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穆天子传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穆天子传 穆天子传书名。晋代从战国时魏襄王墓中发现的先秦古书(《汲冢书》)之一。作者不详。旧题晋郭璞注。六卷。前五卷记周穆王驾八骏西游见西王母的故事,后一卷记盛姬之死及其丧仪。此书还记述了昆仑黄帝之宫、河伯、长肱等事,是研究古代神话、传说的重要著作。 ☚ 大鳌与蚂蚁 山海经 ☛ 穆天子传 穆天子传历史小说。作者不详。又名《周穆王游行记》。六卷。约成书于战国。晋时发现于战国魏王墓穴中,为汲冢竹书之一。前五卷记周穆王驾八骏西游故事,后一卷记盛姬之死及其丧仪。文辞质朴,其记穆王见西王母及盛姬死亡部分,已略具后世小说意味。旧题晋郭璞为作注。清姚际恒谓为伪作,尚无定论。有《四部备要》本。又有山东图书馆影印清黄丕烈校本。 ☚ 山海经 说苑 ☛ 穆天子传 穆天子传亦题《周王传》、《周王游行记》。战国历史传奇小说。撰人不详。该书是晋武帝太康二年 (281),汲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所得,为《汲冢竹书》之一。后经荀勖、和峤等校正,并用当时文字写定。郭璞注。《隋书·经籍志》史部起居注类著录,六卷,《四库全书总目》改隶子部小说家类。有明天一阁本、《四部丛刊》影印天一阁本、明青莲阁本、清嘉庆九年金山房刊本、《道藏》本、《古今逸史》本、《汉魏丛书》本、《三代遗书》本、《龙威秘书》本、《子书百家》本、洪颐煊校本、平津馆本、《龙溪精舍丛书》本、《四部备要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碧琳琅馆丛书》本、《芋园丛书》本和上海古籍出版社《诸子百家丛书》本。“穆天子”即周穆王,周昭王之子,名满。在春秋战国之际,就有大量的关于周穆王西征的历史传说,如《左传·昭公七年》令尹子革说:“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焉。”《国语·周语》第一篇就是穆王征犬戎,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的故事。《墨子》: “周穆王征西戎,西戎献昆吾之剑,赤刃,切玉如切泥。”《穆天子传》的作者据这些素材,铺衍夸饰,遂成这篇小说。李剑国说它是“由史书演变出的一类杂史杂传”体小说,并说它“开历史小说先河”。《穆天子传》前五卷描述周穆王驾八骏西游事,后一卷描述穆王妃妾盛姬之死和葬事。具体情节为:周穆王率领七萃之士,驾着赤骥、绿耳等八匹骏马拉的车子,以造父为御,伯夭前导,由国都出发,北至阳纡之山,会见河宗伯; 西登昆仑山,拜会西王母。他远行各国,与当地的首领,君主互赠礼品,发展友谊。后在征途中,盛姬因病而亡,穆王为之大办丧事,痛不欲生,十分哀戚。后经七萃之士葽豫劝谏,才止哀回国。在作品中,通过对穆王周行天下之事的描写,暴露了他的耽于安乐和不问国事的恣肆生活。行文中写他遨游,畅通无阻,所到之处,一片和睦友好的气氛,体现了春秋战国之时,人民群众要求统一,向往安定生活的理想愿望。《穆天子传》采用编年纪月的形式,以穆王出游为中心线索,将有关神话与历史传说融为一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使之成为浪漫主义色彩极浓的历史小说。郭璞说:“穆王西征见西王母,执璧帛之好,献锦组之属。穆王享王母于瑶池之上,赋诗往来,辞义可观。遂袭昆仑之丘,游轩辕之宫,眺钟山之岭,玩帝王之宝,勒石王母之山,纪迹玄圃之上。乃取其嘉木艳草奇鸟怪兽玉石珍瑰之器,金膏烛银之宝,归而殖养之于中国。”(《山海经序》)就指出了本书奇谲宏诞的浪漫色彩。《四库全书总目》说“此书所纪,多夸言寡实”,“恍惚无征”。这也正说明其情节的浪漫主义特征。法国学者雷米·马蒂厄经过研究,也指出它共有四十八项虚构的浪漫主义的神话母题。《穆天子传》语言典雅“淳古,宛然三代范型”(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四部正讹》),且已较注意用细致曲折的情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如“周穆王见西王母”一段,尤为形象、生动。这里,西王母已经由《山海经》的“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的怪神形象,一变而为相当文雅而有礼貌,感情丰富的女性形象。她在酒席上为贵宾吟咏了一首很风雅的诗,以致宾主一唱一和,极尽乐事;临别时,她又伤感赋诗,对穆王惜别表示期望。把一个雍穆大度,诚挚好客,感情细腻的女神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穆天子传》被称为历史传奇小说之祖,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汉魏晋南北朝小说如《汉武故事》、《汉武帝内传》、《神仙传》等都受到它的影响。《列子》曾有《周穆王篇》。“瑶池西王母”,就是宋元以后小说、戏曲书上王母娘娘蟠桃大会的来源; “西王母”、“赤乌氏”,也就是《西游记》、《镜花缘》中的女人国的原始概念。“盛姬死事”,就是后来《赵飞燕外传》、《杨贵妃外传》的借镜。 ☚ 佚名氏 周王传 ☛ 穆天子传历史小说集,先秦无名氏撰。六卷。西晋武帝太康二年(281)汲冢墓出土,荀勗等校理为五卷,东晋郭璞作注,增《周穆王盛姬死事》一篇,编为六卷,是为今本。前五卷记周穆王西征,作《周王游行记》或《周王传》,为第一部分。后一卷记盛姬之死及殡葬事,称《盛姬录》,为第二部分。八骏和西王母的故事,是古代神话传说,见《山海经》。穆王西征传说,载于《左传》。此书以历史和神话传说为根据,夸张虚构,使其成为充满神话色彩的历史小说。穆王率七萃雄壮之师,由造父驾御,伯天为响导,驶八骏,长驱万里,北绝流沙,西达昆仑,于瑶池之颠会见西王母,互赠礼物。对穆王沿途所见殊方外域珍禽怪兽、奇花异草、名山绝景,都有详细记载。全书不过八千五百余字,所写内容却十分丰富动人。结构略具后世章回小说雏形。穆王雄姿英发,王母温文风雅,两位主人公形象鲜明。瑶池之会场面描绘得绚丽多采,气氛缠绵哀婉。笔调含蓄热烈。有《四部丛刊》影印明范氏天一阁本。 《穆天子传》地理类史书。撰人不详,晋太康二年出土于汲县。出土时有5篇,外加杂书19篇。荀勖校后分为5篇,后郭璞加注,合杂书19篇于一书。周穆王死事有一篇6卷。此书在流传中有散佚。《郡斋读书志》载有8514字,元刘廷 穆天子传 穆天子传书名。西晋时从汲郡战国魏襄王墓中发现的先秦古书之一。作者不详。旧题晋郭璞注。6卷。前5卷记周穆王驾八骏西游故事,皆有月日可寻,并详记所行里数、各地物产。或以为是古代商队旅行日记,反映先秦时中西交通史实。文辞质朴,传奇色彩很浓。《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及《新唐书·艺文志》均列于史部起居注类。 ☚ (一)丝绸之路史地著作 出关记 ☛ 穆天子传 穆天子传书名。西晋时从汲郡战国魏襄王墓中发现的先秦古书之一。作者不详。旧题晋郭璞注。6卷。前5卷记周穆王驾八骏西游故事,皆有月日可寻,并详记所行里数、各地物产。或以为是古代商队旅行日记,反映先秦时中西交通史实。文辞质朴,传奇色彩很浓。《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及《新唐书·艺文志》均列于史部起居注类。 ☚ (一)丝绸之路史地著作 出关记 ☛ 穆天子传 《穆天子传》mutianzizhuan带有神话传说成份的先秦传记散文。又名《周王游行记》、《周王传》。作者不详。晋咸宁五年(279),汲县人不准盗掘战国魏襄王墓,得先秦竹书若干,此即其中之一。全书共6卷。前5卷记周穆王驾八骏西征之事;后1卷记穆王美人盛姬病逝于途中及其返葬事。周穆王西游的故事可见于《左传》和《楚辞·天问》。此书即根据这一历史故事并结合有关八骏和西王母的传说,加以虚构、夸衍而成。传中写周穆王西游35000余里,遍历名山绝境,与各国友好交往;又写他在瑶池会见西王母,相互以诗酬赠,情意缱绻;对所见各地的珍奇物产也一一加以记叙。书中有很多神话传说的成分,所记之事大都“恍惚无征”,“多夸言寡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西王母在古代神话中本是“豹尾虎齿而善啸,披发戴胜”的怪神,在书中却变成了礼貌文雅的妇人,此后逐渐被改造成美丽的女神形象。书中注意描写人物的行为和对话,有时插入赋诗酬答,增加了文学色彩。其中会见西王母和哭葬盛姬两节,颇能渲染气氛,以情感人。故后人称此书为“小说滥觞”(胡应麟《三坟补逸》)。魏晋以后的小说如《汉武故事》、《神仙传》等均受其影响,后世不少戏曲、小说、诗画、故事等也取材此书。 ☚ 礼记 晏子春秋 ☛ 穆天子传 穆天子传书名。先秦古籍之一。据《晋书·束晳传》所载,西晋太康二年 (281),汲郡 (今河南汲县) 人盗掘魏襄王或言魏安釐王墓,得殉葬品和竹简甚多。其中有竹简 《穆天子传》5篇。作者不详,旧题晋郭璞注,凡6卷。前5卷记穆王西游故事,后1卷记穆王的美人盛姬之死及其丧仪。穆王,西周昭王之子,母曰房后。此书故事情节大意是:周公辅佐成王,制礼作乐,天下太平,营造洛邑,沉壁于黄河,见龙叼图来。至穆王时,又沉玉璧和供品于河伯居住的都居,感动河伯,河伯出来,传以帝命,示以舂山之珤,贻以宫舍和平泉。接着穆王在黄山朝拜,河图又出现。河伯携图并示以珤器,自任先导,并带六师相随,陪着穆王登上昆仑山巅,晋见黄帝的宫殿,又登舂山,入悬圃,得玉荣枝斯之英,后至玉山策府,得玉万只。西王母邀请穆王作客,留住其宫。穆王有河伯引导,河宗随行,故能经历神灵奇境,如履通衢,此书所记穆王西游事迹,神异虚幻事太多,当时藏于秘府,不再流传,而《尚书》、《左传》对穆王事一笔带过。据《四库全书总目》题: “此书所纪,虽多夸言寡实。然所谓西王母者,不过西方一国君; 所谓悬圃者,不过飞鸟百兽之所饮食,为大荒之圃泽,无所谓神仙怪异之事。所谓河宗氏者,亦仅国名,无所谓鱼龙变见之说。较《山海经》、《淮南子》犹为近实。”是书虽列入小说类,但清代学者为之校注有六种之多,计有洪颐煊的《穆天子传》六卷附录一卷,翟云升的 《覆校穆天子传》 六卷补遗一卷,丁谦的《穆天子传地理攷证》六卷、《中国人种所从来考》一卷、《纪日干支表》一卷。民国有刘师培撰的《穆天子传补释》一卷。版本有《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及其它丛书刊本。 ☚ 战国策 路史 ☛ 穆天子传mù tiān zǐ zhuàn《本草纲目》序例第1卷引据古今经史百家书目(3)。书名。晋代从战国时魏王墓中发现的先秦古书《汲冢书》之一,作者不详。旧题晋、郭璞注。6卷。前5卷述周穆王驾八骏西游故事,或以为其中保存有若干古代中西交通史料。后1卷记盛姬之死及其丧仪。文辞质朴。其中记穆王与西王母宴会酬答及盛姬之死部分,较有小说意味。 穆天子传六卷。晋郭璞注。又名 《周王游行记》,作者不详。据 《晋书》记载,晋武帝太康二年(281)汲县人盗发魏襄王墓,得竹简小篆古书 (《汲冢书》)十余万言,本书是其中之一,六卷,八千五百一十四字,诏令荀勖、和峤等以隶书写定,称为古本。此书前五卷以编年记月体例详细地记述了周穆王旅游的路线及各地所见、所遇、所得。因此,自 《隋书·经籍志》始,将它归入 “起居注类”。后一卷记载美人盛姬病死和周穆王为之哀悼、祭祀、营葬事,别名 《盛姬录》。此故事取材于历史和神话传说,所记之事多夸言寡实”(《四库全书总目》),但能以人物为中心,有行为、有对话等,《四库全书总目》又将它列入小说家类,故明人胡应麟把它看成是古小说的滥觞。原书已残缺不全,今本仅六千六百二十二字。世传版本较多,主要有明天一阁本、《道藏》本、《汉魏丛书》本、《四部备要》本、《四库全书》本、《碧琳琅馆丛书》本。其中清人洪颐煊校本,取今《汉魏丛书》本与明程荣本、吴琯本、汪明际本、钱塘赵君坦所校吴山 《道藏》本,及《史记》、《汉书》、诸子、唐宋类书所引,互相参校,表其异同,正其舛谬,补正文及注若干字,删若干字,改若干字,是目前最完备的 “郭注”校正本。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在郭注本基础上出版了排印本,与《神异经》、《十洲记》、《博物志》 合刊。 穆天子传 《穆天子传》上古有关西域的历史小说书名。晋武帝太康二年(公元281年),盗墓人不准盗掘了魏襄王(公元前318年—公元前295年)的坟墓,一说是魏安釐王(公元前276—公元前243年)的坟墓,得到有文字的竹简数十车。晋武帝命束皙等人加以考释,编成《周王游行记》、《逸周书》等书,其中《周王游行记》改名为《穆天子传》,有4卷描写周穆王姬满乘坐八骏曳拉的车子,率领六师将士,由洛阳西行,游历于西王母等许多西域国家。书中记载了许多上古时期存在于塔里木盆地的民族和国家,这些民族和国家的物产和风情。此书虽是小说,不能作为信史,但一定是根据当时往来于西域和中原的商人口碑资料写成,对研究西域上古史和丝路交通史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书中记有赤乌国等由中原汉族祖先西迁后建立的政权,可知内地居民迁居天山以南各地,是很古就存在的事实。 ☚ 姜行本纪功碑 往五天竺国传 ☛ 《穆天子传》西晋时从战国魏王墓中发现的先秦古籍(《汲冢书》)之一,作者不详。晋时经过整理成6卷,由郭璞作注。前5卷记周代穆王西游之事,皆有日月可寻,并详记所行里数,保存了若干古代中西交通的珍贵史料;后1卷记美人盛姬之死及其丧仪,文辞质朴。清陈逢衡有《穆天子传补正》。 《穆天子传》mu tian zi zhuanTravels of Emperor Mu→郭璞(Guo Pu) 穆天子传六卷,亦名《周穆王游行记》,汲冢竹书之一。晋太康二年(281年)汲郡魏襄王墓出土。荀勖校分五篇,东晋郭璞注时合杂书十九篇中《周穆王盛姬死事》一篇,编为六卷,是为古本。记周穆王十三年至十七年(前997年至前983年)西征之事,对扩充人们的地理知识及旅行探险有较大影响。至宋有缺,仅存八千余字。今本始于元刘廷干,仅有六千六百二十二字。有《四部丛刊》、《四部备要》本。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