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秦艽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秦艽qínjiāo

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圆柱形,土黄色,互相缠绕,茎叶相连,花蓝紫色。根可以做药材。

古代名物 > 花卉類 > 草部 > 多年生 > 秦艽
秦艽  qínjiāo

亦作“秦𦫶”、“秦糺”。亦稱“產家大器”、“秦爪”。龍膽科,多年生草本。其根作羅紋相糾纏,故稱。根圓柱形。葉披針形對生。夏秋開花,叢生於上部葉腋,成輪狀。花冠深藍紫色,筒狀,裂片先端尖。蒴果長橢圓形,子深黄色。根入藥。分佈於我國華北、東北各地。《玉篇·禾部》:“秦𦫶,藥”。宋·陶穀《清異録·菜譜》:“產家大器,秦艽。”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二·秦艽》:“〔釋名〕秦艽、秦爪。恭曰: 秦艽俗作秦膠,本名秦糺,與糾同。”參閱宋·唐慎微《政和證類本草·秦艽》。

秦艽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草部 > 根 > 秦𦫶 > 秦艽
秦艽  qíngjiāo

同“秦𦫶”。

秦艽【同义】总目录


秦艽产家大器

秦艽radix gentianae macrophyllae

祛风止痛药。出《神农本草经》。见《痊骥通玄论》。又名秦胶、秦纠。为龙胆科植物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麻花秦艽 Gentiana straminea Ma-xim.、粗茎秦艽Gentiana crassicaulis Duthie exBurk.或小秦艽Gentiana dahurica Fisch.的根。润透, 切厚片,晒干。生用。主产甘肃、陕西、山西、四川、云南等地。苦、辛, 平。入胃、肝、胆经。功能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主治:❶风湿痹痛, 与苍术、黄柏、薏苡仁等配伍。
❷马腰背疼,与独活、续断、牛膝、骨碎补、补骨脂、巴戟天等配伍(《元亨疗马集》)。
❸马肺虚热咳喘,与知母、贝母、玄参、马兜铃等配伍,如秦艽散(《元亨疗马集》)。
❹马热伤尿血,与瞿麦、蒲黄、赤芍药、车前子、栀子、大黄等配伍,如秦艽散。牛、马15~45克;猪、羊3~12克。研末或煎汤灌服。脾虚便溏忌服。本品含秦艽碱甲(龙胆宁碱)《元亨疗马集》。
❸马肺虚热咳喘,与知母、贝母、玄参、马兜铃等配伍,如秦艽散(《元亨疗马集》)。
❹马热伤尿血,与瞿麦、蒲黄、赤芍药、车前子、栀子、大黄等配伍,如秦艽散。牛、马15~45克;猪、羊3~12克。研末或煎汤灌服。脾虚便溏忌服。本品含秦艽碱甲(龙胆宁碱)(gentianine)、秦艽碱乙(龙胆次碱) (gentia-nidine)及秦艽碱丙。此外还含龙胆苦甙、糖类及挥发油。秦艽碱甲有退热、镇痛、抗炎及抑制反射分泌作用,其抗风湿作用与可的松相似。有镇静作用,能增强戊巴比妥钠的催眠作用,但大剂量反出现兴奋甚至惊厥。还有抗过敏性休克及抗组织胺作用,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能使动物肝糖元明显下降,血糖增高。秦艽醇浸出液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有抑制作用;水浸出液能抑制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

秦艽

药名。出《神农本草经》。又名秦胶、秦纠、左扭、左秦艽。为龙胆科植物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 或粗茎秦艽G. crassi-caulis Duthie ex Burkill等的根。主产甘肃、陕西、山西、四川、云南等地。苦、辛,平。入胃、肝、胆经。祛风除湿,和血舒筋,退黄疸,清虚热。治风湿痹痛,筋骨拘挛,肢体酸疼烦热,湿热黄疸,肠风便血,骨蒸潮热,小儿疳热。煎服:4.5~9g。秦艽根含秦艽碱甲(龙胆宁碱),秦艽碱乙(龙胆次碱)和秦艽碱丙(Gentianol);还含龙胆苦苷(Gentiopicrin)、当归苦苷挥发油等。秦艽碱甲能抑制中枢神经,对大鼠有镇痛和镇静作用;大剂量时反而出现兴奋。对大鼠实验性关节炎有抗炎作用;还有抗过敏性休克及抗组胺作用,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短暂降压和升高血糖的作用。中毒时出现严重恶心、呕吐等症状。秦艽醇浸液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痢疾、伤寒等杆菌有抑制作用。水浸液能抑制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

秦艽large-leaf gentian root

系龙胆科植物秦艽的干燥根。有退热、祛风湿的作用。临床用于治疗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也可用于治疗肺结核低热盗汗。应用时常与其他抗风湿药伍用,每次3~9g,也可单味煎服;秦艽注射液每支2ml,可肌肉注射1日1次,1次2ml,1疗程10日。

秦艽

秦艽

为龙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秦艽、麻花秦艽、粗茎秦艽、小秦艽的根。主产于陕西、四川、甘肃、内蒙古、河南、河北等地。辛、苦,微寒。归胃、肝、胆经。有祛风除湿,舒筋通络,蠲痹止痛,清退虚热之功。主治下列病证:
❶风湿痹证,四肢拘挛,手足不遂。偏于寒湿者,配羌活、独活、细辛、防风;偏湿热者,配金银藤、防已、赤芍。本品微寒,尤宜于关节红肿的热痹。本品还可用治中风半身不遂,上肢拘挛等,常与当归、何首乌、白芍相配。
❷骨蒸潮热配青蒿、地骨皮、鳖甲等。此外,本品还可与槟榔、鸡内金、使君子相配,治小儿疳积发热;与茵陈、栀子、大黄等相配,治湿热黄疸。

☚ 独活   桑寄生 ☛

秦艽qín jiū

《本草纲目》草部第13卷秦艽(1)。药名。秦艽的别名,参见“秦艽”条。


秦艽qín jiāo

《本草纲目》草部第13卷秦艽(11)。药名。
【基原】为龙胆科植物大叶龙胆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粗茎龙胆Gentiana crassicaulis Duthie ex Burkill或西藏龙胆Gentiana tibetica King的根。
【别名】秦胶(《本草经集注》),秦纠(《唐本草》),秦爪(《四声本草》),左秦艽(《张聿青医案》),大艽、左宁根(《青海药材》),左扭(《河北药材》)。
【性味】苦辛,平。
❶《本经》:“苦,平。”
❷《别录》:“辛,微温,无毒。”
【归经】入肝、胃、胆经。
❶《汤液本草》:“手阳明经。”
❷《本草蒙筌》:“入手太阳经。”
❸《本草纲目》:“手、足阳明经,兼入肝、胆。”
【功用主治】祛风除湿,和血舒筋,清热利尿。治风湿痹痛,筋骨拘挛,黄疸,便血,骨蒸潮热,小儿疳热,小便不利。
❶《本经》:“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
❷《别录》:“疗风,无问久新;通身挛急。”
❸《药性论》:“利大小便,瘥五种黄病,解酒毒,去头风。”
❹《四声本草》:“疗酒黄,黄疸。”
❺《日华子本草》:“主骨蒸,治疳及时气。”
❻《珍珠囊》:“去阳明经风湿痹,仍治口疮毒。”
❼《医学启源》:“治口噤,肠风泻血。《主治秘要》云,养血荣筋,中风手足不遂者用之。去手足阳明下牙痛,以去本经风湿。”
❽王好古:“泄热,益胆气”
❾《本草纲目》:“治胃热,虚劳发热。”
❿《本草正》:“解温疫热毒,骨蒸发热,潮热烦渴及妇人胎热,小儿疳热瘦弱。”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一钱半至三钱;浸酒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撤。
【成分】根含生物碱,有秦艽碱甲(即龙胆碱Gentianine)、秦艽碱乙(即龙胆次碱Gentianidine)、秦艽碱丙(Gentianol)。另含龙胆苦苷Gentiopicroside)、糖类及挥发油等。
【药理】
❶解热:秦艽对大鼠实验性发热,小剂量使体温微升,大剂量有解热作用。
❷镇痛、镇静:动物实验秦艽有镇痛作用。秦艽碱甲对小鼠和大鼠均有镇静作用,能显著延长戊巴比妥钠对大鼠及小鼠的睡眠时间,对大鼠还有镇痛作用。在较短时间内有提高痛阈作用,但无剂量依赖关系。
❸抗炎:秦艽乙醇浸出液和秦艽碱甲能减轻大鼠因注射甲醛或蛋清而产生的关节肿,并促进肿胀的消退。其抗炎作用与考的松相似。实验还表明秦艽碱甲可能是通过兴奋下丘脑、兴奋垂体,使ACTH分泌增多,从而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
❹升高血糖作用:秦艽碱甲可使动物血糖升高,并使肝糖元明显下降。切除肾上腺则无此作用,其作用可能是通过释放肾上腺素所致。
❺抗过敏:秦艽碱甲有一定的抗过敏性休克及抗组织胺作用。
❻降压:秦艽水浸液和醇浸出物等有降低麻醉动物血压的作用,并使心跳频率减慢。秦艽碱甲能降低豚鼠血压和麻醉犬及兔血压,作用与迷走神经无关。
❼抗菌:秦艽醇浸液在体外,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霍乱孤菌、炭疽杆菌,以及皮肤真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❽毒性:秦艽碱甲对小鼠静脉注射LD50为250~300mg/kg,腹腔注射为350mg/kg,口服为480mg/kg。给大鼠腹腔注射秦艽碱甲每日50~120mg/kg,连续14天,发现肾小球及肾小管内有蛋白出现,部分动物出现肺水肿。4例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口服秦艽碱甲100mg,每日3次,共4~13天,先后引起严重恶心、呕吐等反应。

秦艽qínjiāo

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别名秦纠、左秦艽。为龙胆科植物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小秦艽Gentiana dahurica Fisch. 、粗茎秦艽Gentiana crassicaulisDuthie ex Burkill 或麻花秦艽Gentiana straminea Maxim. 的根。主产于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内蒙古、四川、云南等地。苦、辛, 平。入胃、肝、胆经。祛风湿, 通络止痛, 清湿热, 除虚热。治风湿痹痛、筋骨拘挛、湿热黄疸、肠风便血、骨蒸潮热、小儿疳热、肠燥便秘, 煎服: 3 ~ 9克。秦艽的根含秦艽碱甲(即龙胆宁碱)、秦艽碱乙(即龙胆次碱) 和秦艽碱丙, 还含挥发油等。秦艽碱甲有中枢神经抑制作用,对大鼠有镇痛和镇静作用, 但大剂量时反而出现兴奋作用; 对大鼠实验性关节炎有抗炎作用。此外, 还有抗过敏性休克及抗组胺作用。

秦艽

秦艽

秦艽

秦艽,又名秦胶、秦纠、左扭。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龙胆科植物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或小秦艽G. dahurica Fisch. 等的根。春、秋两季采挖,以9~10月为佳。采挖后除去残基及须根,晒至八成干,再堆置“发汗”,使其变软至内部变成肉红色时,晒干,亦可直接晒干。小秦艽趁鲜除去黑皮,晒干。
秦艽根呈圆锥形或圆柱形,上粗下细,中部呈螺旋状扭曲,长10~30cm,直径1~3cm,表面灰黄色、棕黄色或淡黄色,有纵向或扭曲的纵沟。根头部稍膨大有残存茎基及短纤维状的叶基维管束。质坚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皮部黄色或棕色,木部土黄色。气特异,味甚苦微涩。主产陕西、甘肃省。
小秦艽根较前者为小,呈圆锥形或圆柱形,主根1个或下部分成数枝,长8~20cm,直径0.2~1cm。未去皮者表面棕黑色或黄棕色,有纵向或扭曲的沟纹; 已去皮者表面黄色。根头部较细,表面有横向纹理,有残存的茎基及纤维状的残叶维管束。质轻,松脆,易折断。断面裂片状,粗糙,黄白色。气微,味苦涩。主产河北、内蒙古及陕西等省区。
本品味苦、辛,性平。归胃、肝、胆经。功能祛风湿,除虚热,利湿退黄。主治风湿痹痛、筋骨拘挛、骨蒸潮热、小儿疳热、湿热黄疸、肠风便血、血痔便秘等证。用于风湿痹痛、筋骨拘挛,如风盛配羌活、防风; 寒盛配附子、肉桂; 湿盛配苍术、苡仁; 热盛配黄柏、地龙; 筋骨拘挛配炮山甲、牛膝、木瓜。现代用于风湿性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常于嫩桑枝、威灵仙配用。盖秦艽长于从营血中搜除风寒湿三气痹闭之邪而使关节筋脉通利,故前人称为“三痹必用之药”。《医学启源》云能“养血荣筋,中风手足不遂者用之”。临床用治中风半身不遂,如涉气虚者,配人参、黄芪、白术、甘草; 属血虚者,配当归、熟地、白芍、首乌。风药多燥,惟秦艽质润,是以本品又有“风药中润剂,散药中补剂”之称。《日华子本草》云,秦艽“主传尸骨蒸,治疳及时气”,临床常用于风劳骨蒸潮热,如《卫生宝鉴》秦艽鳖甲散; 亦治小儿疳热羸瘦,如《小儿药证直诀》秦艽散,均取其有疏风和血以退虚热的功效。唐·甄权谓: 秦艽能“利大小便,瘥五种黄病,解酒毒,去头风”,又云:“秦艽畏牛乳”。而孙思邈治黄疸皮肤眼睛如金黄色,小便热赤者,却以秦艽与牛乳合煎,去滓纳芒硝服,盖取其相畏相成之义。有治疗湿热黄疸,用茵陈、栀子、黄柏等常法而乏效者,益以秦艽,并重用白鲜皮,则退黄迅速而效显。因本品能解酒毒,故可用治酒疸,常与葛根、茵陈、五味子配用。秦艽质润性滑,还可用治肠痔便秘等肛肠疾患,如治肠风便血,可配黄连、地榆等药以清热止血; 治血痔便秘,须合白术、归尾、桃仁、枳实等药以润燥通便去瘀,如李东垣秦艽白术丸。若大便秘结因于肺郁气滞者,则秦艽与紫菀合用,取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利则大便自通。煎服,6~10g。下部虚寒,小便不禁,大便滑者慎服。
实验研究: 秦艽根含秦艽碱甲(即龙胆碱)、秦艽碱乙(即龙胆次碱)、秦艽碱丙。还含挥发油及糖类。根又含苦味成分龙胆苦甙,含量为0.2~0.4%。
小秦艽根含苦味成分龙胆苦甙。
动物试验证明,秦艽碱甲有明显抗炎作用,也有一定的抗过敏性休克及抗组胺作用,还使毛细血管通透性明显降低。临床上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秦艽碱甲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镇痛和镇静作用,能增强戊巴比妥钠的催眠作用,但大剂量反而出现兴奋,甚至惊厥。秦艽碱甲还可升高血糖,这主要是由于释放肾上腺素引起的。

☚ 香加皮   桑寄生 ☛
0000217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1:2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