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一国两制”的实现
“一国两制” 是邓小平提出的祖国统一的战略构想。这一战略构想在中英两国政府解决香港问题,中葡两国解决澳门问题上得到了具体的体现。
邓小平提出的 “一国两制” 统一祖国构想的具体体现是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的解决。关于 “一国两制” 政策会不会变的问题,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也是有些人疑虑的问题。邓小平对这个问题非常重视,他在许多场合谈到这个问题。他指出: “这个 ‘不变’ 的问题,是人们议论纷纷的问题,而且我相信,到本世纪末、到下世纪还要议论。我们要用事实证明这个 ‘不变’。”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18页)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一方面涉及我们自己能不能把这个政策贯彻到底,另一方面涉及外界对我们的政策的信任程度。
这样两个方面都关系到 “一国两制”是否能够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能否成功。所以,邓小平多次论述了这个问题。他主要谈了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
在政治方面,邓小平谈到: “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老早就确定了的,写在宪法上的。我们对香港、澳门、台湾的政策,也是在国家主体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制定的,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谁能够制定这样的政策?”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17页)“忽略了四项基本原则,这也是带有片面性嘛! 看中国的政策变不变,也要看这方面变不变。老实说,如果这方面变了,也就没有香港的繁荣和稳定。要保持香港五十年繁荣和稳定,五十年以后也繁荣和稳定,就要保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17—218页)邓小平还说过: “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我们已经讲了很多次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已经通过了这个政策。有人担心这个政策会不会变,我说不会变。核心的问题,决定的因素,是这个政策对不对。如果不对,就可能变。如果是对的,就变不了。”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59页)“今天我要告诉大家,我们的政策不会变,谁也变不了。因为这些政策见效、对头,人民都拥护。既然是人民拥护,谁要变人民就会反对。”(《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72页)
经济方面,邓小平谈到: “中国现在制定了一个宏伟的目标,就是国民生产总值在两个十年内,即到本世纪末翻两番,……中国要真正发达起来,接近而不是说超过发达国家,那还需要三十年到五十年的时间。……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是符合中国的切身利益的。所以我们讲 ‘五十年’,不是随随便便、感情冲动而讲的,是考虑到中国的现实和发展的需要。同样地,到本世纪末和下一世纪前五十年也需要一个稳定的台湾。”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02—103页)邓小平还说,对香港的政策,我们承诺了一九九七年以后五十年不变,这个承诺是郑重的。为什么说五十年不变?这是有根据的,不只是为了安定香港的人心,而是考虑到香港的繁荣和稳定同中国发展战略有着密切的联系。
邓小平的论述还表明了这样的观点:“一国两制” 并不是一项孤立的政策。“一国两制” 的政策会不会变的问题,不应脱离我国的社会实际。从政治上讲,实行“一国两制” 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基础上进行的。我国的主体是社会主义,这就决定了我国整体社会性质不可能是资本主义,有一定范围资本主义的存在只能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而不会损害社会主义国家制度。此外,“一国两制” 构想已经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正确的,有效的,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实现祖国统一是人心所向的,因而是不会变的。从经济上讲,发展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较长期的和平环境,需要对外开放。因此,港、澳、台地区保持稳定和繁荣,便于大陆与这些地区,以及通过这些地区同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交往。而要保持港、澳、台地区的稳定和繁荣就必须保持 “一国两制” 不变。邓小平的这些观点,不但能够有力地扫除一些人的思想疑虑,推进 “一国两制” 的发展,而且可以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获得长远的发展。
另外就香港问题而言,还有一个关系到“一国两制”能否稳妥地解决在过渡期内出现的一些波动,实现平稳过渡。因此,邓小平对“平稳过渡”问题非常重视。他在同撒切尔夫人谈话时就明确指出“我还要告诉夫人,中国政府在做出这个决策的时候,各种可能都估计到了。我们还考虑了我们不愿意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在十五年的过渡时期内香港发生严重的波动,怎么办?那时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如果说宣布要收回香港就会像夫人说的‘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那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做出决策。”(《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页)这就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收回香港主权是坚定不移的。我们希望在香港问题上能够实现‘平稳过渡’,但是我们也不害怕出现任何波动。邓小平所表达的这些原则,就是中国人民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