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程珌《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程珌《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程珌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中原一恨杳难论。却似长江万里,忽有孤山两点,点破水晶盆。为借鞭霆力,驱去附昆仑。望淮阴,兵冶处,俨然存。看来天意,止欠士雅与刘琨。三拊当时顽石,唤醒隆中一老,细与酌芳尊。孟夏正须雨,一洗北尘昏。

这是一首激动人心的爱国词章。

上片写景。点出“中原一恨”是“南北竟谁分”;对于那“点破水晶盆”的“孤山”,则主张以驱策雷霆的威力,将它赶走。显示了作者决心收复失地的勃勃雄心。起头“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天地之间(指中国)本来没有界线,是谁竟然将它分成两部分?以提问开头,引起读者的注意。“楼前多景,中原一恨杳难论”,作者登上镇江甘露寺多景楼,四面眺望,对大好中原沦丧敌手,感到有难以言述的慨恨。沿江西望: “却似长江万里,忽有孤山两点,点破水晶盆。”真个是白璧有瑕。这里借指金瓯有缺,江山失却半壁。“为借鞭霆力,驱去附昆仑”,表示要用鞭策雷霆的力量,把那小山驱赶到昆仑(大山)下面去。这里暗指收复失地。上片用这句话作结,充分显示出作者对敌人铁骑蹂躏、占领中原,表示极度愤恨和收复失土的决心。

下片,抒怀。作者对北伐表示极大的信心,并提出恢复国土有待于祖逖、刘琨般的爱国志士和足智多谋如诸葛亮般的人物。换头“望淮阴,兵冶处,俨然存”,接上片,仍在写景。兵冶处,指冶城(今江苏六合县东),汉代吴王濞在此冶炼钱币、兵器;淮阴在其北面。

接着,作者抒发他对于收复失地、抗战北伐的具体主张。一是: “看来天意,止欠士雅与刘琨。”收复中原是人心所向(天意),只是缺少像晋代祖逖(字士雅)、刘琨那样的爱国之士。二是: “三拊当时顽石,唤醒隆中一老,细与酌芳尊。”要再三拊击那堆成八阵图的石子(指备战),与诸葛亮般的战略家酌酒细论。隆中一老,指诸葛亮,他早年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顽石,指诸葛亮曾垒石列战阵于江边,即所谓“八阵图”。

最后,作者以“孟夏正须雨,一洗北尘昏”结束词篇。说明如夏日大旱需甘霖一样,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北国人民,亟待宋军挥师北上,把他们从金国的统治下解救出来。充分显示出作者对北伐的重视,并且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程珌是辛弃疾的好友,曾有《六州歌头》一首,题为“送辛弃疾”,说明两人的友谊,他的词风也与辛词相近,这首词也可足资证明。


唐宋词之程珌《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原文、注释、译文和点评赏析 - 可可诗词网

程珌《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②楼前多景,中原一恨杳难论。③却似长江万里,忽有孤山两点,点破水晶盆。为借鞭霆力,驱去附昆仑。 望淮阴,兵冶处,⑥俨然存。看来天意,止欠士雅与刘琨。三拊当时顽石,⑧唤醒隆中一老,⑨细与酌芳尊。孟夏正须雨,一洗北尘昏。

【注释】 ①甘露寺多景楼: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北固山,北临长江。②“南北”句:根据宋金和约,淮水是当时双方的分界线。作者在多景楼上眺望淮水,所以发出这样的感慨。③中原一恨:指中原沦陷、尚未恢复这一大恨事。④孤山两点:指京口附近的金山和焦山,两山对峙,相距十里,屹立在大江之中。⑤“为借”二句:用“神人鞭石”的传说。《三齐略记》:“(秦)始皇作石桥,欲渡海看日出处。时有神人,能驱石下海,石去不速,神辄鞭之,皆流血,至今悉赤。”昆仑:即昆仑山。因昆仑山在西北,借指沧陷的中原。⑥望淮阴,兵冶处:淮阴,县名,故治在今江苏淮阴市东南。兵冶处,《晋书·祖逖传》载,祖逖北伐,渡过长江后,“屯于淮阴,起冶铸兵器,得二千馀人而后进。”⑦士雅与刘琨:祖逖字士雅,刘琨字越石,都是东晋著名的将领。⑧顽石:指狠石。苏轼《甘露寺》诗自注:“寺有石如羊,相传谓之狠石,云诸葛孔明坐其上与孙仲谋(权)论曹公(操)也。” ⑨隆中一老:指诸葛亮。他曾隐居在湖北襄阳市西的隆中。⑩孟夏:阴历四月,称为孟夏。

【译文】 天地本来无边无际,究竟是谁把它强分作南北两块。望着楼前的诸多景色,中原沦陷的恨事似乎已经遥远,令人难以为怀。正象这波平浪静的万里长江,突然插入两座孤山,点破了水晶般的世界。为此要借助雷电的长鞭,将它驱赶附在昆仑山。

眺望淮阴,冶炼兵器的地方,俨然犹在。看来上天之意,只是缺少祖逖与刘琨这样的英杰出来。再三拍击寺前的顽石,但愿能唤醒隆中的诸葛老人,与他细酌美酒频举怀。孟夏正需来一场骤雨,一下洗去北方袭来的昏暗尘埃。

【总案】 这首词较为成功地借助词体表达情怀灵活多变、结构自由舒展的特点,以一种郁勃豪壮之气充盈全词,使政治情怀具有一种较为强烈的感情冲力,冲击着读者的心灵。多景楼之“多景”,融汇了作者之诸多情怀。有“南北竟谁分”之仇恨;有“孤山两点”之压抑,更有由此激起的“为借鞭霆力,驱去附昆仑”的壮志;而且.作者不但可以近观。还可以“远望”,将视线投入到历史的深处。因为多景楼之“多景”,正由于凝结了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于是,望“兵冶处”.怀想“士雅与刘琨”;“三拊当时顽石”,希冀“唤醒隆中一老”;这一切,都汇聚起来,成为一股激荡的感情洪流,将郁结的情绪勃然冲出,激情地呼唤着一场荡涤胡尘的猛烈的暴风雨。(骆冬青)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5:5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