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章太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章太炎1869—1936浙江余杭人 章太炎(1869—1936)晚清民国余杭(今浙江杭州)人。初名学乘,易名炳麟,又改名绛,字枚叔,以号行,别署前汉、维叔、陆沉居士等。汤国梨夫,俞樾弟子。清诸生。光绪二十一年(1895 年)辨志精舍、求志书院课案,经学、史学、舆地超等。次年获格致书院一等奖,小学及古文词尤可取,古文最古雅。甲午战争后投身维新变法,参加强学会,任《时务报》撰述。曾入湖广总督张之洞幕,后任《昌言报》主笔、《台北日报》记者。二十五年赴日本,次年在上海参加张园国会,剪辫立志革命。出任《亚东时报》主笔及苏州诚正学堂、东吴大学堂教习。二十七年再赴日本,次年与秦力山等在东京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与孙中山订交。二十九年任上海《国粹学报》撰述、爱国学社教员,为《苏报》主笔,因替邹容《革命军》作序在公共租界被捕入狱,与狱外蔡元培等联络发起光复会。三十二年出狱后到日本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任机关报《民报》主编兼发行人。宣统二年(1910 年)与陶成章在东京重组光复会,并任会长。次年武昌起义后归国,主编《大共和日报》,与程德全等发起创建中华民国联合会并任会长。1912 年初为统一党理事、总统府高等顾问、共和党理事,并出任东三省筹边使。次年辞职为袁世凯禁锢,袁世凯卒后获释,列名于元老院。1917 年初被推为浙江公民会会长,后随孙中山南下广州,任护法军政府秘书长。次年隐居上海,组织护法后援会,主张联省自治。1921 年当选宋社董事。1923 年主编《华国月刊》,兼任上海群治大学校董。次年领衔发起成立国民大学,并被吴佩孚聘为讨贼联军总司令部总参议。1925 年领衔发起成立上海法科大学并任校长。1927 年北伐后,杭州家产曾被抄并被通缉。次年被故宫委员会聘为清史审查会主任。后加入中华民国国难救济会,九一八事变后通电要求保土抗战,动员国民援救马占山。后迁居苏州锦帆路,1935 年设章氏国学讲习会,主编《制言》半月刊,宣传读书救国。卒于苏州。工书法。诗尊汉魏,反对佞宋。博学多才,被尊为国学大师。辑有《訄书》。著有《学林雅言》《章太炎全集》等。 章太炎 即“章炳麟”。 章太炎思想家、学者。字枚叔,后易名为炳麟,号太炎。浙江余杭(今属杭州)人。1897年任《时务报》主笔,因参加维新运动被通缉,流亡日本。1900年剪辫发立志革命排满。1903年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提出“革命为补泻兼备之良药”。又为邹容《革命军》作序,被当局判刑入狱。1906年出狱后被孙中山迎至日本,参加同盟会,继任《民报》主笔,与改良派论战。此期间,主张“以国粹激励种性”,“以宗教发起热情”。1909年与陶成章等改用光复会名义活动。次年设总部于东京,被推为会长。1911年上海光复后,主编《大共和日报》,并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参加讨袁,为袁世凯禁锢,袁死后获释。1917年参加护法军政府,任秘书长。1924年脱离孙中山改组的国民党。1935年在苏州设章氏国学讲习会,收徒授业。出版《制言》杂志。晚年赞助抗日救亡运动。在文学、历史学、语言学、哲学、政治学、佛学、医学等方面,著述甚丰。今人编有《章太炎全集》。 章太炎见 “章炳麟”。 章太炎1869—1936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家。原名炳麟,字枚叔。浙江余姚人。自幼学习经学,在音韵、训诂、典章制度方面颇有造诣。中日甲午战争后热心于西学。1897年赴上海,任《时务报》撰述,宣传维新变法。戊戌变法运动失败后,为躲避清政府的追捕,流亡日本,结识了孙中山,逐渐转向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立场。1903年在上海因替邹容的《革命军》作序和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一文而遭清政府逮捕,监禁三年。1906年出狱后即赴日本,参加了同盟会,并担任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主编,积极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改良派展开论战。1911年辛亥革命后,逐渐脱离革命转为消极保守。晚年在苏州设章氏国学讲习会,以讲学为生。主要著作《訄书》,《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编》等,1982年上海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了《章太炎全集》。他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的法律思想,又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法律学说。认为:法律起源于暴力,其基本职能是维护强者的利益,“今者法令滋章,其所庇仍在强者”。坚持“一断于法”的原则,强调法律既立,对任何人都应一视同仁。反对非法重刑,主张罪刑相称。赞成西方三权分立制度,提倡司法独立。 章太炎1869—1936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著名思想家。名炳麟,一名绛,字板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曾与蔡元培等人发起成立光复会。后至日本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并任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主编。晚年消极,主张复古。他反对专制,主张共和,认为共和政体是所有的政体中祸害最轻的政体。但又反对在中国实行代议制。他认为代议制与中国的民族、民权、民生相抵牾,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相统一的国家,不能象美国那样,“众建联州,各为宪法”,自选议员,人为制造民族分裂。认为实行代议制,议院横于政府和齐民之间,使政府多了一个“牵制者”,齐民多了一个“压制者”,不利于“伸民权”。又认为“凡法自上定者,偏于拥护政府,凡法自下定者,偏于拥护富民”,议院袭断法律,不会计及平民利益,不利于民生。他还认为议制不合中国国情。他在法律与道德,法律与历史风俗等问题上,也提出了许多见解。有《章氏丛书》等著作传世。 章太炎1869—1936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名炳麟,字枚叔,曾名绛,别号太炎,以别号著称于世。浙江余姚人。出身书香世家。早年曾从“国学大师”俞樾学习,经学、史学、文学造诣很深。甲午战争后开始参与政治活动,积极参加康梁的强学会,并为《时务报》撰文,笃信改良主义救国。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遭通缉,出逃台湾,亡命日本,结识孙中山。此后他剪发辫,“谢本师”,修改《訄书》,认识到改良主义“违于形势”,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1903年同蔡元培一起组织爱国学社,在《苏报》上发表文章,宣传革命。曾为邹容的《革命军》作序,著《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一文,批驳康有为鼓吹保皇、反对革命的论调,斥“载湉(光绪皇帝)小丑,未辨麦菽”。因此触怒清廷,被捕入狱三年。在狱中仍矢志不渝;策组光复会,潜心钻研佛理。1906年出狱后,再度赴日本,参加同盟会,并担任《民报》主编,撰写不少批驳改良、宣传革命的文章。帮助人们划清革命派和保皇派界限,影响广泛而深刻,为从思想上准备辛亥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1909年脱离同盟会,重组光复会。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国,曾任南京临时总统府枢密顾问。1913年又因反袁被软禁北京,袁死后才获释。1917年参加护法运动,任护法军政府秘书长,失败后曾发动联省自治,反对北洋军阀。五四运动后思想日渐消沉倒退,埋头于学术,做所谓“保存国粹”工作,参与军阀孙传芳恢复孔教的“投壶礼”活动,倡言“尊孔读经”,反对新文化运动。他“用自己的手造的和帮造的墙,和时代隔绝了”,由“趋时”的革命派知名人士,变成“复古”的名流(鲁迅:《章太炎先生二三事》)。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通电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谴责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拥护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主张。其哲学思想早期有近代唯物主义倾向,成熟时期形成的却是以佛学唯识论为基础的主观唯心主义体系。章太炎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中注重研究道德问题的突出代表,其伦理思想丰富而复杂。不仅专门写过《革命之道德》等文,而且其伦理思想又是理解其整个思想体系的重要环节。他提出道德起源于人的官骸、感官、嗜欲的观点,认为“兼爱既济之道,即由官骸而生”,“而仁义即由嗜欲而起”,故“一切道德,皆始自利”(《章太炎选集》,86页)。指出在人们社会交往中生善恶,认为“夫善恶生于自利,而自利非善恶”,个体自利行为本不具有道德属性,只是在同他人发生关系时,“自社会言之,则有善恶”,“独夫为我,即曰‘贪贼’;能近取譬,即曰‘仁义’”,反对儒家人性先天或善或恶论。又进一步论证了道德不能离开物质基础,“孔不能舍刍豢”,“释迦亦不能废菜果”,“故内圣外王,无不托始于六根三欲,制为礼义,所以养欲给求,而分之度量分界”。强调道德的社会作用,提出了“无道德者不能革命”的命题。认为“夫人不与社会相扶助者,是势所不能也”,人离开社会不能“独活”,自利与利社会的统一才是善,故离开道德,社会也就不能生存。进一步指出“今之革命,非为一己而为中国。中国为人人所共有,则战死亦为人人所当有”;没有自我牺牲精神,不讲道德,革命不能胜利,“道德堕废者,革命不成之原”,“吾于是知道德衰亡,诚亡国灭种之根极也”(《革命之道德》)。据此批判了“湛心荣利”的儒家道德和专营自利的资产阶级道德。还提出革命者应当遵循的“知耻”(明辨善恶)、“重厚”(注重实行)、“耿介”(正直廉洁)和“必信”(信仰坚定)四个道德规范。提出善恶“俱分进化论”为道德发展规律。认为在道德发展中“善亦进化,恶亦进化”,“乐亦进化,苦亦进化”(《民报》第7号)。提出“今之道德,大率从于职业而变”;他按职业把社会中人划分为十六种,认为由于职业不同,决定其道德水平的高下,其中“农人于道德最高”,官吏等人“多不道德者”,其“知识愈进,权位愈申,则离道德也愈远”。认为道德靠自身发展,永远达不到尽善无恶境地。章太炎的伦理思想中也包含着一些消极的方面。如认为“个体为真,团体为幻”,“国家既非自性实有物,则凡言爱国者悉是虚妄”(《民报》第17号);想靠佛理振兴道德,“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章太炎政论选集》),甚至认为“世间道德,率自宗教引生”(《民报》九号);看到“始创自由平等于己国之人,即实施最不自由平等于他国之人”的冷酷现实,就走向了“无政府、无聚落、无人类、无众生、无世界”“五无论”的道德悲观主义等。一生著述甚多,但文字古奥难懂。主要有《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编》、《章氏丛书三编》等。解放后编辑出版的有《章太炎选集》、《章太炎政论选集》,1982年起上海人民出版社陆续分册出版《章太炎全集》。 章太炎 135 章太炎受西方进化论思想的影响,主张资产阶级道德观点,与其革命思想和实践相适应,首先提出救亡图存的“革命道德”论,“无道德不能革命”,要革命,“则唯有道德者可以获胜”,充分肯定道德对革命的促进作用,甚至把道德夸大到关乎“亡国灭种之根极”的地步,提出“知耻”(明辨善恶)、“重厚”(注重实行)、“耿介”(正直廉洁)、“必信”(信仰坚定)四条道德规范,以此要求革命者献身事业。其次,在善恶问题上,主张善恶并进的 “俱分进化”论,认为“善亦进化,恶亦进化”,并据此把人按职业分为十六等,认为人的道德与职业密切相联,农人于道德最高,官吏于道德最低,人因其职业的不同而呈现出道德的进化与退化。虽然讲“善恶并进”,但强调的却是“恶”的方面,从“人性本恶”出发,断定愈文明、愈进化,道德愈堕落,导致“进化绝望论”。再次,在道德与宗教的关系上,认为道德起源于宗教,宗教可以起到净化道德的作用,企图借助宗教来推行新道德,主张“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狂热地鼓吹宗教伦理,这些思想,从根本上说,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农民小生产者的落后意识。 ☚ 蔡元培 梁启超 ☛ 章太炎 章太炎1869-1936Zhang Taiyan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家、政治家、学者。初名乘, 后名炳麟, 字枚叔, 因仰慕顾炎武 (本名绛) 和黄宗羲(字太冲) 的为人, 更名绛, 号太炎, 后以号行于世。浙江余杭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少年时代从外祖父和父亲习诵儒家经典。1890年 (光绪十六年)入杭州诂经精舍, 从朴学大师俞樾学习经史。1895年受甲午战败的刺激, 为挽救民族危机, 投身于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中,寄费报名加入康有为创立的强学会。1897年赴上海, 任 《时务报》撰述, 宣传改良思想。但他尊信古文经学, 不赞成康有为、梁启超等提倡的今文经学和孔教, 常与梁启超、麦孟华等发生争执。后愤而离开 《时务报》 馆, 往返于沪杭间, 参与 《经世报》、《实学报》、《译书公会报》笔政。次年春到武昌,入湖广总督张之洞幕, 筹办 《正学报》, 因政见不合被逐。遂赴上海, 主持《昌言报》。9月戊戌政变发生,遭到通缉, 被迫避地台湾, 任 《台湾日日新报》记者, 发表诗文多篇, 抨击慈禧太后等封建顽固派。次年, 编订论文集《訄书》。夏, 赴日本, 结识孙中山。秋,返回上海,编《东亚时报》。1900年7月参加唐才常发起的中国国会, 因反对其既 “排满” 又 “勤王” 的矛盾主张, 当场剪辫示绝。此后大倡排满革命。1902年春再度逃亡日本, 与孙中山订交。又与秦力山等在东京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手撰大会宣言,号召推翻清朝。1903年春应蔡元培邀请赴上海,担任“爱国学社”教员。6月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批驳康有为的 “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 的改良主义观点, 直斥光绪皇帝为“载湉小丑,未辨菽麦”,传诵一时。又为邹容 《革命军》作序, 誉之为 “义师先声”。《序 〈革命军〉》、《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摘录先后在上海 《苏报》发表, 引发 “ 《苏报》 案”, 遂被捕入狱。1904年蔡元培利用探监机会与之商定成立光复会。1906年6月刑满出狱, 赴日本参加同盟会, 任 《民报》主编,与改良派论战,使革命思想广泛传播。1908年10月 《民报》被日本政府查禁后,居东京讲学和著述, 撰有 《文始》、《小学答问》、《方言》、《国故论衡》等。其时, 因与孙中山在武装起义地点的选择、《民报》经费和 《民报》续办等问题上有分歧,于1909年 (宣统元年) 和陶成章重组光复会, 与同盟会分道扬镳。1911年辛亥革命后回到上海,鼓吹“革命军起,革命党消”,要求解散同盟会。次年1月组织中华民国联合会,后改名统一党,5月与民社等合并为共和党,任副理事长。拥护袁世凯当总统, 并受聘为总统府高等顾问。1912年冬任东三省筹边使。次年4月宋教仁被刺案发生后,毅然投入反袁行列,遭到袁世凯软禁。在3年软禁期间,严拒袁世凯的拉拢收买,两次出逃,两番绝食, 并曾以袁世凯亲授的大勋章作扇坠, 诣总统府之门,大骂袁包藏祸心。袁死后获释。1917年参加护法军政府, 任秘书长。五四运动后渐入颓唐, 反对新文化运动, 反对孙中山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 主张抗日救国。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致电支持学生的爱国运动。同年在苏州设立国学讲习会, 出版《制言》杂志。1936年6月14日因气喘病逝。著作结集有 《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编》、《章氏丛书三编》等。近年出版有《章太炎全集》。 ☚ 兴中会 邹容 ☛ 章太炎 章太炎1869—1936Zhangtaiyan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浙江余杭人。名炳麟,初名学乘,曾改名绛,字枚叔,别号太炎,以别号著称于世。他出身于书香世家,早年曾肄业于杭州诂经精舍。甲午战争后参加强学会, 为 《时务报》编撰, 1906年参加同盟会, 任 《民报》主编。“五四”运动时反对新文化运动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提倡尊孔读经,政治上“渐入颓唐”。反对袁世凯称帝,晚年呼吁抗日。1936年6月14日在苏州病逝。著述极多,结集为《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编》、《章氏丛书三编》等,上海人民出版社,从1982年开始,陆续分册出版《章太炎全集》 ☚ 蔡元培 杨昌济 ☛ 章太炎即“章炳麟”。 章太炎即章炳麟。 章太炎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又名绛,字枚叔。浙江余抗人。早年受康有为、梁启超影响,赞助改良主义,1897年任上海《时务报》编辑,戊戍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1902年与蔡元培等组织革命团体“爱国学社”,创办《苏报》,因为在《苏报》上发表革命言论而入狱,出狱后再度流亡日本,参加同盟会,担任《民报》主编,力主革命,同康、梁等改良派论战。辛亥革命后曾参加“护法”运动,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以后著书讲学,遂脱离现实,宣扬尊孔读经,反对新文化运动。“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救国,反对“攘外必先安内”。他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清代传统的经学和考据学,属于文经派,又敏锐地接受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早期哲学思想具有唯物论倾向,认为“以太”是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强调人的精神依赖于人体,否定灵魂不灭说和鬼神论,强调人们必须通过感官来认识世界。宣传进化论,认为“人之始皆一尺之麟也”,并强调“人心之智慧,自竞争而后发生”,又认为进化是事物的“渐思渐变”,“以思自造”的过程,甚至认为原子、空气、金属等都具有精神意识,并用生物竞争的规律解释历史。后期杂揉佛教、老庄、康德、休漠等人的学说,形成唯心的思想体系,认为阿赖耶识高于一切,永恒不变,“此识含藏万有,一切见相皆属此识枝条”。又把认识主体作为现象的原因,主张外在事物服从自己的内心。另外,还提出“俱分进化论”,认为人类历史善和恶、苦和乐双方并进. 章太炎学问广博,一生著述极多,在史学、语言学、文学、逻辑学诸方面都有贡献,宣传革命的诗文,影响也很大。但文字古奥难懂。著作有《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编》、《章氏丛书三编》等,1982年起上海人民出版社已陆续分册出版《章太炎全集》。 ☚ 涵化 康有为 ☛ 章太炎 章太炎1869—1936反清革命家、政论家,近代著名学者、思想家。字枚叔、炳麟,初名学乘,后改名绛,号太炎,笔名章麟、章缁、绛叔、西狩等,浙江余杭人。幼读经史,根底深厚。1897年报名参加上海强学会,参加《时务报》编撰工作,以学派不同,与梁启超等不和,遂辞去,往返沪杭间,任《经世报》《实学报》《译书公会报》《昌言报》等报撰述、主笔。戊戌政变后逃往台湾,任《台北日报》记者。曾赴日,见过孙中山。1899年9月,返上海,参加《亚东时报》编务,出版学术性专著《讯书》。义和团运动爆发后,剪辫换服,矢志反清,在《中国日报》上发表《解辫发》《拒满蒙人入国会状》等文章,激烈鼓吹反清复汉。1902年再次赴日,与孙中山订交,在东京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1903年春在上海爱国学社义务任教,演说革命,将讲词在《苏报》发表,并为邹容的《革命军》作序,撰文批驳康有为的保皇谬论,称《革命军》是唤起民众的“雷霆之声”,呼光绪皇帝为“小丑”。《苏报》刊载后,引起轰动。旋被清廷勾结上海租界当局逮捕入狱。1904年参与组织革命团体光复会。1906年出狱,被同盟会接至日本,主编《民报》,极力鼓吹反满革命,与改良派报刊论战,撰文甚丰。其文旁征博引,笔锋犀利,令人神往,成为著名的“以文章排满的骁将”,名重一时。《民报》被日本政府查封后,在东京讲学著书,曾任《教育今语杂志》社长,重组光复会,与孙中山分道扬镳。武昌起义后,创办上海《大共和日报》,作为他任会长的中华民国联合会机关报,鼓吹“革命军兴,革命党消”,要求解散同盟会,对孙中山的临时政府多有指责,主张对袁妥协,与张謇组织统一党,拥护袁世凯当总统。被袁任为总统府高等顾问。二次革命后转而反袁,为袁禁锢于北京,1917年参加护法军政府,任秘书长。五四运动后,退居为宁静的学者,政治上走向反动,设席讲学,先后创办过《华国》《国学商兑》《制言》等学术杂志,宣传“国学”。“九·一八事变”后,赞成抗日,1936年病逝于苏州。他著述颇丰,对中国近代哲学、文学、史学、语言文字学多有贡献。 ☚ 章士钊 清议报 ☛ 章太炎 章太炎1869—1936近代著名资产阶级思想家,革命民主派代表人物之一。名炳麟。亦名绛,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早年参加维新变法活动。1904年参与发起成立光复会,1906—1908年主编同盟会机关报《民报》。辛亥革命后逐渐脱离革命,走上复古传经道路。著作有《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编》、《章氏丛书三编》等多种。对于土地问题,章太炎在辛亥革命前的基本观点是实行“均田”。1902年同孙中山讨论土地问题时,对孙中山“不稼者不得有尺寸耕土”的思想表示赞同,主张“凡露田,不亲耕者使鬻之”,“无得佣人”; 开荒田,“得特专利五十年”,自己不能躬耕可以雇人,专利期满后出卖;“园圃薪木”和矿山土地不在均田之列(《訄书·定版籍》)。1908年在《代议然否论》 中,将均田范围予以扩大,提出凡“田不自耕”、“牧不自驱”、“山林场圃不自树艺”、“盐田池井不自煮曝”、“旷土不建筑穿治者”。均“不得有”,从而使“全国无地主”。辛亥革命后,章太炎由主张“均田”一变而为主张“限田”。1912年1月提出“限制田产,……俟察明现有田产之最高额者,即举此为限”,“限制财产相续,凡家主殁后,所遗财产,以足资教养子弟及其终身衣食为限,余则收归国家”(《中华民国联合会第一次大会演说辞》),反对孙中山的土地国有主张。1914年更退而主张“今欲惠佣耕,稍定租法”(《检论·定版籍》)。章太炎对于工商业的态度也较为复杂,维新变法时期,说:“夫天地有百昌以资人用,待工而成,待商而通”(《訄书·明农》),主张发展工商业,“与西商格拒”,要求废除厘金,减轻工商业的税负。20世纪初转向革命以后,逐渐倾向于抑制私人工商业,认为若“劝工兴商,汗漫无制”,终将导致“豪强兼并,细民无食,以成他日之社会革命”(《讨满洲檄》)。为了“抑富强,振贫弱”,他提出“官设工场”,“使役佣于商人者,穷则有所归”,并“使佣人得分赢利”。私人虽可“营工商”,但必须加以限制,“在官者身及父子皆不得兼营工商”,私营工商业者“不得入官,不与其借政治以自利”(《代议然否论》)。这种不准民族资本家参与政治的主张,是违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宗旨的。在财税方面,主张土地税按土地种植的类别和使用情况,“相地衰征”; 商品也可根据“远近贵贱不同”,“相地而差赋税” (同上); 并把“行累进税”作为平均负担,增加国家收入之要端。他还主张国家财政公开,“以防奸欺”,加税与否须取决于人民。借外债不能损害国家利益。章太炎的货币思想前后也多有变化,可贵的是1914年手定《检论·惩假币》时,指出金属货币与商品都是“有直” (有价值) 者,金属货币之所以能与他物交换,是因为两者都有其“直”,而“直”又出于“功” (工力),“功有多少,故直有贵贱”,金属货币与商品的交换,是“功以拟功,直以拟直”。这种观点已开始触及劳动价值论和等价交换原则。他还正确地指出,纸币是金属币的“符券”,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流通,但他却错误地用造纸币的“功”与“直”不同于金属币,来解释纸币与金属的区别,不承认不兑现纸币流通的可能性,并认为兑现纸币应有十足现金准备,表现出金属主义货币观点的局限。 ☚ 孙中山 梁启超 ☛ 章太炎Zhang Taiyansee 章炳麟(Zhang Binglin) 章太炎见 章炳麟 章太炎见“章炳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