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稻瘿蚊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稻瘿蚊rice gall midge

南方水稻重要害虫。又名稻瘿蝇。学名 Pachydiplosis oryzae(Wood-Mason)。双翅目,瘿蚊科。分布于东南亚、南亚、中非和巴布亚新几内亚; 以及26°N以南的中国南方稻区。主害水稻,还可取食野生稻、李氏禾等禾本科杂草。幼虫侵害稻苗生长点,使叶鞘形成葱管,不能成穗,俗称“标葱”。20世纪60年代以前,中国稻区多在山区、丘陵区间歇发生为害,70年代以后由于水稻品种和栽培制度的改变,曾大面积发生,许多平原地区也常成灾。
形态特征 雌蚊体长约4.8毫米。触角15节,第一、二节球形,第三至十四节圆筒形,中央稍凹,第十五节较短,圆锥形。前翅膜质,翅脉4条。腹部纺锤形,橙红,末端有一对指状的侧片。雄蚊体长约3.5毫米。触角也15节,第一至十四节呈葫芦形,中央明显收缩。腹部细瘦,淡黄红色,末端“山”字形。卵肾形,橙红至红褐色。幼虫共3龄: 1龄体长约0.78毫米,蛆形,眼点位于第三节背面中央后端,第十二节末端两侧各有一管突,管突上下侧各有一短刚毛; 2龄体长约1.3毫米,纺锤形,两端稍钝,眼点位于第二节背面中央后端,第二和第五至十二节均有一对黑褐色气孔; 3龄体长约3.3毫米,体形似2龄,眼点位于第二节背面中央前端。第二节腹面中央有一红褐色的Y形剑骨片。蛹长3.5~4.5毫米,椭圆,淡红至红褐色; 头端有额刺一对,刺端分叉,外短内长,前胸背面前缘有背刺一对。雌蛹后足长达腹部第五节,雄蛹后足伸延至腹部第七节。
生物学特性 广东连山年生6~7代;广东从化、广西玉林、江西大庾、云南屏边、福建龙溪等地为7~8代; 广东佛山、中山8~9代; 海南海口、保亭等地为12~13代。以1龄幼虫在稻田附近的李氏禾、野生稻、落谷苗和再生稻上越冬; 年生7~8代地区,越冬代成虫多数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出现。羽化后成虫即飞迁到附近的早稻为害。在越冬虫口密度大时,迟插早稻被害重。第三至四代世代重叠,发生量大,对二季晚稻秧苗和中稻本田为害严重。第五至七代为害晚稻本田,是全年发生面积最大,为害最烈的时期。9月中下旬以后,水稻圆秆拔节至抽穗期,部分成虫迁至附近野生寄主上产卵孵化越冬。在7~8代区,第一、二和八代,完成一世代约需30天; 第三至七代,为23~27天,其中成虫期1~3天,卵期3~4天,幼虫期12~16天(1龄5~6天、2龄2天、3龄3~4天),预蛹期1~2天,蛹期5~9天; 越冬代幼虫历期160~200多天。
雄蚊和雌蚊分别在19~22时左右及22时至翌日2时左右羽化。雄蚊羽化后不久即行交配,一头雄蚊可与4~5头,多达10余头雌蚊交配,交配后当晚或次日死亡。雌蚊只交配一次,交配后第二晚开始产卵,以20时至翌日2时产卵最盛,产卵期1~2天; 19℃以下不能正常产卵。大部分卵散产在叶片上,少数在叶鞘上,每株秧苗上多数1~2粒。每雌产卵量130~230粒,多达300余粒。成虫趋光,灯下诱到雌蚊较多,大部分未产完卵和未产卵。成虫白天多栖息在稻株基部。飞翔力弱,常借风力传播,故近虫源田的顺风田比逆风田的标葱多。成虫对嫩秧苗有趋性,可在刚出土的秧苗顶端上产卵。在高温、干旱环境下,卵孵化率低。夏季产于叶上的卵,曝晒3天,或曝晒过程中遇到阵雨,孵化率仅20~30%; 而在阴凉的环境下,孵化率高达90%; 在气温23~27℃,相对湿度90%以上时,平均孵化率达90%以上;气温30.6℃,相对湿度73%时,平均孵化率52%。同一天产下的卵,在常温下,孵化迟早相差1.5天。幼虫多在黎明前孵化,初孵幼虫排泄无色粘液覆盖全身,借助露水,在稻苗上爬行,入侵稻株; 在干燥环境下,难以爬行和侵入秧苗,经1天即死亡90%以上,2天全部死亡。在常温的水中,枯叶鞘内侧和湿润的环境下,可存活3~6天; 在38℃的水中停止活动,40℃水中经5小时全部死亡。幼虫从叶鞘上部和叶舌的缝隙侵入叶鞘内侧、生长点或附近腋芽。从孵化至侵入生长点,最少历时1.5天; 孵化后3天,侵入生长点的幼虫达65~85%。幼虫入侵生长点,抑制稻苗正常发育,经2~4天,在生长点周围的叶鞘间形成虫室; 2龄初期,叶鞘开始愈合,中后期葱管形成,此时被害状才逐渐明显,表现无心叶或心叶短缩,顶叶角度增大,叶色暗绿,叶质厚硕,节间缩短,分蘖增加,茎部膨大。葱管开始形成后5~6天,基部显著膨大,称甲型葱管; 葱管伸出叶鞘,蛹尚未羽化时称乙型葱管; 当甲型葱管激增后6~8天,或乙型葱管激增后3~5天,管内的蛹羽化后,从葱管端部刺一羽化孔,称丙型葱管。幼虫在幼穗分化形成后,不再为害。在水稻和野生稻上,其发育速度比在李氏禾上快。同一天孵化的幼虫,入侵同一稻丛,发育快慢相差7~8天。在葱管内蛹可上下移动,晴天多在葱管下部,阴天多在葱管上部,阴天夜晚多在葱管中上部。将羽化时,蛹上升到葱管顶端的海绵组织处,刺孔羽化。裸露于葱管外的蛹,温度低于20℃时,羽化率降至15%以下。(见有效积温法则)
发生规律 耕作制度复杂,混栽,发生常重。例如,单、双季稻混栽区,三季连作稻或一年三熟制的混栽区,早稻迟熟品种迟插、晚稻用早、晚杂交类型感虫品种等,为稻瘿蚊提供了良好的繁殖环境和转移桥梁,发生则重。栽插带有稻瘿蚊的秧苗,也会引起在本田严重发生。雨日和雨量多,湿度大、温度适宜,有利其大发生。5~8月降雨多,8~9月常大发生;5~8月干旱,则晚稻发生轻。成虫盛发期遇阴雨、浓雾、重露天气则下代发生重; 遇干旱则下代轻。
天敌有蜘蛛、螨类、蚂蚁、步行甲、青蛙、黄柄黑蜂、斑腹金小蜂、稻长距旋小蜂和黄斑长距旋小蜂等,其中以黄柄黑蜂占优势。农药对稻瘿蚊寄生蜂杀伤力很大,滥施药剂会促使稻瘿蚊猖獗。
防治方法 选用抗、耐稻瘿蚊品种。广东发现多个稻瘿蚊生物型,已引起选育品种者的注意。秧田平整后,撒施嘧啶氧磷毒土或克百威颗粒剂。尽可能采用旱播旱育或水播旱育的方式育秧。催芽的稻种,先用水胺硫磷处理,然后播种,可防止为害。双季稻区早稻采用早、中熟品种,适当早插,以减轻本田中的标葱,双季晚稻尽可能待早稻收完后才开始移植,使早、晚稻本田期有一定的间隙,以便集中在秧田防治。单季稻区适当提早植期,连片种植,以控制其转移为害。拔秧移栽时,可用敌百虫液浸秧把10分钟,取出搁置半天,然后移植。水稻分蘖期,发现虫口密度较高的田块,应适时用喹硫磷、二嗪磷、地安磷、哒嗪硫磷、磷胺、敌百虫、杀虫脒或乐果等防治。

稻瘿蚊rice gall midge

Pachy-diplosis oryzae(Wood-Mason),昆虫纲,双翅目,瘿蚊科。分布于广东、广西、台湾、福建、江西、湖南、云南;越南、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和印度也有分布。寄主有水稻、李氏禾、野生稻。成虫体长3.0~4.5 mm,似蚊,触角黄色,15节,各节具环状毛。雄虫腹部淡红黄色,雌虫腹部橙红色。末龄幼虫体长3.2mm,蛆形,眼点位于第2节背面中央前端,第2节腹面有一红褐色“Y”形胸骨片。中国一年发生6~11代,以1龄幼虫在寄主内越冬。成虫趋光性强,飞翔力较弱,卵散产于嫩叶片上。初孵幼虫借雨露水湿向下移动,从叶鞘或叶舌边缘侵入生长点,使心叶变形、肿胀,成为“大肚秧”,愈合的叶鞘后期伸展成葱管,称为“标葱”,稻株不能抽穗。幼虫在葱管内化蛹,成虫羽化时从羽化孔口飞出。防治的一般措施是:选育抗虫品种,改革水稻混栽局面,调整播移期,错开分蘖期与害虫盛发期,用药水浸秧、喷雾或撒施毒土。

稻瘿蚊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8: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