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稻条叶枯病rice narrow brown leaf spot由稻尾孢菌侵染,为害水稻地上部分的一种真菌病害。又名稻窄条斑病。 分布为害 1900年首先发现于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1906年在北美,1910年在日本先后有记载。世界各地除欧洲外均有发生,1933~1954年在苏里曼造成的损失达40%。中国主要发生于长江流域、华南及台湾省等主要稻区,一般减产5%,严重的达10%。为害叶、叶鞘、穗和颖壳。秧田后期开始至出穗期均可发病,以抽穗后蔓延为甚。病叶初呈油渍状圆形斑点,后扩大成细短线状红褐色病斑,与叶脉平行,长2~10毫米,宽1毫米。抗病品种上病斑窄、短,深褐色;感病品种上宽、长呈淡褐色。水稻生长后期,常出现大量病斑,叶鞘上部多个病斑愈合,形成大块变色组织;叶舌附近受害,形成大型斑纹,致使叶片枯死;穗颈及小枝梗受害,病斑呈褐色线状,常数个愈合,褐色坏死,颇似稻穗颈瘟和枝梗瘟;颖壳上病斑微细呈褐色短线状。 病因 病原菌有性态为类稻亚球壳菌(Spha-erulina oryzina Hara),属子囊菌,球壳目。无性态为(Cercospora janseana Miyake),属半知菌,丝孢目。子囊壳散生或群生,球形或扁球形,直径60~100微米,暗色,壳壁纤维质薄膜状,孔口乳头状突起。子囊棒状,顶端钝圆,大小50~60×10~13(微米);子囊孢子双行排列,纺锤形,直或稍弯,3个隔膜,无色,大小为20~33 × 4~5 (微米)。分生孢子梗单生或2~3根簇生,褐色,从表皮或气孔抽出,有3~5个隔膜;分生孢子棍棒状,3~10个隔膜,无色,田间寄主上形成的分生孢子大小为12. 9~47. 2 × 3. 9~6. 3 (微米),人工培养的为10.6~72.9×3.3~6.4(微米),常形成次生孢子梗。 病菌在大豆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并形成分生孢子。经高压灭菌的稻茎节加酸李汁是该菌分离培养的优良基质,可作为人工接种用孢子形成的培养基。生长温度为6~33℃,最适温25~28℃,基质最适pH值5.7~7.1。65℃干热下3小时,仍保持活力,70℃10分钟则大部死亡,湿热50℃5分钟丧失活力。 经在Blue Rose,Blue Rose 41,Fortuna,Caloro,Colusa,Zenith,Delitus和Southern Red Rice等八个鉴别品种上鉴定,将病原菌区分为10个生理小种。 病菌能侵染铺地黍(Panicum repen)和假稻(Leersia hexandra),水稻品种对尾孢菌具有不同的抗性反应。据测定Rexoro,Fortuna,Nira,Iola,C.I461和4440等品种(系)表现抗病。施肥不足,特别是磷肥缺乏,植株生长发育不旺盛,易发病。种植在含钾高的营养液中的水稻植株表现感病。田间相对湿度高或多雨天气,温度在20~30℃,特别在25~28℃之间,适宜于病菌的生育和侵染,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发展。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稻草及病谷粒上越冬,第二年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先后产生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随风雨飞散,侵染秧苗和大田稻株,以后又在受害稻株的病部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次侵染。孢子萌芽通过气孔进入寄主组织,侵染气孔下方的薄壁组织,然后在寄主的表皮细胞中纵向扩展。 病害控制 ❶清除田间病稻草和进行种子消毒。 ❷做好抗病品种的筛选和应用。 ❸合理施肥,重施基肥,多用有机肥,适施追肥,注意氮、磷、钾的合理搭配。 ❹合理排灌,掌握浅水勤灌,适时适度搁田,后期干干湿湿,防止过早断水,促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力。 ❺在病害流行的田块,从水稻破肚至齐穗期喷施托布津或多菌灵等1~2次,或结合防治稻瘟病进行兼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