎第一次绝食
章太炎与台湾
章太炎和学术政治
关于章太炎
章太炎
曼 炎
刘文典
汤志钧
南 湖
南 湖
黄得时
于维杰
觉 堂
新华日报1957年1月16日
文汇报1957年4月13日
文汇报1961年6月13日
*中央日报1961年12月2日
*中央日报1962年3月15日
*台湾新生报1965年10月22日
*国语日报1968年3月23日
*台湾新生报1971年2月13日—3月27

天津日报1974年6月22日
章太炎
略论辛亥革命前的章太炎
章太炎的“参与投壶”
章太炎挽孙中山联辨伪
章太炎
章太炎与沈荩
章太炎的狱中生活
1914年1月7日章太炎大闹总统府
杜志文
赵均宇
汤志钧
汤志钧
严如平
邓云乡
李俊杰
毛德金
浙江日报1974年7月11日
光明日报1977年3月24日
光明日报1979年9月25日
光明日报1980年4月29日
光明日报1981年9月23日
北京晚报1981年10月6日
解放日报1981年10月11日
北京日报1982年1月7日

章太炎先生营葬始末
鲁迅与章太炎
章太炎迁居苏州的曲折
徐 盈
曾敏之
郑逸梅
团结报1982年10月16日
光明日报1983年3月9日
团结报1984年6月2日,瞭望1985年16
资产阶级革命宜传家——章炳麟
太炎先生行事记(附肖像)
宋佩华
黄季刚
光明日报1984年6月13日
神州丛报1913年1卷1册,制盲1937年
41期,黄季刚诗文钞第30页
章太炎与袁慰廷
章炳麟与《民国》
名人录——章炳麟
寿 朋
独 秀
国民杂志1913年第1年第3号
向导周报1923年39期
国闻周报1925年2卷27期
章太炎先生
余杭章先生事略
章太炎先生学术述略
章太炎先生访问记
纪念先师章太炎先生
曹聚仁
李 植
庞 俊
厉鼎煃
许寿裳
人间世1934年11期
华西学报1936年4期
华西学报1936年第4期
国风1936年8卷4期
新苗1936年8期,辛亥革命浙江史料选辑
第334页
章太炎先生学术述略
章炳麟被羁北京轶事杂记
再记章炳麟羁留北京时轶事
章太炎与张之洞
谈章太炎
张江裁
徐一士
徐一土
陆丹林
徐一士
国学论衡1936年11期
逸经1936年11期
逸经1936年12期
逸经1936年17期
国闻周报1936年13卷25期,一士类稿
一士谈荟第270页
章太炎
清末两位社会学的先锋——严幾道与章炳
宋云彬
黄家遵
中学生1936年67期
社会研究季刊1937年1卷3期
关于章太炎
记太炎先生学梵文事
章太炎先生逝世三周年纪念特刊
朴学大师章太炎故宅访问记
章太炎年谱(1868—1936)
章太炎先生评传
鲁 迅
作 人
朱学浩等
庶 园
高景成
王森传
开明月报1937年1卷4期
开明月报1937年1卷4期
制言1939年53期
中日文化1941年1卷4期
文学年报1941年7期
中国公论1943年10卷1期—1944年10
卷5期
太炎琐话徐一士古今1944年52期,一士类稿—士谈荟第
96页
章太炎先生之史学
章太炎先生轶事
怀余杭章太炎先生
太炎大师之遗稿及其他
章先生别传
章炳麟与张之洞
朱遏先
朱镜宙
朱 偰
邱汉生
但 焘
莼 轩
文史杂志1945年5卷11-12期
文教丛刊1946年5-6期
胜流1946年4卷7期
读书通讯1946年121期
国史馆馆刊1947年创刊号
子曰丛刊1948年2期,*中国近代史论丛
第2辑第8册第101页
章太炎之行述
近代的两个学术大师王静安和章太炎先生
章太炎与同盟会龃龉之经过
关于章太炎传略
太炎先生自定年谱
章炳麟与印度民族解放斗争——兼论章氏对亚
洲民族解放斗争的一些看法
谢汝铨
洪焕春
耘 农
姚渔湘
章炳麟
丁则良
台湾通志馆馆刊1948年1卷3期
读书通讯1948年157期
*民主潮1955年5卷6期
*大陆杂志1956年12卷8期
近代史资料1957年1期
历史研究1957年1期
章太炎的学术思想与革命精神
章太炎与本市操觚界
《太炎先生自定年谱》补遗
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
章炳麟传略
任访秋
黄玉斋
马叙伦
胥端甫
姚渔湘
新建设1957年2期
*台北文物1957年5卷4期
近代史资料1958年1期
*畅流1959年19卷8期
*革命思想1961年11卷2期

辛亥革命时期章炳麟的政治思想胡绳武金冲及历史研究1961年4期,辛亥革命五十周年
纪念论文集(上册)第323页
章炳麟与邹容
章炳麟先生别传
章太炎先生之气节
康有为和章太炎最早把资产阶级社会学传入中
姚渔湘
但植之
潘重规
孙革文
*学粹1961年3卷5期
*大陆杂志1961年23卷11期
*中国一周1961年558期
江海学刊1962年4期
论章炳麟的政治思想
辛亥革命前章炳麟学术思想评价
赵金钰
汤志钧
历史研究1964年1期
文史哲1964年2期,辛亥革命史论文选
(下册)集1226页
吴稚晖章太炎和苏报案(1—2)
章炳麟(上、下)
袁世凯软禁章太炎索隐
章太炎先生逸事(上、下)
章太炎先生传
章太炎与台湾新闻界
章炳麟轶事
忆昔专访章太炎
章太炎与胡適之的一些是与非
疯子大师章太炎
章太炎与张之洞
章太炎师徒三代剪影——章太炎、黄侃、刘赜
章炳麟先生与四川
章太炎阴司断狱
鲁迅与章太炎
章太炎旅台鸿爪
章炳麟(1869-1936)
田布衣
陈敬之
心 齐
李永久
林 尹
林光灏
邵镜人
香黎庵
赵家铭
林 斌
易大军
刘道平
李 寰
章君毅
张毓茂
王成圣
蒋永敬
*春秋1964年1卷2.3期
*畅流1964年28卷11—12期
*古今谈1965年2期
*畅流1966年34卷5—6期
*中文学会学报1966年7期
*畅流1966年34卷8期
*中外杂志1967年1卷1期
*春秋1967年6卷5期
*传记文学1967年11卷4期
*艺文志1968年29期
*古今谈1968年40期
*春秋1969年10卷4期
*四川文献1969年88期
*中外杂志1971年10卷3期
辽宁大学学报1974年5期
*海外文摘1974年271期
*传记文学1975年27卷3期,*民国人物
小传第2册第171页
章太炎师结婚考
一代狂士章太炎
章炳麟之生平及其学术文章
我所见晚年的章炳麟
陈存仁
丁慰慈
林 严
左舜生
*大成1975年25期
*中外杂志1976年20卷6期
*孔孟月刊1976年14卷11期
*大成1976年26期,*近代中国史料丛刊
第五辑(总49—50)·万竹楼随笔第196
评辛亥革命时期的章太炎
章太炎
章炳麟生平述略
论章太炎
论章太炎
章太炎剖析
孙孝恩
抑 盒
张玉法
唐振常
徐方治
李泽厚
哈尔滨师院学报1977年3期
*中华国学1977年1卷7期
*幼狮1977年45卷4期
历史研究1978年1期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78年2期
历史研究1978年3期,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第382页
章太炎和孙中山
章太炎与光复会
章炳麟文学理论述评
汤志钧
彭英明
黄海章
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3期
华中师院学报1978年4期
中山大学学报1978年6期,中国近代文学
论文集(诗文卷)第577页
章太炎与端方关系考析
章太炎与端方关系补证
章太炎先生轶事
章太炎与《高桥杜氏祠堂记》
国学大师章太炎与革命运动
论章炳麟和光复会
《民报》时期章太炎的政治思想
余杭章太炎种种
杨天石王学庄
曾业英
赵明琇
陈铁健
蒋君章
李时岳
朱维铮
朴 庵
南开大学学报1978年6期
近代史研究1979年1期
*浙江月刊1979年11卷1期
历史研究1979年2期
*传记文学1979年35卷2期
吉林大学学报1979年4期
复旦学报·1979年5期
*浙江月刊1979年11卷5期

章太炎的故事
革命先进章炳麟
鲁迅与章太炎
《太炎先生自定年谱》的一点订正
章太炎先生的两篇讲演记录——《辛亥革命》、
《儒家之利病》
王成圣
胡子生
王士菁
吴 竞
李希泌
*浙江月刊1979年11卷6期
*明道文艺1979年34期
学术论坛1980年1期
江苏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1期
兰州大学学报1980年1期
章太炎“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解
辛亥革命前夕的章太炎
章太炎旅台事迹考略
章太炎不是中国教育会发起人
试析章太炎的政治立场
章太炎的早年生涯——一个心理的分析
章炳麟双重人格
章太炎与社会学之传入中国
试论章太炎哲学思想的演变
章太炎前期的政治思想
太炎先生二三事
唐文权
汤志钧
容 谷
熊月之
郭惠清
黄克武
黄其祥
许妙发
唐文权
黎振国
王仲荦
辛亥革命史丛刊1980年2辑
辛亥革命史丛刊1980年2辑
复旦学报1980年5期
华东师范大学报1980年6期
昆明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6期
*食货月刊1980年9卷10期
*中外杂志1980年28卷2期
社会1981年创刊号
哲学研究1981年2期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1981年2期
扬州师院学报1981年3期,历史论丛第3
辑第10页
章太炎的政治摇摆简析
鲁迅论章太炎的倒退
辛亥革命前的章炳麟
康有为和章太炎最先传入社会学
章太炎先生的晚节
章太炎与龚振鹏
关于章太炎的评价问题
《章太炎年谱长编》订补
试论章炳麟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政治思想
章太炎被囚龙泉寺
章太炎在台湾
《民报》与章太炎
章太炎与中日文化交流
朱宗震
廖钦陈锐锋
颜泽铿
陈树德
金德建
金德建
徐立亭
胡珠生
李耀仙
含 江等
汤志钧
曾永玲 魏克智
李润苍
四川师院学报1981年3期
贵州社会科学1981年4期
徐州师院学报1981年4期
社会科学(上海)1981年4期
人物1981年6期
文教资料简报(江苏)1981年9期
思想战线1982年1期
近代史研究1982年1期
西南师院学报1982年2期
文物天地1982年3期
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4期
四平师院学报1982年4期
历史知识1982年4期,中日关系史论丛
(一)第161页
关于章炳麟政治立场转变的几篇佚文
章太炎的哲学思想
章太炎与孙中山
杰出的爱国主义志士——章太炎
“疯子”章太炎
章太炎的无神论思想及其向有神论的转变
章太炎与《民报》的革命宗旨
骂帝斥袁的章太炎
章太炎民主思想略论
章太炎的“疯”与“变”
章炳麟渊博怪诞
章太炎等反对日本政府封禁《民报》的斗争
试论章太炎的史学思想及其成就
《民国百人传》第五册之一:章炳麟自认“疯颠”
记章太炎及其传人吴承仕
《章太炎年谱长编》补(1911—1912)
章太炎在日本
章太炎先生究竟生于何年
章太炎的学佛因缘
章太炎主编《民报》始自第七号
《民报》中的章太炎
骆宝善
何成轩
廖公诚
章念驰
王咏赋
何成轩
李润苍
李希泌
熊月之
董 鼐
袁宙宗
李润苍
杜蒸民
吴相湘
熊复光
汤志钧
李 凡
李希泌
蔡惠明
王 劲
朱浤源
历史研究1982年5期
学习与思考1982年5期
历史知识1982年6期
社会科学(上海)1982年12期
人物1983年1期
晋阳学刊1983年2期
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2期
纵横1983年2期
苏州大学学报1983年2期
*中外杂志1983年33卷2期
*中外杂志1983年34卷2期
历史档案1983年4期
史学史研究1983年4期
*传记文学1983年42卷4期
*传记文学1983年43卷4期
辛亥革命史丛刊1983年5辑
东北师大学报1983年5期
文史知识1983年10期
*内明1983年141期
兰州大学学报1984年1期
*大陆杂志1984年68卷2期

章太炎在东吴大学
“章疯子”大闹总统府
章太炎是小资产阶级思想家
章太炎在狱中
章太炎亲口述生平
章炳麟被羁北京轶事
章太炎
章太炎与袁世凯
吴 竞
越 之
林庆元
陈志根
朱 偰
徐一士
曹聚仁
中学历史1984年3期
名人传记1985年1期
历史研究1985年4期
历史知识1985年4期
南京史志1985年5期
一士类稿·一士谈荟第81页
二十今人志第57页,文人画像第13页
人物杂志三年选集第238页
章疯子
章太炎与苏报案
记章太炎先生
章太炎营葬始末
章太炎发电支持一二·九学生运动
汤国梨谈章太炎
章太炎与五卅运动
章太炎的“割辩”和《解辫发》
崇 贤
吴弱男
任鸿隽
章念驰
汤志钧
胡觉民
章念驰
汤志钧
人物种种第119页
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第7页
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8辑第54页
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39辑第73页
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40辑第72页
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40辑第76页
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49辑第13页
上海图书馆建馆三十周年纪念论文集第
190页
章太炎与《民报》姜义华上海图书馆建馆三十周年纪念论文集第
221页
章太炎陈永康中外历史名人传略(中国近现代部分)第
128页
论章太炎的哲学思想
章太炎的《社会学》
章太炎和馆森鸿
章炳麟
章太炎与“苏报案”
章炳麟
章太炎
章太炎
章太炎
章太炎
章太炎与周作人
杨向奎
汤志钧
汤志钧
骆承烈
颖 水
(美)包华德主编
沈自敏译
贾逸君
谢永雄等
夏 宁等
姜宗伦等
历史论丛第1辑第205页
历史论丛第1辑第246页
历史论丛第3辑第16页
中外著名教育家小传第93页
中华人物志第277页
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译稿·民国名人传记
辞典第1分册第93页
中华民国名人传(下册)学术第61页
中华民族杰出人物第279页
中华杰出人物传第326页
中华英杰第256页
*文坛五十年正编第188页
章炳麟(1869—1936)
章太炎(1869—1936)
章太炎
章太炎的逻辑思想
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章太炎
章炳麟
章炳麟
章太炎
章炳麟
章炳麟(1869—1936)
章太炎
高时良
张晋藩
胡 民
周文英
秀 夫
王治心 李次九
张玉法
姜义华
林 尹
张敏孝
汤志钧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第514页
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第739页
中国历史上的名人第243页
中国历史上的逻辑家第175页
中国历代名人小传第317页
中国历代名人传略第6集第389页
*中国历代思想家第51册
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6卷第255页
*中国文学史论集(4)第1281页
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人物简介第409页
中国史学家评传(下卷)第115页,戊戌变
法人物传稿(增订本)上册第497页
章炳麟
太炎讲学记
章太炎先生在狱佚闻录
任访秋
钱基博
张篁溪
中国近代文学作家论第147页
*中国近代史论丛第2辑第8册第109页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一)第
394页
章炳麟
章太炎在辛亥革命前后的政治思想
章太炎的思想
章炳麟
徐和雍
邵德门
王维诚
徐凤晨
中国近代名人小传第288页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第297页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文集第142页
中国近代爱国人物传第357页

文章惊天地、精神泣鬼神——有学问的革命家
章太炎
李 晶中国近代爱国者百人传第287页
章太炎与《苏报》案
章炳麟
章太炎传略
论章太炎的法律思想
章炳麟(1869—1936)
戊戌变法时期的章太炎
新闻界名人介绍:章炳麟(1869—1936)
孟昕伯
冉隆清
姜义华
张晋藩
杨荫深
唐文权
中国近代爱国者的探索第120页
中国近代著名哲学家评传(下册)第179页
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第1辑第305页
中国法律史论第281页
中国学术家列传第488页
中国哲学第3辑第243页
中国新闻年鉴(1983)第572页
章太炎(1869—1936)
章太炎
章太炎自称疯颠
共和党与章太炎
章太炎传
章太炎
章太炎
于(右任)章(太炎)旧嫌——摘自刘允臣先生日
庄 葳等
陈旭麓
吴相湘
吴相湘
唐祖培
齐 盼
吕 涛
古今中外三百名人第278页
民国人物传第2卷第276页
*民国人和事第99页
*民国人和事第103页
*民国名人小传第20页
民族的光辉(上)第286页
百代英杰第578页
西安文史资料第6辑第58页
太炎先生轶事
章太炎先生东京讲学琐记
章太炎先生晚年在苏州讲学始末
章太炎
章太炎埋骨南屏
章炳麟先生评传
章炳麟
汤国梨口述 胡觉
民整理
任鸿隽
任启圣
王永钦
潘一平
王森然
邵镜人
江苏文史资料选辑第10辑第58页
全国文史资料选辑第94辑第75页
全国文史资料选辑第94辑第78页
华夏英杰百人传第343页
西湖人物第232页
近代二十家评传第170页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九十五辑(总
950)·同光风云录影印本第213页
独行孤见的哲人——章炳麟的内在世界
章太炎传略
章炳麟(1868—1936)
学识渊博的近代民主革命家章太炎
太炎先生轶事简述
章太炎先生在苏州
记先父母章太炎及汤国梨在抗日战争中二三事
辛亥革命前后的章太炎
汤国梨谈章太炎
傅乐诗著 周婉窈

陈旭麓
北京大学中文系
李 志等
汤国梨述 胡觉民
整理
沈延国
章 导
元 敬
胡觉民
*近代中国思想人物论·保守主义第109页
近代史思辨录第314页
近代诗选第401页
近代爱国人物剪影第202页
苏州文史资料选辑第7辑第51页
苏州文史资料选辑第12辑第18页
苏州文史资料选辑第14辑第34页
辛亥风云第57页
辛亥革命七十周年——文史资料纪念专辑
第49页
忆辛亥革命前后先父章太炎若干事章 导辛亥革命七十周年——文史资料纪念专辑
第60页
辛亥革命前夜章炳麟矛盾的革命观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杰出宣传家章太炎
章太炎先生轶事
章太炎
权藤成卿和章炳麟的交游——来往笔谈录
章炳麟
章太炎与同盟会
我的外公章太炎二三事
章炳麟(1869—1936)
章太炎的北游
七被追捕三入牢狱的章太炎
后期章太炎并不是“宁静的学者”
吴雁南
姜义华
蒋竹庄
坦荡荡斋
泷泽诚
陈 骥
沈云龙
邹立人
编纂组
周作人
刘湘雅
柯 安
辛亥革命论文集第238页
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人物第152页
辛亥革命浙江史料选辑第329页
现代中国名人外史第72页
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5辑第376页
*现代中国思想家第277页
*现代政治人物述评(上)第23页
杭州文史资料第4辑第1页
*环华百科全书第14册第67页
*知堂回想录第549页
知识分子与中国历史发展第602页
学林漫录第2集第42页

试论章太炎的社会经济思想
章炳麟事略
易梦虹
冯自由
经济学集刊(2)第222页
革命逸史初集第53页,*革命人物志第8
集第111页
章太炎先生传
章太炎先生在重庆
章太炎民国元年在南通
章炳麟
章太炎与王金发
章太炎先生家世叙言(附传)
章太炎生平活动年表
自述思想迁变之迹
林尹
李润苍
管劲丞
魏桥等
章导
汤国梨
*革命人物志第8集第115页
重庆文史资料选辑第13辑第49页
南通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第114页
浙江人物简志(下)第41页
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30辑第122页
章太炎先生家书(首卷)
章太炎政论选集(下册)第875页
章太炎选集(注释本)第586页
试论“民报”时期章炳麟的政治思想和经济思想
记章太炎及其轶事
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鲁迅和章太炎
章太炎与报业
章炳麟(1869-1936)
罗明
周黎庵
鲁迅
彭定安 马蹄疾
章念驰
清史研究集第1辑第303页
*晚清及民国人物琐谈第205页
鲁迅全集第6卷第545页
鲁迅和他的同时代人(上卷)第90页
编辑记者一百人第419页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9卷第378页

章炳麟

章太炎年谱摭遗
先驱的踪迹:章太炎先生逝世五十周年纪念文
谢樱宁
章太炎纪念馆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242页
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230页
章太炎生平与学术章念驰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564
章太炎评传
章太炎评传
章太炎学术年谱
章太炎
追忆章太炎
何成轩编
姜义华
姚奠中 董国炎
徐立亭
陈平原 杜 玲等
河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362页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380页
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516页
哈尔滨出版社1996年版608页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593页
章太炎
章太炎传
章太炎生平与学术自述
傅 杰编
张 兵
章太炎 倪 伟编
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190页
团结出版社1998年版324页
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276页
有学问的革命家:章太炎
纪念爱国知识分子章太炎逝世二十周年
鲁迅论章太炎
章太炎在《民报》时期的哲学思想
章太炎的重农与均田思想
论章太炎的爱国主义思想
旧民主主义时期的革命派、新民主主义时期的
复古派——简论章太炎的一生
陶 绪 史革新
石 峻
于 龙
冯友兰
罗耀九
苏长风等
石 镜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325页
光明日报1956年6月12日
浙江日报1956年9月16日
文汇报1961年7月14日
文汇报1962年6月1日
新华日报1975年4月15日
光明日报1976年4月1日
太炎先生在万县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纪念章太炎大师逝世
五十周年
程鲁丁等
李希沁
团结报1986年6月21日
团结报1986年6月21日
章太炎笔伐古应芬
章太炎与张学良
章太炎与中国文化的新旧嬗替——纪念章太炎
逝世五十周年
吴威亚
章念驰
姜义华
团结报1986年6月21日
人民政协报1986年6月24、28日
文汇报1986年7月22日
有关章太炎被囚北京的旧档案
章太炎与佛教
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在同盟会成立前对资产阶
陈祯琏等
武锦莲
邓 桦
团结报1988年10月29日
联合时报1990年9月14日
历史教学1959年10期

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的贡献  
论章炳麟的思想面貌及其变化原因——章炳麟
思想研究之二
蔡尚思学术月刊1962年6期,中国近现代学术思
想史论第171页
辛亥革命前章太炎的封建意识试析
论章炳麟政治思想的阶级属性及其发展的几个
阶段——兼论研究中的一些方法问题
罗耀九
孙守任
学术月刊1962年6期
吉林师大学报1964年2期
论章太炎
评章太炎
章太炎的民主革命思想及其演变
马列主义教研室大
批判组
黄金南
宋仲福
南开大学学报1974年4期
华中工学院学报1974年4期
甘肃师大学报1978年4期
章太炎与端方关系考析
试论章太炎的经学与小学
试论章太炎政治思想的阶级属性
章太炎在《民报》时期的思想演变
试析章太炎《亚洲和亲会约章》
章太炎是什么派?——与唐振常同志商榷
章太炎先生的两篇讲演记录——《辛亥革命》、
《儒家之利病》
杨天石 王学庄
杨向奎
黄德馨
唐文权
王有为
李润苍
李希泌
南开大学学报1978年6期
历史学1979年3期
武汉师范学院学报1979年3期
华中师院学报1979年4期
学术月刊1979年6期
历史研究1979年7期
兰州大学学报1980年1期
否定的思想家——章炳麟(日本)河田悌一著
王富山等摘译
贵阳师院学报1980年3期
戊戌变法时期的章太炎
章炳麟致冯玉祥的五封信
唐文权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
中国哲学1980年3期
历史档案1981年2期
试论章太炎的民族主义
论章太炎佛学思想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
论章太炎向唯心主义转变的原因
章太炎轶函注考
《章太炎年谱长编》订补
记章太炎先生未刊手稿
辛亥革命时期章太炎思想的阶级属性的再认识
章太炎先生遗札未刻稿
章太炎道德论初探
章太炎史学思想中的辩证法
论章太炎的道德观
章太炎与日本的无政府主义
章太炎论佛哲学佚书二札
章太炎手书万师校训碑
从一个日本人的眼睛看章太炎思想
论章太炎反帝爱国的民族革命观
章太炎的史学观点和方法
章太炎先生致吴承仕的六封论学书
章太炎的人性论与近代中国人本主义的命途
章太炎借“佛说”作“民声”
章太炎三订《訄书》考释
章炳麟的逻辑思想
章太炎伦理思想述评
略论章太炎与西南军阀
章太炎先生晚年苏州讲学与爱国主义精神
早年的章太炎与西方“格致”之学
章太炎抵制帝国主义侵占东北矿权的一段往事
章太炎与吴承仕
试论章太炎的逻辑思想及其成就
辛亥革命时期章太炎的教育活动述评
李润苍
高振农
何成轩
皮明麻 孔宪凯
胡珠生
支冲
罗耀九
潘景郑提供
罗福惠
罗福惠
孙国华
李润苍
何新
陈文献
(日)近藤邦康著
刘兴华
李润苍
李希泌
姜义华
李润苍
童显勋等
云之
沈善洪 王凤贤
冯祖贻
金德建
熊月之
郑会欣
庄华峰
彭漪涟
易慧清
近代史研究1981年3期
社会科学1981年5期
哲学研究1981年6期
学术月刊1981年6期
近代史研究1982年1期
社会科学1982年1期
学术月刊1982年1期
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4期
江汉论坛1982年5期
华中师院学报1982年5期
齐鲁学刊1982年6期
学术月刊1982年6期
学习与探索1983年4期
文史哲1984年1期
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2期
北方论丛1984年2期
学术月刊1984年8期
文献1985年1期
复旦学报1985年3期
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4期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4期
大众逻辑1985年5、6期
学术研究1985年6期
贵州社会科学1985年9期
苏州大学学报1986年1期
史林1986年2期
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3期
安徽师大学报1986年3期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6年4期
浙江学刊1986年4期

关于晚年章太炎
简论从批孔到尊孔的章太炎
章太炎研究的最新进展
章太炎在长春的“筹边”活动考略
辛亥革命时期章太炎社会历史观述论
章太炎东京讲学与鲁迅
章太炎先生晚年与抗日战争
章太炎与“兴浙会”
章太炎与中国近代民族文化
“太炎先生是吾师”——曹聚仁与章太炎交往考
朱维铮
任访秋
陈剩勇
徐凤晨
罗福惠
张苓华
章念驰
胡国枢
徐和雍等
李勇
复旦学报1986年5期
中州学刊1986年5期
浙江学刊1986年5期
东北师大学报1986年5期
辛亥革命史丛刊1986年6期
近代史研究1986年6期
中华英烈1987年1期
浙江学刊1987年1期
杭州大学学报1987年1期
重庆社会科学1987年2期
章太炎主编《民报》时期思想述论
章太炎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
柳亚子与章太炎
章太炎先生史学的核心——通史致用
《章太炎思想研究》略评
试论章太炎哲学思想的折变
鲁迅诸子学观点与章太炎的影响
“有学问的革命家”章太炎先生史征
评《章炳麟的哲学思想》
孙诒让与章太炎
章太炎的反清思想
章太炎文学观考辨二题
章太炎《代议然否论》评议
章太炎晚年讲学侧记
章太炎在《民报》时期国家思想论略
章太炎、梁启超、章士钊的中西逻辑的比较研究
略谈章太炎学佛的经过
论“苏报案”中的章吴之争
简论章太炎的《訄书》及其思想发展
《俱分进化论》的忧患意识
章太炎、黄季刚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论章太炎的民粹思想
论章太炎先生的学术成就
章太炎被移拘龙泉寺时间辨正
章太炎羁京记
章太炎在东北
章太炎与白话文
章太炎与中国的民主主义
中国社会学史上的章太炎
现代化道路之澄明
章太炎的语言文字学研究
仰梁以思章太炎——“评章”杂著读后
章太炎史学思想简论
章太炎在东北的筹边活动
从学者到战士——论章太炎、吴检斋师生
章太炎研究述评
论辛亥革命时期章太炎的国家政体思想
章太炎、黄绍兰、博文女校——件为世所忽略
的珍贵建党史料
王有为
吴雁南
章念驰
李希泌
郭齐勇
吴光
苏冰
姚奠中
孔繁
周立人
胡珠生
董国炎
杨天宏
皇甫权
黄茂林
李先焜
王文波
左双文
邹身城
章开沅
王庆元
李翔海
章念驰
王兴科
俞莹
徐立亭
汤志钧
袁伟时
陈定闳
谢遐龄
刘又辛 李茂康
孟实
曹靖国
刘敏 张志强
章念驰
欧阳哲生
罗华庆
章念驰
江海学刊1987年2期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3期
中华英烈1987年6期
兰州学刊1987年6期
江汉论坛1987年7期
学术月刊1987年7期
鲁迅研究1987年11期
山西大学学报1988年1期
孔子研究1988年1期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1期
历史教学1988年1期
山西大学学报1988年1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2期
人物1988年2期
厦门大学学报1988年2期
湖北大学学报1988年3期
法音1988年4期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2期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4期
历史研究1989年5期
武汉大学学报1989年5期
浙江学刊1989年6期
史林1990年1期
近代史研究1990年1期
民国春秋1990年1期
北方文物1990年1期
近代史研究1990年2期
天津社会科学1990年2期
重庆社会科学1990年2期
读书1990年3期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3期
读书1990年4期
史学集刊1990年4期
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3期
史林1991年4期
求索1991年4期
浙江学刊1991年5期
社会科学1991年7期
章太炎的形神论及其历史地位
章太炎师八十四封情文并茂的家书(上、下)
我所见晚年的章太炎
白奚
陈存仁遗作
左舜生遗作
兰州大学学报1992年1期
*传记文学1992年60卷2、3期
*传记文学1992年60卷2期

章太炎被困北京轶事(选载)
章太炎、孙中山国家政权建设思想的歧异
章太炎与孙中山早期民族主义思想异同论
论辛亥革命时期章太炎的民族主义
论章太炎新闻思想
章太炎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章太炎与刘伯温
章太炎刘师培交谊论
章太炎与“革命军起,革命党消”
章太炎与同盟会的分歧
“兴时化者,莫善于侈靡”——从《訄书·喻侈
靡》看章太炎早期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思
徐一士
朱仁显
董淮平
王才
高云才
任访秋
章念驰
郑师渠
徐立亭
徐立亭
张根福 丁孝智
*传记文学1992年60卷3期
厦门大学学报1992年2期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3期
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6期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2年6期
中州学刊1993年2期
史林1993年3期
近代史研究1993年6期
吉林大学学报1993年6期
龙江社会科学1994年1期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2期
何震揭发章太炎
戊戌时期章太炎与康有为经学思想的歧异
章太炎与佛教的关系及其佛学特色
论章太炎的国家学说及从政实践
再论章太炎《〈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序》中有
关辛亥革命策略问题
杨天石
张勇
章念驰
姜义华
王有为
近代史研究1994年2期
历史研究1994年3期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4年3期
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5期
江海学刊1994年5期
严复与章太炎进化论思想的比较
评章太炎的进化论思想
章太炎与孙中山为何由合作走向分裂
章太炎与诸子学
章太炎相对主义哲学述评
章太炎与近代东北的开发
试论章太炎的国学
章太炎法律思想初探
章太炎的早期民族观
章太炎对中共态度探析
章太炎与梁启超
黄顺力
屠承先
宾长初
罗检秋
吴宏伟
任松
周双利
王玉华
陶绪
汤志钧
元青
福建论坛1994年6期
孔子研究1995年2期
河北学刊1995年2期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2期
北方论丛1995年3期
学习与探索1995年3期
内蒙古师大学报1995年4期
江海学刊1995年4期
湘潭大学学报1995年6期
近代史研究1995年6期
天津师大学报1995年6期
试论章太炎的教育思想
章太炎民族主义的思想渊源
章太炎与近代历史教育
章太炎、黎元洪关系述论
戊戌时期章太炎政治思想的双重结构
戊戌变法时期章太炎变法思想评议
《大共和日报》与章太炎
刘虹 刘在山
陶绪
刘硕
李学智
王玉华
王玉华
汪幼海
河北学刊1996年2期
中州学刊1996年3期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3期
史学月刊1996年4期
历史教学1996年8期
江苏社会科学1997年1期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7年2期
章太炎与近代国粹主义文化思潮
中外矛盾与国内政争:北伐前后章太炎的“反
赤”活动与言论
颜桂珍 叶建华
罗志田
浙江学刊1997年5期
历史研究1997年6期
佛学、道德与秩序——章太炎思想谈片
师事国学大师章太炎
史家意识 文学笔法——评张兵新著《章太炎
传》
程文超
陈存仁
孙京荣
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1期
*传记文学1998年73卷2期
西北师大学报1998年6期
章太炎与近代史学陈其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9年1
章炳麟对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创作之影响
章太炎的爱国主义
章太炎与中国社会学
“道德进步论”与“俱分进化论”——梁启超和章
太炎伦理思想比较之二
邱雅芬
陈智为
林闽钢 李保军
彭平一
中山大学学报1999年1期
北京档案史料1999年1期
社会学研究1999年1期
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2期
略论章太炎与他的时代的关系
章太炎的儒学思想与五四新文化思潮
程文超
张昭君
学术研究1999年2期
孔子研究1999年2期

章太炎地方政治思想论
章太炎绝食后复食与鲁迅无关
浙江人文环境与章太炎的民族主义思想
论严复与章太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典范
试论章太炎伦理思想的矛盾性
论章太炎讲学中的时代变革精神
中国现代意识的发生与原有文化资源的考掘和
重造——章太炎的极端性思想实验
王玉华
卫洪平
郑云山
徐立亭
王天根
韩异
张新颖
历史档案1999年2期
晋阳学刊1999年3期
浙江大学学报1999年3期
黑龙江社会科学2000年1期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1期
贵州社会科学2000年2期
东方文化2000年3期
章太炎历史观析论
惊世之论 有为之言——章太炎《訄书》(重订
本)论学术史部分评析
王玉华
杨国安
安徽史学2000年4期
河南大学学报2000年6期
论章太炎的儒家道德观
独树风标的革命者 继往开来的学问家——章
太炎
张昭君
姜义华
学术月刊2000年11期
民国著名人物传第1卷第246页
老而弥坚的章太炎
余杭章先生墓志铭
章念驰
汪东
民国文坛名流归宿第81页
广清碑传集第十九卷第1326页,辛亥人物
碑传集第26页
章太炎传略
著名教育家章太炎其纪念馆在杭州落成
著名民主革命家章太炎120周年诞辰
20世纪中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章炳麟(1869—
1936)
《苏州市沧浪区志》
李方诗等主编
李方诗等主编
李维民主编
广清碑传集第十九卷第1327页
中国人物年鉴(1989)第347页
中国人物年鉴(1990)第371页
中国人物年鉴(2000)第6页
章太炎
章太炎(1896—1936)
章炳麟先生评传
章太炎的学术思想与革命精神
追寻历史的踪迹(关东篇):孙中山·章太炎·
同盟会
越之
范济国
王森然
任访秋
夏晓虹
中国近代名记者第18页
中国革命史人物传略第293页
近代名家评传(初集)第168页
河南大学学报1985年增刊
旧年人物第118页

章炳麟1869——1936

名學乘,字枚叔,又作梅叔,易名絳,後改名炳麟,號太炎,筆名西狩、菿漢、閣立等,浙江餘杭人。1869年 (清同治七年) 生。少從俞樾學經史。1897年任《時務報》撰述和《經世報》编輯。因参加維新運動被通缉,1898年避往臺灣,任《臺北日報》記者。1899年東渡日本,結識孫中山; 同年9月回上海,任《東亞日報》编輯, 並編成《書》。1900年參加唐才常創設之自立會。1902年春再次往日本,在東京發起支那亡國二百四十二週年紀念會,號召推翻清政府,與蔡元培共組中國教育會,設立愛國學社。1903年在《蘇報》上發表革命排满言論,被捕入獄。1906年7月出獄,東渡日本,參加中國同盟會,主编《民報》。1909年與陶成章等重组光復會,任會長。1911年11月,上海光復後回國。1912年1月,任南京臨時大總統府樞密顧問,同時在上海成立中華民國聯合會,被舉爲會長,《大共和日報》社長; 3月改中華民國聯合會為統一黨,被選爲理事。袁世凱任大總統後,章應召去北京,任東三省籌邊使。宋教仁被刺後,參與反袁鬥争,曾遭軟禁,直至袁世凱死後才獲釋。1917年7月,任廣州大元帥府秘書長。1922年在上海組織聯省自治促進會。1924年脱離孫中山改組之中國國民黨,在蘇州設章氏國學講習會,以講學為業。長期從事學術著述和教育工作,先後主编《華國》月刊和《制言》半月刊。1936年6月14日病逝於蘇州。終年67歲。著述收入《章氏叢書》、《章氏叢書續编》和《章氏叢書三编》。

章炳麟

章炳麟1869—1936

散文家。字牧叔,又名绛,别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早年参加强学会,编辑《时务报》。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致力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与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君主立宪的保皇派展开激烈的斗争,在《苏报》上发表著名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1903年回上海,与蔡元培组织爱国学社。后因“苏报案”被捕入狱,在狱中撰文继续宣传革命并参加光复会。1906年出狱后再赴日本,任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主笔。鲁迅说他在辛亥革命前“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辛亥革命后,他的思想转向保守,读经尊孔,成为封建复古主义者。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支持抗日和“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表现其爱国主义的立场。他是著名的古文经学家,提倡写议论文应以学问为基础,尚质直,重证据,戒空论,反夸饰。早期诗文充满反清的民主革命精神,影响很大,但文词艰深古奥。一生著述甚丰,著有《章氏丛书》13种,有《章太炎全集》。

☚ 蔡元培   吴虞 ☛
章炳麟

章炳麟1868—1936

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少师俞樾,研治经史。1897年任《时务报》撰述,因参加维新运动被通缉,流亡日本。1903年以序邹容《革命军》一书,与邹容同被捕入狱。出狱后,再到日本,主编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与改良派展开论战。1911年回国,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后又参加讨袁。曾赞助抗日救亡运动。前期是个猛烈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思想家、革命家。所作《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革命军序》等政论文,感情强烈,思想敏锐,内容充实,组织严密,曾传诵一时,影响很大。惟文字古奥难读,终不免减弱宣传效果。作诗不多,几全为五言,多取法汉魏乐府。亦伤于艰深。后期趋于保守,走上尊孔读经的道路。对历史学、语言学有所贡献。所著《新方言》、《文始》、《小答问》,上探语源,下明流变,颇多创获。有《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编》、《章氏丛书三编》等。

☚ 赵熙   曾朴 ☛
章炳麟

章炳麟1869—1936

初名学乘,改名炳麟,因仰慕顾炎武(本名绛)之为人,又名绛。字太炎,又字枚叔。浙江馀杭人。清德宗光绪十六年(1800),入杭州诂经精舍,从俞樾学经史与文字学。光绪二十一年,入强学会。光绪二十三年,任《时务报》撰述。戊戌政变后受通缉。光绪二十八年,在日本与秦力山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周年纪念会”。次年,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与《革命军序》于《苏报》,被捕入狱。出狱后,赴日任《民报》主编。1912年,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南北议和,支持袁世凯建都北京。袁世凯任命为东三省筹边使。宋教仁被刺,主张讨袁。1917年,任护法军政府秘书长。五四运动后,反对新文化运动,以及孙中山倡导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救国,对国民党消极抗日的政策表示不满。1934年,迁居苏州。次年,创办国学讲习所与《制言》杂志。1935年,病逝。尝论诗云:“四言自《风》、《雅》以后,菁华已竭,唯五言犹可仿为。”(《自述学术次第》)诗作取法汉、魏五古,典雅凝重,多用典故,思想内容往往为古奥的文辞所掩。有诗数十首,多作于清末民初。著述宏富。有《章氏丛书》初编、二编、三编。早期部分诗作刊入《丛书》之《文录》中。后有影印《章太炎自写诗稿》。生平事迹见《自定年谱》、汪东《章先生墓志铭》、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

☚ 赵熙   黄人 ☛

章炳麟

 浙江余杭人。一名绛,字枚叔,号太炎。1890年(光绪十六年)入杭州诂经精舍,从俞樾学经史。1895年加入强学会。1897年任上海《时务报》撰述,鼓吹变法维新。戊戌政变后遭通缉,避地台湾,任《台北日报》记者。1899年辑订《訄书》。次年断发易服,倡言反清革命。1902年在日本东京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周年纪念会。次年任教上海爱国学社,旋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又为邹容《革命军》作序。因《苏报》案被捕入狱。1904年参与发起光复会。1906年出狱去日本,参加同盟会,任《民报》主编,与改良派论战。1909年(宣统元年)重组光复会,任会长,与同盟会分道扬镳。1911年武昌起义后,鼓吹“革命军兴,革命党消”。次年任中华民国联合会会长、《大共和日报》社社长、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后任统一党理事、共和党副理事长。宋教仁被刺后策动讨袁,受软禁,袁死后释放。1917年任护法军政府秘书长。五四运动后渐入颓唐,反对新文化运动,反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及国共合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又力主抗日,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晚年卜居上海,继迁苏州。提倡尊孔读经,设国学讲习会,出版《制言》杂志。1936年6月14日病逝。有《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编》、《章氏丛书三编》及《章太炎集》等。
章炳麟

章炳麟1869—1936

近代民主革命家、著名学者、辞赋家。初名学乘,改名绛,字枚叔,号太炎,别署绛叔、西狩等。浙江余姚人。出身书香门第,少从俞樾受业,光绪二十一年(1895)在上海加入强学会,任《时务报》撰述,鼓吹变法维新。戊戌后避难台湾。二十五年(1899)初赴日本,识梁启超、孙中山。同年返上海任《东亚日报》编辑,编《訄书》。二十七年(1901)发表《正仇满论》等,公开反清。次年再赴日本,旋回国,因在《苏报》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即“苏报案”而下狱,三年后获释三赴日本,入同盟会,任《民报》主编,反对保皇、改良。宣统二年(1910)在东京创光复会任会长。辛亥后回国在沪创中华民国联合会(后改称统一党)任会长,又任南京政府总统枢密顾问。后因反对袁世凯被软禁。民国六年(1917)任广州大元帅府秘书长。“五四”后趋于保守,倡尊孔读经,反对新文化,在苏州办“章氏国学讲习会”。晚年反对日本侵略中国,表现了一个真正知识分子的民族气节。章氏博学洽闻,精于国学,长于论辩,思想新颖,论著繁富。有自定的《章氏丛书》,凡11种45卷,内容涉及哲学、史学、文学、语言学等若干方面。所著《新方言》、《文始》、《小学文答问》等,探源明流,多有创见。亦间作诗赋,多涉时事。其《太炎文录初编》有诗39首,文中有赋5首,如《哀山东赋》、《吊伊藤博文赋》、《钱塘吊龚魏二生赋》,虽少却精,亦足以殿。今有198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章太炎全集》本。

☚ 章学诚   章桂馨 ☛

章炳麟1868—1936年

字枚叔。初名学乘,因羡慕顾炎武的为人,改名绛,别名太炎。浙江余杭人。著名语言学家、民主革命家和思想家。9岁跟随外祖父朱有虔受业,在学习经训的同时,受到民族主义思想的启蒙。23岁以后的八年,在杭州的“诂经精舍”受学于俞樾,继承戴震、王念孙以来皖派治学精神,以文字为基点,精研训诂,博考事实,从校订经书扩大到史籍诸子,从解释经义扩大到考究历史、地理、天文、历法、音律、典章制度,在学业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又曾问学于黄以周、谭仲修,接受浙东派的史学观和民族思想。1884年甲午之战后,在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下,走出书斋,投身革命,以笔墨文章为攻战武器,成为近代史上“有学问的革命家”。章氏一生除参加革命斗争和政治活动外,涉猎所及,在语言文字学、经学、哲学、文学、史学、佛学、医学、教育学乃至社会学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和卓越的成就。特别是他毕业致力的语言文字学,成就甚高。其语言文字学的代表著作主要有:《国故论衡》、《小学问答》、《新方言》、《文始》,章氏研究语言文字的首要成果是使传统语言学即小学从经学附庸下解放出来,成为专门之学——语言文字之学。他研究方法上的特点是:以语言为主要对象,以语义为核心,应用历史比较的方法,从音义的结合上研究语言文字的渊源流变。章氏继承了清代学者的成就,是清代300年小学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是现代语言学的启蒙大师。世人把他和其高足弟子黄侃的学术称为“章黄学派”。章氏一生著述宏富,有《章氏丛书》。

章炳麟

章炳麟

(1869-1936年)中国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学者。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更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1890年离家赴杭州,入诂经精舍,以经学大师俞樾为师,深造七年。1897年加入康有为发起的上海强学会,曾先后任《时务报》《实学报》《经世报》撰述或总主笔,宣传维新变法。戊戌变法后被通缉,1899年流亡日本。1900年返回上海,剪发辫决心革命,编定刊刻了《訄书》。1903年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又为邹容《革命军》作序,与邹容同时在上海租界被捕入狱。1904年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光复会,1906年出狱,至日本,主编中国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同时为留日学生讲授国学。1911年武昌起义后回国,任“中华民国”联合会会长,兼机关报《大共和日报》社社长,并任孙中山总统枢密顾问。1913年为袁世凯禁锢,袁死才被释放。1917年参加护法军政府,任秘书长。后以讲学为业。晚年赞助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于苏州创设章氏国学讲习会,主编《制言》杂志。1936年病故。
在近代中国学术史上,章氏是一代巨擘。他对中国近代哲学、文学、历史学、语言学等都有贡献。在语言学方面,著有《文始》《小学答问》《国故论衡》等,上探语源,下明流变。提出古韵二十三部说,在王念孙的二十一部的基础上,加冬部,又由脂部分出队部;定上古声母为二十一纽。章氏是以汉字描写古韵二十三部音值的第一个人。又搜集各地方言异语,著《新方言》,以今音证古音。章氏对汉语统一、制定注音字母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贡献。他是汉语语言学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讲学四十年,弟子遍中国。所著除刊入《章氏丛书》和《章氏丛书续编》外,部分遗稿刊入《章氏丛书三编》中。

☚ 孙诒让   王国维 ☛

章炳麟公元1869——1936

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更名降,字太炎。近代浙江余杭人。曾从俞樾学,兼问学于黄从周等人。1897年,入“强学会”,先后任《时务报》、《经世报》、《实学报》撰述和总主笔,有革新思想,参加维新运动,曾几度被当局通缉和拘禁。自1904年起,先后主编《民报》、《大共和日报》,任孙中山总统枢密顾问。晚年以讲学为业,思想变得比较保守,提倡读经复古。学问渊博,于哲学、文学、历史学、语言学诸方面皆有建树,而于语文学的贡献尤大,成为清代朴学的殿军。主要撰有《文始》、《新方言》、《小学问答》、《说文部首均语》、《国故论衡》、《春秋左传读叙录》、《庄子解故》、《庄子余义》、《齐物论释》、《广论语骈枝》、《太史公古文尚书》、《古文尚书拾遗》、《春秋左氏疑义问答》、《新出三体石经》等书,均传于世。后人另辑有《章氏丛书》。《文始》、《新方言》、《小学问答》、《国故论衡》集中体现了他在语言学、传统语文学方面的学术思想。大旨在上探语源,下明流变,创获颇多,他彻底改变了传统小学的经学附庸地位,提出语言文字之学新概念。其研究词义,继承了“以音求义,不限形体”的原则,并且加以发扬和深化。音韵方面,定古韵为二十三部,即王念孙之二十一部加冬部,再由脂部析出队部,并作“成均图”,阐明对传、旁转之理论;定上古声母为二十一纽,并且提出“娘日二纽归泥说”,主张阴、阳、入三声分立,对后人都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其治学精神和方法一直为后来学者所推崇。

章炳麟

近代思想家。1869年1月12日生于浙江省余杭(今杭州市余杭区)。1894年后参加变法运动,加入强学会。1898年逃到台湾。1899年编成《书》,为思想名著。1900年7月脱离改良派,1902年逃亡日本,与孙中山结交。1903年到上海爱国学社任教,6月在《苏报》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被判入狱。1906年加入同盟会,1910年在东京重组光复会,任会长。1912年到北洋政府任职。1917年参加护法运动。1918年10月退隐。1936年6月14日病逝于苏州市。有《章太炎全集》7卷。

章炳麟

073 章炳麟

所译日本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一书(1902年8月)是最早传入我国的资产阶级社会学著作 (生平见10144)。

☚ 严复   马寅初 ☛

章炳麟

144 章炳麟1869—1936

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一名绛,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少从俞樾学经史。1895年加入强学会,参加维新运动。曾任《时务报》撰述和《经世报》编辑。戊戌政变后被通缉,流亡日本。1900年在上海张园国会上剪辫绝清,立志革命。1902年与蔡元培共组中国教育会。次年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为邹容《革命军》作序,因此入狱。1904年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光复会。1906年出狱至日本,主编《民报》,参与同盟会对改良派的大论战。1911年回上海,主编《大共和日报》,并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曾一度投靠袁世凯,宋教仁被刺案发后,参加讨袁,被软禁。袁死后获释。1917年参加护法运动。五四时期反对新文化运动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1924年脱离改组后的国民党,专心讲学。后主张抗日救国,拥护“八一”宣言。著有 《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编》等。

☚ 孙中山   张澜 ☛

章炳麟

156 章炳麟1869—1936

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家。其法律思想既赞许资产阶级的某些法制原则,又肯定中国某些旧律精神,带有中西合璧的色彩。他认为法律起源于暴力,法律的基本职能在于庇护强者,防范和制裁私人间的“相杀”。他既主张以法律为治,推崇法家“不逾法以治罪”,抨击刑不上大夫的封建特权原则和春秋决狱,却反对非法重法、严刑峻法,主张“以刑维其法,而非以刑为法之本”与法宽刑省。在政体上,他拥护三权分立制,强调司法独立,为此提出法律不应由官府和权势豪门制定,而应由“明习法律者,与通达历史、周知民间利病之士”制定。法律制定后,即使总统也无权擅政,百官有司更不得违越;法吏应由“明习法令者自相推择为之”,而不应由政府任意黜陟,借以防止司法官的公正受出身与政治左右。但他反对实行代议制,认为“以中国行立宪代议之政,其蠹民尤剧于专制”。这表现出其特定的局限。

☚ 孙中山   梁启超 ☛

章炳麟

094 章炳麟1869—1936

近代资产阶级哲学运动的总结者,他的哲学思想前期是唯物主义的,后期是唯心主义的。1899年,他亲订的《訄书》以及《菌说》等,是他前期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作。他批判了宗教创世说,建立了以自然科学“以太——原子”论为基础的宇宙观,认为物质性的“以太”是宇宙万物的始基。为了说明世界的物质性,他提出 “阿屯 (Atom,即原子) 以太”的范畴,代替古代唯物主义气本论的“元气”范畴。所谓“阿屯以太”,是眼看不见但有形,手摸不着而有质的物质实体。因此章太炎的“阿屯以太”说,具有鲜明的机械唯物论的哲学意义。在认识论方面,他继承了荀况的唯物主义“征知”说,并运用近代自然科学对感觉来源于物质世界这一思想进行了论证; 同时他又批判了颜元的狭隘经验论,因而具有唯物主义唯理论的倾向。他强调人的认识必须通过感官同外界事物接触,才能形成概念,即“凡人之知,必有五遍行境,谓触、作意、受、想、思。”他还把认识过程概括为三个阶段:“名之成,始于受,中于想,终于思。”在发展观方面,他接受了进化论,并阐述了 “疆力以与天地竞”的新戡天思想。在《菌说》中,他接受了近代生物学的细胞学说,阐发了细胞是生命现象的开端,生物进化的基础,人类的起源也是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低等生物到人,是自然进化过程。同时强调社会化了的人类群体对改造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能动作用,提出了以人力 “革天”的思想。1906年后,他幻想建立一个能培养革命道德、增进国民信念的无神论新宗教。这种无神论新宗教的特点,是以佛学唯识宗“万法唯识”为本,并糅合了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家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论,形成“心——识”为本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在发展观上,他从早期的进化论走向反进化论,提出“俱分进化”的观点,即认为善和恶是同时并进的,并把这种善恶观念的产生,看成是“阿赖耶识”这一“原型观念”的异化; 由此又提出了一个“五无”——无政府、无聚落、无人类、无众生和无世界的所谓“最高境界”。他后期哲学思想,以《民报》所发表的 《俱分进化论》、《无神论》等为代表。

☚ 孙中山   梁启超 ☛

章炳麟

075 章炳麟

对西方逻辑和中国名学都有较好的研究,但他最推崇、最熟悉和最有研究的还是印度的因明学。他在《原名》一文中,阐述了他的逻辑心得。章炳麟认为中国古典逻辑学叫名学,而名学的研究对象应包括爵名、刑名和散名。但只有散名才具有普遍的逻辑意义。他在中国的散名逻辑发展史中,特别赞扬《墨经上下篇》和荀子的《正名篇》,他说《墨经》和《正名篇》不追求表面的辩察和言辞的胜利,而是尽量去寻求名言的根本原则。章炳麟关于推论形式方面有新鲜见解。他把因明、先秦和西方逻辑推论作了对比综合研究。他说:“辩说之道,先见其旨(论题),次明其柢(论据),取譬相成(取譬设喻),物故可形,因明所谓宗、因、喻也。”这就是最符合“辩说之道”的印度因明学的三段论式。他又以此来评价其他论式。他又说:“大秦之辩,初喻体(大前)、次因 (小前)、次宗(结论),其为三支比量一矣。”这就是说,西方的逻辑推论,也是一种三支论式。对于《墨经》的三物论式他说:“《墨经》以因为故,其立量次第,初因、次喻体、次宗,悉异印度、大秦。”所以,西方和墨经的三支论式尽管有其特殊性,但基本形式都还是一种三支比量,只是宗、因、喻的次序不如因明的三支比量标准和理想,而且因为都先喻后宗,都缺少了一个取譬设喻。

☚ 严复   梁启超 ☛

章炳麟

161 章炳麟1869—1936

报人。字枚叔,浙江余杭人。早年参加过维新运动。担任过《时务报》、《经世报》、《实学报》、《台北日报》、《亚东时报》等维新派报刊的撰述、记者和主笔。义和团运动后,他逐渐转向革命,在《中国日报》及留日学生刊物上发表反清文章。1903年为《苏报》撰写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等文章,并热情地为邹容的《革命军》作序,被清廷勾结上海租界当局逮捕入狱。1904在狱中发起组织光复会。1906年出狱,担任同盟会机关报《民报》 主编,兼为《汉帜》、《复报》、《国粹学报》等革命报刊撰稿,成为著名的“以文章排满的骁将”。武昌起义后,创办上海《大共和日报》,作为他任会长的中华民国联合会的喉舌。鼓吹“革命军起,革命党消”。“五四”运动后,退居为恬静学者,创办《华国》月刊、《国学商兑》、《制言》等学术杂志,宣扬“国故”。1936年病逝于苏州。

☚ 蔡元培   刘少少 ☛

章炳麟

179 章炳麟1868—1936

近代思想家、学者、诗人。一名绛,字枚叔,号太炎。其文崇尚魏晋,矜炼典雅,长于议论述学。20世纪初年与保皇派论战时,慷慨沉痛,文名大噪。但一味求“雅”,期作“传世之文”,文辞古奥,令人难解。其诗数量不多,主要为五言之作,风格苍劲浑厚,工力颇深,但也常常流入涩僻。著有《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编》。今人有《章太炎诗文选注》、《章太炎政论集》等。《章太炎全集》正在进行中。

☚ 吴沃尧   曾朴 ☛
章炳麟

章炳麟1869—1936Zhangbinglin

中国近代哲学家。字枚叔,号太炎。早年积极参加改良主义活动。戊戌变法失败,接受孙中山的革命主张,转向革命,辛亥革命后趋于保守,转向消极。其早期思想主要反映在《訄书》中,他的著作由他人编纂的有《章氏丛书》和《章氏丛书续编》。
章炳麟的哲学思想大致可以1906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思想是运用近代自然科学和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哲学、社会学等新知识、新思想批判旧的传统思想,具有唯物主义倾向。在1903—1906被监禁的三年中,他精心研读佛经及因明论典,引起世界观的大转变。他抛弃了原有的唯物主义思想,把佛教唯实宗哲学思想,中国古代和西方近代的一些唯心主义学说杂糅在一起,逐渐形成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在自然观上,章炳麟的前期思想认为“精气为物”,“其智虑非气”(《愿教下》),各原质成于以太、万物成于各原质,人的精神依赖由各种化学物质组成的人体。这些思想比较正确地表达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具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性质。后来,章炳麟抛弃了这些思想,把佛教中的“阿赖耶识”(唯识宗的第八识)作为基本范畴和世界的本原,从而否认了世界的客观性。

☚ 谭嗣同   孙中山 ☛

章炳麟

章炳麟186—1936Zhang Binglin

近代思想家、散文家。字枚叔,改名绛,别号太炎。浙江余杭人。自幼受封建正统教育,早年从著名经学家俞樾学习经史,又受时代影响,阅读了大量新书,学问广博。曾参加维新变法活动,后反对康梁,参加民族民主革命运动。1903年被清政府逮捕,狱中加入光复会。1906年在日本主编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与改良派展开论战。辛亥革命后,在孙中山政府任职。1924年脱离国民党,迁居苏州,创办章氏国学讲习所,以讲学为业。文学上以散文创作为主要成就,政论文多充实、锐利,具有广博的学问和革命的思想,以《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革命军〉序》为有名。作诗不多,主要为五言诗。为文取法魏晋文,为诗取法汉魏乐府,其诗文都有古奥难读的特点。创作之外,有文学专论《国故论衡》,阐述其文学见解。著述刊入《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编》、《章氏丛书三编》。今人编有《章太炎全集》。

☚ 梁启超   邹容 ☛
章炳麟

章炳麟1869—1936Zhangbinglin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家、学者。字枚叔,一作梅叔。后因仰慕顾炎武、黄宗羲,改名绛。别号太炎。浙江余杭人。生于1869年1月12日(同治八年十一月三十日)。1890年从著名学者俞樾学习经史。先后七年,在学术上奠定了深厚的基础。甲午战争起,他关心时局,投身变法图强的热潮,参加强学会,担任《时务报》撰述。变法失败,逃亡日本,结识孙中山。1900年在上海参加唐才常发起的“张园国会”,反对“一面排满,一面勤王”,当即剪辫,示与清廷决裂。1902年逃往日本,与孙中山讨论中国的土地、赋税及革命胜利后的政制和建都等问题。1903年春归国,在爱国学社任教。结识邹容,拜为至交。并在《苏报》上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痛斥改良派,直斥光绪帝为“载湉小丑,未辨菽麦”,被捕入狱。1904年在狱中参予筹建光复会。1906年6月29日出狱。即东渡日本,任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主编,与改良派《新民丛报》论战。撰文《讨满洲檄》、《中华民国解》,以鲜明的革命立场,给改良主义思潮以有力抨击。1908年《民报》为日本政府封闭后,专事讲学著书。1910年与陶成章等设光复会总部于东京,自任会长,脱离同盟会。1911年武昌起义后回国,主编《大共和日报》,并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曾受张謇拉拢,参加统一党,散布“革命军兴,革命党消”的言论。政治上一度拥袁,任袁总统府高等顾问和东三省筹边使。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参加讨袁,被袁世凯软禁,袁死后获释。1917年参加护法军政府,任秘书长。“五四运动”中,鼓吹尊孔读经,反对新文化运动。攻击俄国十月革命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1924年领衔反对国共合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主张坚决抵抗日本侵略,从上海北上策动华北各将领备边守险,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1934年迁居苏州。次年创办“章氏国学讲习所”,出版半月刊《制言》。1936年6月14日病逝于苏州。他在文学、历史学、语言学等方面都有贡献。所著《新方言》、《文始》、《小学问答》,上探语源,下述流变,很多创见。著作收入《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篇》、《章氏丛书三编》。

☚ 蔡元培   清德宗载湉 ☛

章炳麟

章炳麟1869—1936Zhangbinglin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学者、散文家。初名学乘,字枚叔,因仰慕顾炎武,后改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1890年进诂经精舍,从俞樾受业七年。1897年任《时务报》撰述。因参加维新运动被通缉,流亡日本。1903年因替邹容革命军作序及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而入狱。1904年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光复会,1906年参加同盟会,并主编《民报》。1911年主编《大共和日报》,并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1917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护法军政府,任秘书长。1924年反对国共合作,脱离孙中山改组的国民党。1935年在苏州设章氏国学讲习会,以讲学为业。章炳麟一生著述颇多,在哲学、文学、史学、语言学等方面均有创见。著述多编入《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编外》、《章氏丛书三编》等。

☚ 邹容   陈天华 ☛

章炳麟1869—1936

著名学者,资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早年加入强学会,参加编辑《时务报》。戊戌政变后因遭通辑逃到台湾,后至日本结识孙中山,并编成《訄书》。1900年断发明志革命排满反清。1902年在日本参与发起“支那亡国242年纪念会”。次年因在《苏报》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等革命文章并为邹容《革命军》一书作序,酿成苏报案被捕下狱。1904年在狱中参与策划组织光复会。1906年出狱至日本加入同盟会,任《民报》主编,为革命派同改良派论战的主要成员。后因该报经费等事与孙中山龃龉,1910年任东京重建的光复会会长,与同盟会公开离异。武昌起义后返国,任南京临时政府总统府枢密顾问。但附和张謇等,参加中华民国联合会(后改名统一党),提出“革命军起、革命党消”主张。南北议和时,反对建都南京及临时约法。后被袁世凯委任为东三省筹边使。1913年“刺宋案”后因反袁被软禁北京。1917年任护法军政府秘书长。五四运动时转而反对新文化运动及国共合作,主张尊孔读经。晚年在苏州主持“章氏国学讲习会”。“九一八”事变后谴责国民党,主张抗日救国,1936年病逝。其早期哲学思想具有唯物主义倾向,在文史方面颇多建树,著作有《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编》、《章氏丛书三编》等。参见“哲学”、“文学”、“伦理”、“语言文字”中的“章炳麟”。


章炳麟

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家。伦理思想上主张善恶并进说,“以道德言,则善亦进化,恶亦进化”,而且“生物之程度愈进,而为善为恶之力亦因以愈进”。(《俱分进化论》)认为“今之道德、大率从于职业而变”,“下等社会”的人有道德,而“上等社会”的人由于“知识愈进,权位愈申,则离于道德也愈远”。(《革命之道德》)强调道德的社会作用,“道德衰亡,诚亡国灭种之根极也”。(《同上》)参见“历史”中的“章炳麟”。


章炳麟

近代革命民主主义者、思想家。早期哲学上以“以太”为万物的基本物质,强调精神依赖于人体,“精离则死,死则无知”,否定鬼神之说。强调人要通过感官来认识世界,认为正是人心之智慧生成,才有竞争发生。但又认为原子等均有精神作用。以生存竞争解释历史,认为进化即是历史的渐变。后期哲学杂糅佛老,兼及英国休谟、德国康德之学,以阿赖耶识为事物之源泉,并认为通过人之意识可以改造世界。又以主体的心智为事物现象的原因。提出人类历史是善与恶、苦与乐的“双方并进”。参见“历史”中的“章炳麟”。


章炳麟

近代民主革命活动家、文学理论家。初名学乘,后改名绛,字枚叔,号太炎。其鼓吹革命的诗文,传诵一时。尤以政论文为出色,内容淹博,说理透辟,笔锋犀利。论文强调革命文学必须“动之以雷霆”,“以跳踉搏跃言之”。惟诗文有文字古奥难读之弊。有《章氏丛书》及其续编、三编。参见“历史”中的“章炳麟”。


章炳麟1869—1936

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近代民主革命家,著名学者。治学广泛,著述甚多。于中国近代哲学、文学、历史学和语言学都有所贡献。语言学著作主要有《文始》、《小学答问》、《新方言》、《国故论衡》等,上探语源,下明流变,分古韵为23部,作《成均图》,阐明古音通转学说,于古声母研究也有创获。参见“历史”中的“章太炎”。

章炳麟

章炳麟1869—1936

近代思想家,学者,散文家。字枚叔,别号太炎。浙江余杭人。从小接受传统的封建教育,较早孕育了民族主义思想。1895年马关条约后,在民族危机深刻地刺激下,章炳麟走出书斋,参加强学会,编辑《时务报》,赞助维新变法。变法失败后,东渡日本,虽仍同情康、梁,但与孙中山接触后,甚为相投,积极跟随孙中山。辛亥革命后,反对袁世凯称帝。后又赞成军阀割据反对国共合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章炳麟主张抗战。

☚ 梁启超   邹容 ☛
章炳麟

章炳麟1869—1936

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近代思想家,散文家。著有《章氏丛书》等。他积极提倡革命文学,主张文学应该为资产阶级革命作好舆论准备。在《革命军序》中,他要求文学要起到开启民智,鼓舞民心,反对封建王朝的作用。他对从汉代就已产生的“讽一而劝百”的文学逆流深恶痛绝,他批评“务为蕴藉”的文墨议论不能“辞多姿肆,无所回避。”因此,他主张革命文学应该反对“空言”,要“叫咷恣言”,“以跳踉搏跃言之”,为革命大喊大叫,奔走呼号。这样才能成为“义师先声”。在中国散文史上,这样热切地召唤“雷霆之声”显然还是第一次。在《文学总略》中,他提出了“义界论”,认为“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也就是说,他把一切用文字写成的东西都叫做“文”,而研究讨论“文”的规律和法则的学问叫做“文学”。可以看出,他给文学下的定义,其外延最为宽泛。在这样的理解下,他把“文”分为“有句读文”与“无句读文”,又分为“有韵文”和“无韵文”。他提出“义界论”的目的是为了批判阮元的“文笔论”,这有其正确的一面,但他把一切文辞都当作文学看待,所以批判不能切中要害。其实,文字和文学,本来是有区别的,他这种以古文字来确定“文学”的标准未免过于保守。他还否定了西欧文论所谓“学说以启人思,文辞以增人感”的观点,反对以感人与否作为文学义界的标准。他认为,论说文也有“感人顾深挚”的,而“文辞”也有“咏之不为奋”的。这个看法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他还提出了“修辞立诚”的标准,认为议论文章要以学问为基础,不能空泛无据。叙述文章要“确尽事状,比类知原”,不能以猜测为实事。在写历史公牍及杂文一类文章时,他主张用平实的叙事说理的方法,反对有意模糊不清和强行润饰的“诡雅异俗”。他还主张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应该统一,要“文质彬彬”,“文质相称”,“文质相扶”。这些看法都是正确的。章炳麟是辛亥革命时期“文学复古”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他不满汉文和唐宋文,而以魏晋古文相号召,但他的“复古”只是要求魏晋古文的简单重现,后来又发展到反对文体改革,这就不符合新文学的要求了。

☚ 康有为   梁启超 ☛
章炳麟

章炳麟1869—1936

近代民主革命家,著名学者。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自幼熟读经史,曾师事俞樾。感民族危机严重,参加强学会,任《时务报》编辑,后被清政府通缉,流亡日本。1900年,反对唐才常“排满” 而又“勤王” 的政治主张,剪发辫立志革命。1902年在日本同孙中山讨论中国土地、赋税等问题,与秦力山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周年纪念会”,公开反清。1903年在上海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为邹容《革命军》作序,触怒清政府,被捕入狱。1904年在狱中参与筹划成立光复会。1906年出狱后至日本参加同盟会,任《民报》主编。1907年秋,与陶成章等攻击孙中山,要求罢免孙的总理职务。1910年,在东京重组光复会,任会长。武昌起义后,倡言“革命军起,革命党消”,要求解散同盟会,另组中华民国联合会(后改统一党),支持袁世凯,被任命为东三省筹边使。1913年宋教仁被刺死后,参加讨袁被软禁于北京,袁死后获释。1917年任护法军政府秘书长,支持孙中山护法。1924年脱离中国国民党,在苏州设国学讲习会。晚年愤日本侵略中国,曾赞助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病逝于苏州。遗著编为《章氏丛书》、《章太炎政论选集》等。

☚ 宋教仁   秋瑾 ☛

章炳麟

章炳麟1869—1936

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原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1897年任《时务报》撰述,宣传维新变法。1899年被迫流亡日本。1900年剪辫发立志革命。1903年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倡言: “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 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又为邹容序《革命军》,触怒清廷,被捕入狱。次年在狱中与蔡元培发起成立光复会。1906年出狱后,再次东渡日本,参加同盟会,主编《民报》,与改良派论战。辛亥革命后回国,任南京临时政府总统枢密顾问。五四运动后渐入颓唐,反对新文化运动,宣传“尊孔读经”。其学博杂多变,由早年所学古文经学而西方哲学而佛学而老庄而儒学。早期哲学具有机械唯物主义倾向,提出“阿屯(即原子) 以太”范畴,代替“元气”,纠正谭嗣同的“以太一心力”说的混乱。认为“各原质之成于以太,万物之成于各原质”(《菌说》)。把物质世界归结为“动则速”“力则厚”的机械运动。后期哲学杂棵佛老及康德、休谟,形成唯心主义体系。认为阿赖耶识“含藏万有,一切见相皆属此识枝条”(《人无我论》)。把主体意识作为宇宙本体,主张“一切唯心”、“一切唯识”、“自贵其心”、“依自不依他”。又作《齐物论释》,主张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认识论。提出 “俱分进化论”,认为社会的善和恶、苦和乐同时并进。看到资本主义社会弊病,但错误地把道德沦丧归咎于物质文明。学问广博,在语育文字、经史文学各方面都有贡献,著作现新编为《章太炎全集》。

☚ 蔡元培   陈独秀 ☛

章炳麟

章炳麟1869~1936

近代革命家、学者、文学家。初名学乘,后改名绛,宇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少从俞樾受学。中日甲午战争后,曾参加康有为发起的“强学会”,并在上海担任《时务报》编辑,参与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梁决裂,趋向革命,并同蔡元培等组织“光复会”,继而参加中国同盟会,主编该会机关报《民报》。民国成立,曾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并主编《大共和日报》。晚年退居书斋,致力于讲学及著述,卒于苏州。有《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编》等。文学上提倡复古,推尊魏晋,为辛亥革命时期“文学复古”运动主要倡导者。其创作以政论文最为突出,内容充实,说理透辟,笔锋犀利,《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革命军序》、《讨满洲檄》等皆为传诵一时鼓吹革命的名作,惜文字过于古奥艰深。其诗不多,但平易可读,豪气逼人,如《狱中赠邹容》等。

☚ 李宝嘉   曾朴 ☛

章炳麟1869~1936Zhang Binglin

modern ideologist,scholar and litterateur,also called Taiyan.Works: Complete Collection of Zhang Taiyan,etc.

章炳麟1869—1936

近代民主革命家、学者。字枚叔,一作梅叔。后改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出身于书香门第。九岁随外祖父朱有虔习诵儒家经典。十三岁从父章濬学习。二十二岁时父殁,到西湖的“诂经精舍”从俞樾受业。中日甲午战争后,加入强学会。光绪十三年(公元1897年)任《时务报》撰述。戊戌政变后被通缉,逃到台湾,任《台北日报》记者。1899年东渡日本,寄寓梁启超在横滨所设的《清议报》馆,结识孙中山。同年九月返上海,任《东亚日报》编辑 ,并编成《訄书》。后脱离自立会。1901年发表《正仇满论》 、《谢本师》。次年复去日本,与孙中山讨论中国土地制度的改革 。1903年在蔡元培创办的爱国学校任教,在《苏报》上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驳斥保皇派的改良主义理论。后因《苏报》案在上海被捕入狱。1904年冬,在狱中参与策划组织光复会。1906年6月出狱,由同盟会派人接到日本东京,主编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与改良派展开论战。1908年《民报》被日本政府取缔,他在东京讲学和著述。1910年因与孙中山发生矛盾,和陶成章在东京成立光复会总部,任会长,与同盟会公开分裂。1911年武昌起义后回国。次年与立宪派在上海成立中华民国联合会(后改名统一党),任会长,兼《大共和日报》社长。南京政府成立后,被聘为主办该会机关报《大共和日报》总统府枢密顾问。后拥护袁世凯。袁窃国后,任他为总统府高级顾问,不久又任为东三省筹边使。1913年被袁世凯软禁,直到1916年袁死后才获自由。1917年参加护法军政府,任秘书长。五四运动后,在苏州主持章氏国学讲习所。九一八事变后,拥护抗战,反对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晚年卜居上海,与陈衍发行《国学商兑》学刊。后迁居苏州,设立国学讲习会,出版《制言》杂志。193 6年6月14日在苏州病逝。有《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编》及《章氏丛书三编》。

章炳麟1869—1936

近代思想家、学者。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少从俞樾学经史。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任《时务报》撰述,因参加戊戌维新运动遭通辑,流亡日本。二十六年剪去发辫,立志革命。二十九年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于《苏报》,批驳了保皇派的改良主义谬论,直斥光绪帝为“载湉小丑,未辨菽麦”。旋又为邹容《革命军》作序。不久, “苏报案”发,被捕入狱。次年与蔡元培等取得联系,发起成立光复会。三十二年出狱,孙中山派人将他迎至日本,遂参加同盟会。曾主编《民报》,与改良派展开论战。宣统二年(1910)重建光复会总部,任会长。次年秋(10月)上海光复后回国,散布“革命军兴,革命党消”等言论,反对同盟会。1912年初,成立中华民国联合会,任会长,兼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并主编《大共和日报》。5月与张謇等组织统一党,拥护袁世凯。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参加讨袁,为袁所软禁,袁死后方获自由。1917年参加护法军政府,任秘书长,曾赴西南诸省联络北伐军。“五四运动”后渐入颓唐。1924年脱离孙中山改组的国民党, 以讲学为业。“九一八”事变后,因愤日本侵略中国,赞助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在苏州病逝。是近代著名学者,对中国近代哲学、文学、史学、语言学均有所贡献。著述极丰,多刊入《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编》和《章氏丛书三编》。(参考图640)

章炳麟

章炳麟

字枚督,名炳麟,号太炎,浙江余杭人,1869年生。少从俞樾学经史。1897年任《时务报》撰述和《经世报》编辑。因参加维新运动被通缉。1898年任台湾 《台北日报》记者。1899年9月任上海 《东亚日报》编辑。1900年参加自立会。1902年与蔡元培在日本组织中国教育会,设立爱国学社。1903年在《苏报》上发表革命排满言论,被捕入狱。1906年7月在日本参加中国同盟会,主编《民报》。1909年与陶成章等重组光复会,任会长。1911年12月1日任南京临时大总统府枢密顾问,同时在上海成立中华民国联合会,被推为会长,另任《大共和日报》社长; 3月改中华民国联合会为统一党,当选为理事。后任北京政府东三省筹边使。宋教仁被刺后参与反袁斗争,曾遭软禁,直至袁世凯死后才获释。1917年7月任广州大元帅府秘书长。1922年在上海组织联省自治促进会。1924年脱离孙中山改组之国民党,在苏州设章氏国学讲习会,以讲学为业,长期从事学术著述和教育工作,先后主编《华国》月刊和《制言》半月刊。1936年6月14日在苏州病逝。著述收入《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编》和《章氏丛书三编》。

☚ 章承祖   章益 ☛

章炳麟

(清·同治七年——民國二十五年 1868~1936) 浙江余杭人。原名學乘,後改炳麟,慕顧炎武而更名絳,字枚叔,號太炎,又署末公、菿漢。初從俞曲園修經學,旁通子史及小學。中歲研佛典,解老莊,通歐學,學識賅博。持論基於民族主義,鼓吹種族自主,逆當局之意而屢入獄。建組政治結社,發刊雜志,力主維新革命,堅貞不移。嘗東渡日本,入孫中山“同盟會”。後以講學為業,是中國近代國學大師。工篆、籀,行、草富有金石氣。著述甚富,有《文始》、《國故論衡》、《新方言》、《齊物論釋》、《小學問答》、《國學概論》、《太炎先生最近文録》等。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8:4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