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而怨语出司马迁的《史记·屈原传》。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因此,如何评价屈原及其文学作品,涉及到继承什么传统,肯定何种倾向,提倡怎样的艺术等重大问题。汉代对屈原的评价,构成了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场重要文艺论争,反映了汉代两种不同的文艺思想。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屈原立传,他吸收了刘安的观点,高度赞扬了《离骚》,认为它“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在此基础上,他又介绍了屈原身世生平,结合自己的不幸遭遇,高度评价了屈原的思想和人格。他认为“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乎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把《离骚》的基本精神归为一个“怨”字,具体揭示了屈原由“穷”生“怨”,因“怨”而发愤作诗的创作经验。怨,非独“愁神苦思”的个人之“怨”,也非“怨而不怒”的儒家之怨,而是“正道直行”,“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发自灵魂的惨怛呼号,是坚持真理、不畏邪恶而对现实作出的勇敢抗争。司马迁看到了屈原作品中缭绕的这种怨愤之情,并给予高度评价,这是很有见地也很有价值因而是很可贵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