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秦汉木结构与砖结构建筑技术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秦汉木结构与砖结构建筑技术秦汉仍以战国时盛行的高台建筑为其宫殿建筑的主要形式。这是一种夯土和木结构相结合的建筑形式。修建时,根据所设计建筑的底盘大小,向地下挖槽,深约1米至2米,然后从底部开如夯土筑台,一直将土台夯至高出地面5米至6米,或11米至12米,接着自上而下分层挖出所需的房室,其墙壁不足之处用土坯补砌,用草泥或方砖抹铺地面,把许多单体建筑聚合在一个阶梯形夯土台上。秦建成的咸阳新宫、朝宫等都是在夯土台群上修建的庞大宫室殿屋群,周围修建高架的道路(“阁道”)同其他的“离宫别馆”相通,极其华丽壮观。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开始建新宫,前后历时10年,先建成信宫,作为咸阳各宫室的中心,随后又建成甘泉宫、北宫等,构成一组木结构的大建筑群。咸阳新宫吸取了六国建筑的不同形式特征。“秦每破诸侯,写仿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之上”(《史记·始皇本纪》),故可视为战国以来宫殿建筑的集大成的产物。始皇帝三十五年(前212)又修建规模更为庞大的朝宫,其前殿即著名的阿房宫,“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通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谓,属之咸阳。”(同上)这些建筑多取高台建筑形成。西汉除在长安城继续修建高台建筑形式的宫殿群外,还开始修建多层建筑。这是在梁柱上再加梁柱的叠架技术的应用,是木结构技术的重大发展。到东汉时,这类建筑甚多,从出土的明器、画像砖和铜器上,用木架构成的多层楼阁和坞壁的门楼、望楼等,就是这一建筑形式的生动再现,奠定了后世木结构高层建筑技术的基础。木结构中的斗拱(“斗”是斜方形垫木,“拱”是弯长形拱木)技术,战国虽已出现,汉代则有直拱、人字拱、单层拱、多层拱等多种形式。四川乐山汉代崖墓的斗拱就有六、七种式样的曲拱。斗拱与挑梁、斜撑同时使用,既用以承托屋檐,也用以承托平座,是建筑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有关合力、分力等经验性力学知识。与此相应,建筑的屋顶也出现了四坡顶、歇山顶、卷棚顶、悬山顶、四角拈尖顶等多种造型。西汉末已普遍采用小条砖取代空心砖为建筑材料。小条砖逐渐趋向模数化,长、宽、厚的比例约为4:2:1,在垒砌墙体时,可灵活搭配。为防止砖块脱落,还创造了榫卯砖、企口砖、楔形砖等。至于砖顶结构,西汉中盛行简拱结构,用条砖,其特点是两边支承;西汉末出现了拱壳结构,特点是四面支承,它是由拱顶平面为十字交叉、等高的二个简拱相互贯通穿插而成。充分发挥了砖材耐压的性能。在施工技术上采用了无支模施工法。虽然当时拱壳的跨度不大,但其结构性质,仍与现代的双曲拱砖扁壳类同。东汉地处平川,高台建筑费工费时,基于西汉木结构建筑技术的进步,于是大量采用成组斗拱的抬梁式木构架结构,并越来越多使用砖石,成为流行的建筑形式。东汉还创造了迭涩结构的砖顶,这种新的砖结构形式保持了拱壳结构的外形,采用上下砖之间的砖缝成水平的逐层出挑成顶的方法。这种砌法较之不断地改变砖缝面角度的拱结构,在施工上更为简便。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