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秦汉伦理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秦汉伦理中国封建社会初期的伦理思想。这一时期,以儒家为主体的伦理思想被定于一尊,并被神学化。从此,忠孝的观念,三纲五常的教条,君权、父权、夫权、神权的束缚长期地控制着中国人民的道德生活。秦王朝独尊法家,禁废私学,过分夸大君主意志和权势的作用,片面强调法制,忽视道德教化,使政权不能稳定和持久。西汉统治者总结秦覆灭的经验教训,推行“霸王道杂之”的统治原则,既重视刑罚的镇压手段,又宣传“德治”的教化作用,视其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条件。西汉初的陆贾、贾谊、刘安等人沿着这一条思想路线,把“德治”与“法制”作了比较,指出:“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子)曾(子)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强调法律只能治末,道德才能治本;法律只能消极地防范,道德才能发挥激励作用,使人自觉地成为孝子忠臣。因此,他们认为,对个人来说,道德比权势更重要,仁义比财产更可贵;对国家来说,君主的存亡,不在于地广位威,而在于是否施行仁义道德。这种道德说教,配合着黄老无为之术,保证了社会的相对稳定。这个时期,随着封建社会一家一户个体自然经济的巩固和发展,宗法等级制在每个家庭中也进一步确立,孝的道德观念成为当时最重要的道德规范,宣传封建孝道的《孝经》以及宣传推己及人道德修养原则的《中庸》等儒家典籍的被整理和研究,正是适应了这一社会需要。凡此种种,都为儒家伦理思想正宗地位的确立作了准备。西汉中,董仲舒等人适应汉武帝强化封建中央集权制的需要,吸取阴阳家的思想资料改造儒学,把封建伦理观念与阴阳五行观念相结合,把孝道从家推衍到国,运用天人感应和“一而不二”的方法,建立起以君权为中心、父权为基干、夫权为羽翼的神学化的伦理思想体系,使忠君、孝父、尊夫成为普遍的社会道德义务。提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义利原则,要求人们为弘扬“三纲”之义而作出牺牲。假天意宣传人有好善恶恶的本性,重申用仁德代替严刑,告诫统治者记取轻视“德教”所造成的“民不乐生,尚不避死,安能避罪”的后果,从而使儒家伦理思想趋于定型。与董仲舒等人的伦理观相对立,司马迁率先对道德领域内的神学说教表示怀疑,以没有道德的人“而终身逸乐”,行为公正的人却屡遭祸灾的事实来证明“天之报施善人”的不验,在揭露统治者道德堕落的同时,歌颂游侠等下层人民言信、行果、已诺必诚;舍己救人,不爱其躯,不吝其财;谦虚、谨慎,“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等优良品质。东汉时期,随着经学与谶纬神学的合流,董仲舒等人的伦理观得到进一步的渲染。由汉章帝主持、班固等人编撰的《白虎通义》,从巩固君权的绝对性和儒学的独尊地位出发,以谶纬附会儒家经义,对封建社会的一切政治制度和道德观念作出论定,把“三纲五常”作为神圣不可动摇的道德准则列入这部经学和伦理法典。这部书与马融的《忠经》互相配合,使“忠”与“孝”成为维系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从此,孔子被偶像化,儒家的伦理思想被赋予某些法律效力。王充继司马迁后以天道自然,否定道德根源于天的说法,认为“世论行善者福至,为恶者祸来”是虚妄的,不存在福善祸淫的现象。肯定个人物质利益,批评“去食存信”、正义弃利的观点,提出“礼义之行在谷足”的命题,强调制约道德行为的是物质生活而不是天意。抨击世俗道德的虚伪性,对以恶为“贤洁”,以善为“邪污”的现象表示愤懑。此外,政论家王符、仲长统、荀悦等针对东汉末年的暴政,再次宣传“德教”的伦理主张,并对封建孝道提出某些修正,认为父母言行不轨,子女可以不从。东汉时期实行地方察举和中央征辟的选举制度,以德行和才能的优劣高低作为取士的重要根据。因此,在社会上特别是在官僚和知识分子中,兴起了清议和人物品鉴的风气,这不仅是一种政治活动,而且也是一种社会道德评价活动,在中国伦理史上颇具特色。东汉末,由于宦官、外戚专权,这种道德评价活动的名声每况愈下,“群僚举士者,或以顽鲁应茂才,以桀逆应至孝,以贪饕应廉吏,以狡猾应方正,以谀谄应直言”,显示出“三纲五常”自身潜在的危机。东汉末成书的《太平经》较多地记载了农民的伦理观点,提倡自食其力、救穷周急、互助互爱、平均平等,反对男尊女卑,夫贵妇贱,憧憬父子、夫妇和睦相处的美满家庭。“五斗米道”也主张共有财产,平等消费,并把“诚信不欺”的道德品质作为传道的内容之一。汉代各派伦理思想的对立,主要表现在道德起源上的神学与反神学的斗争,维护或否定的只是神秘主义的思想形式,而不是儒家名教纲常本身,他们在肯定封建宗法制度、信守“三纲五常”、宣传“忠”、“孝”观念等根本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上都是大同小异,儒家伦理思想的正宗地位并未受到削弱,而是被历代的统治者所推崇,成为中国伦理思想的基调。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