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稻白叶枯病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稻白叶枯病rice bacterial leaf blight由稻黄单胞菌侵染为害水稻叶部的一种重要细菌病害。 表1 水稻白叶枯病菌与条斑病菌生理生化性状的区别
不同地区的菌株,致病力有较大差异,东南亚各国的病菌在籼稻上比粳稻有更强的侵染力,而东亚地区的病菌对粳稻的亲和力强。根据在金刚30(JG 30)、南粳15(NG 15)和IR 26等一套鉴别品种上的反应,中国的白叶枯病菌可划分为7个致病型,国际水稻所(IRRI)将菲律宾的白叶枯病菌区分为6个小种,它们在各自鉴别品种上的抗(R)感(S)反应如表2。 表2 稻白叶枯病菌的致病小种(型)
病菌致病小种是以在不同抗病基因的鉴别品种上的反应型来划分的。根据病菌毒力公式的差异,中国的致病型与日本的小种比较相近,与菲律宾相比则C2与P1相似,C1和P5相似,C6与P2相似。 在自然条件下,病菌可侵染栽培稻(水稻和陆稻)、野生稻、李氏禾、茭白等植物,人工接种还可侵染多种禾本科杂草。病菌可以在玉米等禾本科植物叶面及根围存活或增殖,但不一定侵入寄主,在流行学上它们是带菌者,可成为侵染源。 寄主 水稻品种的抗性不同,病害的表现有很大差异,根据病原菌与寄主和环境条件的配合可分为三种组合,其病菌增殖量和病害症状都不相同。❶完全不亲和组合。病菌在侵入点或接种点被寄主抗菌的纤维状物质包围、封闭,不能增殖和活动,为高抗的过敏反应,病菌表现为弱毒力。接种点呈现过敏性坏死反应,有褐斑或褐纹,镜检时无喷菌现象。 ❷基因亲和组合。病菌在侵入点能自由活动,并能增殖与扩散,为感病反应,病菌表现为弱毒力,出现的病斑较小,扩展慢,镜检时有明显的喷菌现象。 ❸完全亲和组合。病菌侵入寄主后增殖和扩散快,侵入点迅速出现病斑并继续扩展,病菌表现为强毒力,叶面有菌脓外泌。 寄主的抗性基因已鉴定出14个(表3),根据遗传分析有3个为隐性基因,即xa-5、xa-8和xa-13其余11个为显性基因,有两个基因为上位性(Xa1h和Xa12h),不少品种的抗性受多基因控制。 品种抗性也可以用抗性谱来表示,根据对病菌小种的抗性差别,以抵抗的小种数作分子,不能抵抗的小种数作分母写成的分式直接表示品种抗性谱的宽窄,如DV 85为C1~C7/O,即能抗所有的小种而不感染任何小种;汕优63为C1/C2~C7,即除了抵抗1号小种外,对C2~C7小种都缺乏抗性;桂朝2号为C0/C1~C7,即对所有7个小种都不具有抗性。抗性谱宽的品种,在田间的抗性稳定持久,抗性谱窄的品种,只能在非致病小种流行区种植,否则就会发病造成较大的损失。选育抗性谱宽的品种,是育种的一个重要目标。 环境 高温高湿有利于病菌显示其毒力,偏施氮肥稻株抗性低,温度降低时病害轻,20℃以下不表现症状。长期积水或受淹的田块发病早而重。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病害的初侵染源有带菌种子和稻草、再生稻及田间杂草寄主等,在不同生态区,其作用不同。南方温暖地区,田间已发病的再生稻、自生稻、野生稻或杂草寄主上存活的病菌是主要的侵染源。北方稻区则以带菌稻草或种子为初侵染源。带菌种子和病稻草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病斑上出现的大量菌脓随风雨或昆虫传播至邻近的叶片上,引起再次侵染,多数从水孔侵入,也可从伤口侵入。秧田水中的病菌在拔秧或插秧时通过茎基部或根部伤口侵入,在维管束中扩展,引起系统侵染,表现出青枯、枯心凋萎或全株枯死等症状。从叶缘水孔或伤口侵入的病菌,在叶脉间的薄壁细胞中繁殖为害。侵入后病菌的潜育期一般为7~10天。感病品种上约5~7天,中抗品种上达10天左右。病菌从根部或茎部侵入至显示凋萎型症状的潜育期一般需15~20天。气温低于20℃时叶片上不表现症状。台风暴雨常使病害在田间扩散,传病距离可达数百米,夏季高温干旱不利于病菌的传播与侵染。病区如大面积栽种感病品种(如汕优63、南京11、金刚30等),遇暴风雨多的年份,引起大面积流行。 表3 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基因
病害控制 ❶选育抗病品种。不同水稻品种对病害抗性的差异十分明显。IR 26,特青,青华矮,扬稻2号、扬稻3号等对1、2、3、4、6、7号致病型菌株均有很强的抗性,病田种植后,基本不发病;南京14、鄂宜105、湘早籼、武育粳、黎明、南粳15及杂交稻汕优桂33等丰产性和抗性较好,有些是目前生产上推广的品种。在测定本地流行的病菌致病型组成以后,选栽抗性谱较宽的高产品种,具有较为持久而稳定的抗病性。 ❷杜绝菌源。严禁从病区调运种子和稻草进入无病区。 ❸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科学用水、灌排分开,适时搁田等丰产栽培技术均有利于提高稻株的抗病力,控制病害的发展。 ❹药剂防治。在零星病区或轻病区,采用苗期喷药防治,封锁发病中心可显著减轻本田期的为害。在病区成株期喷洒的药剂有川化018和叶枯净等。 稻白叶枯病rice bacterial blight水稻叶部的一种细菌病害。病原菌是原核生物界的稻黄单胞水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Swing et al.)。病菌从根、茎、叶部的伤口和水孔侵入,在维管束的导管中繁殖危害。苗期和分蘖期最易受害。秧苗叶片多表现叶枯症状。病菌从叶缘的水孔侵入,先在叶片上半部的叶缘出现水渍状条斑,逐渐沿叶缘两侧呈波纹状向基部扩展,病健部界线明显,有少量菌脓溢出;病菌从中脉的伤口侵入后,常沿中脉向下迅速扩展;病菌从根系或茎基部侵害秧苗时,秧苗出现枯心、青枯和凋萎症状。在感病品种上多出现急性凋萎症状,病斑青灰色水渍状,病叶迅速卷曲凋萎,在抗病品种上产生褐色枯斑。病菌的致病力因地区而异。根据南粳15等5个鉴别品种的反应差异,可将中国的水稻白叶枯病菌分为7个致病型(致病小种)。病菌发育适温26~30℃,在病残体上越冬,稻种亦可带菌,经风雨传播。氮肥过多和低洼积水田发病早而重。台风暴雨过后,病害常在感病品种上迅速扩散。防治措施:选栽抗病品种、防止稻田淹水是防病关键,并结合药剂防治。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