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秦陵兵马俑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秦陵兵马俑 251 秦陵兵马俑坐落在陕西临潼县城东。秦始皇嬴政陵墓规模巨大,方形内城周长2500多米,长方形外城周长6200多米,冢高47.6米。兵马俑坑位于陵园东侧,近万个陶塑兵马俑,分步、弩、车、骑四兵种,各执实战兵器,形态逼真,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杰作。1979年建立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 ☚ 半坡博物馆 黄陵 ☛ 秦陵兵马俑 秦陵兵马俑1974~1976年陕西临潼秦陵出土。目前已发掘出几千个真人大小的兵马俑、武士俑。这些俑是按照军队的阵容,整齐地排列在地下的。均为一次塑,经焙烧后再装彩。形象个性鲜明,手法细腻,为秦代雕塑珍品。一般认为是秦始皇陵陪葬墓出土。代表着秦代雕塑的最高水平。1980年秦陵又出土了铜车马俑,彩绘铜车马共两乘,每乘四马,车上各一御官俑,大小为真人、真马、真车的1/2。制作精致、真实(见彩色图版)。 ☚ 三星堆铜人 霍去病墓前石刻 ☛ 秦陵兵马俑 秦陵兵马俑1974年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东侧三华里的地方,发现了一处规模巨大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陪葬坑。经发掘和实测,俑坑为土木结构。一号俑坑最大,东西长约21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左右,面积为12600多平方米。坑的四边各有5个斜坡门道。坑中埋着与真人真马近似的陶俑和带战车的陶马约六千余件,且排列有序,组成一个方阵。在坑东,南北的长廊里,排列着面向东方的三列横队,每列由70名战袍俑组成,当是军阵的前锋。其后,在11个过洞中,排列着由步兵和车马相间组成的38路纵队,是军阵的主体。坑的南北两边和西端各有一列面向外的武士俑,似是军阵的侧翼和殿后。二号俑坑位于一号俑坑的左侧,东西长96米,南北宽84米,深3. 2米,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是由近1000名骑兵俑和步兵俑以及战车混合编队组成的曲形军阵,并有多种实战兵器。三号俑坑在二号俑坑的后面,平面呈凹字形,东西长17. 6米,南北宽21. 4米,深约5米,面积为500平方米。有卫士俑68件,战车1乘,是一、二号俑坑军阵的指挥部所在地,陶俑一般身高在1. 75~1. 86米之间,陶马高1. 5米,身长2米。武士俑头梳各式发髻,身穿铠甲或战袍,腰间束带,打绑腿,足穿方口齐头履,有的挟弓挎箭,手执剑、矛、弩机等实用兵器。或挺身站立,或下蹲跪射,个个神态逼真,威武雄壮。面部刻划细致,静中欲动,栩栩如生。生动而形象地再现了秦始皇当年统一中国时兵强马壮的雄伟军阵。也是中国雕塑艺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 受蕃国王讣奏仪 汉文帝短丧诏 ☛ 秦陵兵马俑 秦陵兵马俑秦始皇陵随葬的陶兵马俑。出土于陕西省临潼县西杨村西南,西距秦始皇陵园东垣墙一公里,正当陵园东大门大道北侧。共发现四个俑坑,一号坑平面呈长方形,面积12600平方米; 二号坑在一号坑东,平面呈曲尺形,面积6000平方米; 三号坑在一号坑西,平面呈凹宇形,面积520平方米; 四号坑在二、三号坑之间,为一空坑。目前已发掘了全部三号坑和一、二号坑的一小部分。发现武士俑近千个,木质战车十八辆,陶马百余匹,青铜兵器、车马器九千余件。按出土的兵马俑排列形式复原,三个坑中的武士俑应有七千个、驷马战车百余辆、战马百余匹。坑内兵马俑排列全部面向东方。陶俑、陶马如同真人真马。制作方法一般按俑、马不同部位分别用陶模翻出胎型,然后套合、粘接,再雕塑出五官、须发、铠甲、衣纹等细部。陶俑制作根据不同身份、不同年龄设计,力求与实物相似。如武士俑,身高1.78—1.87米,个个身披铠甲或战袍,腿绑束带,手持刀、矛、弩、戟等兵器,但发髻各异、面目不一,神态各具特点。马俑也各具神态,造型精美,极为生动。这批兵马俑是送葬军阵的模似,或是以一个阵法排列的。兵马俑及战车实物的出土,形象地展现了秦始皇时代军队的兵种编制和武器装备情况,铜兵器大多经铬盐氧化处理,以增强抗腐蚀力。秦兵马俑的发现对研究秦代军事、科技、雕塑艺术、礼仪及丧葬制度都有重大意义,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 秦越人 聂鲁达 ☛ 秦陵兵马俑秦始皇帝陵的陶塑陪葬品,秦王朝军队的象征。1974年发现于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陵东1.5公里处,共三个俑坑。1975至1989年,秦俑考古队对一号俑坑进行了部分正式发掘,出土陶俑陶马1007件、兵器数万件;对二号俑坑进行了部分试掘,清理出陶俑212件、陶马96匹、青铜兵器近二千件;对三号俑坑进行了全部发掘,出土陶俑68件、陶马4匹、青铜兵器数十件。根据发掘及试掘情况,估计三个俑坑将出土陶质武士俑7000余件,战车百余辆、陶马数百匹及大量的青铜兵器。出土的陶俑陶马完全是按照秦代的真人真马塑造的,并按照军阵的形式排列在一、二、三号坑中,它是秦国军队形象的真实记录。一号俑坑是一座面向东方的矩形军阵,有前锋、后卫及左右翼侧部队,中部是车步相间的主力部队。一号坑面积最大,约12460平方米,埋葬陶俑陶马6000余件,坑中的木质战车因年代久远,俑坑埋藏不久又曾遭火焚,所以迄今仅存遗迹。陶俑有战袍武士俑、铠甲武士俑、高级军吏俑、中级军吏俑和低级军吏俑。凡战袍武士俑皆是一些身穿长襦、腿扎行滕、免盔束发,未着铠甲、轻足善走的轻装武士俑,他们手提弓弩、肩背箙矢,多位于军阵的前锋及翼侧;凡着铠甲的重装武士俑多手执矛、戟、铍等兵器位于军阵中部;高级军吏俑一般身着双层战袍,外披彩色铠甲,头戴鹖冠,双手交腹柱剑站立于战车之后;中级军吏俑多位于高级军吏俑身旁,似为军佐;低级军吏俑头戴板冠,身着较细密的铠甲,位于步兵行列。一辆战车后一般排列士卒百余名。秦俑一号坑军阵是一个以步兵为主力伴有部分战车的矩阵编组,所反映的是战国秦汉初期车战向步战转化过程中的一个战争阶段。二号坑位于一号坑东北侧,面积1050平方米,是一个曲尺型军阵,这是一个多兵种的混合军阵,象征着秦代军队的轻锐兵种。位于军阵左前方东北角的是一支弩兵方阵,阵表为立姿射俑,中心为蹲姿射俑。弩兵方阵后部从右至左依次是轻车部队、车步骑混合部队及骑兵部队。轻车和骑兵是战国秦汉初期新兴的一支兵种,在战争中常配合使用。秦俑二号坑的发现,对于了解秦代轻锐兵种的编制及配合使用问题提供了最为形象直观的资料。三号俑坑位于一号坑西北侧,面积520平方米,是一凹字形军阵。内有战车一乘,陶马4匹,侍卫俑64件,作仪卫队列,手执仪卫性武器铜殳。一、二、三号俑坑是一完整的军阵系列,三号坑似是整个军阵系列的指挥机关——军幕。秦俑雕塑,具有典型的写实性。在总体布局上模拟军阵的编列;在具体形象上,模拟真人真车真马;青铜兵器,则完全是秦代的实战兵器。秦俑身高一般约1.76至1.9米,其服饰、发型都严格按照兵种及各人身份地位塑造。数千陶俑,其面部表情各异,如高级军吏俑昂首挺胸,巍然伫立,显得神态威严,气度非凡;中级军吏俑身材高大、目光炯炯,显得英武而机警,有的身材雄健、容貌憨厚,显得性格质朴;众多的武士俑形象则多姿多彩,其性格特征的刻划更是维妙维肖,有五官粗犷、满脸凶像的纠纠武夫,也有浓眉大眼、阔口厚唇、性格憨厚的疆场老兵,更有些面庞圆润、未脱稚气的小兵形象及少数年老体弱的老兵形象。这些神态、性情、容貌各不一样的将士被组织在一个庞大的军阵中,使军阵显得既威严肃穆,又充满生气。秦俑坑陶马的塑造比起陶俑来,手法更为洗练,更生动传神。陶马眼眶隆起,睛如铜铃、两耳竖起,四蹄劲健,奋鬃扬尾、引颈嘶鸣,显得神骏异常。秦代的雕塑艺术大匠们运用堆塑、捏、贴、刻、划等传统技巧,制作成精美高大的陶俑陶马。陶俑的制作过程是: 先用堆塑法作成陶俑的脚和腿,驱干用泥条盘筑法堆塑成形,臂部单作,待泥质未干时与俑躯连接。俑头先模制成两个瓢形,然后粘在一起,成为初胎。整个俑是先作成内胎大样,然后再上一层细泥,最后在细泥面上用捏、贴、刻划等手法塑出俑的嘴、鼻、眼、衣纹、铠甲等部。陶马的制作方法与陶俑相似,马的腿、躯干、头、尾、耳、飞鬃分作,马的驱干、头、腿是待泥质未干时粘接在一起,尾、耳、飞鬃是待坯胎干后套合。马腹中空,是用泥条盘筑而成。陶俑陶马制成后入窑烧制,出窑后再进行彩绘。由于一、二号俑坑曾经过火焚及地下埋葬年代的久远,陶俑陶马身上的颜色多已脱落,仅个别部位仍保留有色彩。据对遗迹观察,颜色种类有朱、红、紫、绿、粉、蓝、黑、黄、白、赭等色,施色方法多用强烈的对比色,上身颜色偏艳,下身颜色偏暗。敷色方法是: 先涂一层漆作底,然后彩绘涂染。颜色均为平涂,大部分部位是涂一层色,面、手、足等部位涂二层色。纵观秦俑军阵,给人的观感是宏伟、庄严、肃穆,像这样庞大的军阵、众多的形体高大的陶俑陶马及精良的青铜兵器、高超的雕塑艺术,在中国以至世界考古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它对于研究秦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及雕塑艺术等都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现在展出的陶俑陶马都经过了考古工作者发掘、清理及精细地修复工作。目前一、三号坑已正式对外展出,二号坑即将正式发掘。近二十年来,有关秦兵马俑的研究论文、论著已发表很多。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