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秘书省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秘书省 秘书省官署名。东汉桓帝始置秘书监一官,主管宫中图籍,隶属太常。曹魏初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实兼后来中书之任。魏文帝时,始令与中书分立,并置秘书监、令等官。晋代置秘书寺,兼掌国家及宫廷图籍。梁改为省,与尚书、中书、门下、集书(隋改为尚书、门下、内史、殿中)合称五省。历代沿设。至唐改称秘书监。 ☚ 谏议大夫 秘书监 ☛ 秘书省 秘书省官署名。宋承唐制置。初仅判省事一人。元丰改制后,始并崇文院入秘书省,以秘书监为长官、少监为副长官,并置秘书丞、著作郎、著作佐郎、秘书郎、校书郎、正字等官。掌古今经籍图书、国史实录编纂校刊以及天文历数等事。 ☚ 监察御史 日历所 ☛ 秘书省官署名。东汉恒帝时始设秘书监一官,掌宫中图籍。晋设秘书寺,后改秘书省,始成为掌管国家图书秘籍的机构。唐代秘书省为中央六省(尚书、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内侍)之一,长官为监,副职为少监,领太史、著作二局,职掌观察记载天文、刊正图籍、撰写碑志等事。高宗时曾一度改省名为兰台,武则天时改称麟台,不久均复旧名。 秘书省 秘书省掌图籍之官署名。古代图书藏于帝室,东汉桓帝时,初置秘书监之官,典司图籍,至梁代始专设秘书省,置监、丞及秘书郎数人管理之。隋代以尚书、门下、内史、殿中.秘书为五省,唐因之(一度也称兰台、麟台)。宋代秘书监以下官员成了寄禄官(因管理文艺图藉的实职已归各馆阁),仅成虚名。元代又置秘书监为专署,以卿、大监、少卿为主管,至明洪武十三年废,图籍藏于内府。清代归入文渊阁,已非独立机构。参见“参政” ☚ 御前班直 参政 ☛ 秘书省官署名。专管图书秘籍。东汉时置秘书监。魏文帝时分秘书立中书,置监令,另有他官领秘书监。晋设秘书寺,后改为省,置监、丞等官,隋唐时秘书与尚书、门下、内史、殿中合为五省,秘书省领太史、著作二局。宋代以秘书为寄禄官,无职守。明代以后并入翰林院,不再设此官。参阅《通典》二六《职官·诸卿秘书监》、宋高承《事物纪原·秘书省》等。 秘书省【同义】总目录 蓬山芸香阁芸省秘书省芸署 秘书省 秘书省官署名。晋始置。此后,南北朝及隋、唐、宋各代沿置。掌图书秘记。《大唐六典·秘书省》: “……惠帝永平元年 (公元291年) 诏: 秘书典综经籍,考校古今。中书自有职务,远相统摄,于是不专,宜令,复别置秘书寺,掌中外三阁图书,自是秘书寺始外置焉。《晋令》云品第五,绛朝服,铜印,墨绶,进贡两梁冠,佩水苍玉。宋、齐同晋氏、梁改为省,与尚书、中书、门下、集书为5省。秘书监增秩中二千石,品第三,后制18班,秘书监班第11。陈依梁。后魏亦以秘书为5省之数,监,初从第二品中,太和末正第三品。北齐依魏,后周春官府置外史下大夫,掌书籍,此秘书监之任也。隋秘书与尚书、门下、内史,殿中为5省,秘书监正第三品,炀帝三年 (公元607年) 降为从第三品,其后,又改秘书监为秘书令。武德初,改为监。龙朔二年(公元662年) 改为兰台,其监曰兰台太史。咸亨元年(公元670年) 复旧。天授初改为麟台监。神龙元年 (公元705年) 复旧。初,汉御史中丞,掌兰台秘书图籍,故历代制都邑,建台省,以秘书与御史为邻。” 《新唐书·百官志二》: “秘书省: 监1人,从三品; 少监2人,从四品上; 丞1人,从五品上。监掌经籍图书之事,领著作局,少监为之二。” ☚ 秘阁 秘书司 ☛ 秘书省官署名。东汉有秘书监,典司图籍。晋设秘书寺,置监丞等官。后改为秘书省。唐曾改称兰台、麟台,领太史、著作二局。明代并入翰林院。 秘书省 秘书省古代朝廷中管理图书秘籍的机构。东汉太常设秘书监一官,少府曾设兰台,均掌图书收藏、承旨撰史之事。三国曹魏在朝中设秘书令,主管文件章奏,兼理图书秘籍。曹丕置中书监官职,负责尚书奏事,同时改秘书令为秘书监,专司艺文图籍。晋朝设秘书寺,置监、承等官,南北朝以后改称秘书省、长官为秘书监,僚属有秘书郎、校书郎、著作郎等,负责收藏和抄写典籍、撰拟文书、编纂国史、校勘书籍、订正讹误等。唐代中书省下设秘书省,领导著作、太史二局,仍主撰文修史之事,曾改称兰台、麟台。宋因设翰林院掌公文草拟,建崇文院三馆收藏图书秘籍,秘书省职能渐虚;元封改制后,图书之职又归秘书省。金代降省为监,元废。明清两朝由翰林院和内务府先后掌著述图籍之职,撤秘书职。纵观历代,秘书省均为事务机构,并不参与政务。 ☚ 秘书机构 秘书能力结构 ☛ 秘书省官署名。东晋置,以秘书监为长官,统著作省,掌修撰国史及管理中外三阁图书,以秘书监为长官。南北朝沿置。一说南朝梁时始由秘书寺改称秘书省。北魏时因设有内秘书,故亦称此为外秘书。隋初以秘书监为长官,领著作、太史二曹;炀帝大业三年(607)后改以秘书令为长官。唐朝复以秘书监为长官,领著作、太史二局、后著作、太史皆从秘书省分出,则秘书省仅掌图书典籍的书写校勘。 秘书省官署名。北魏、南朝梁改称秘书监为秘书省,隋继之。唐代曾一度改称兰台、麟台,旋复旧称。掌皇室经籍图书。下属机构有太史、著作二局。长官为秘书监。隋炀帝时增设秘书少监为其副。宋初置判秘书省事一人。宋神宗元丰年间复置监及少监,并将崇文院并入秘书省。明代秘书省并入翰林院。唐宋以来,秘书省官员均称清贵之选。 秘书省官署名。东汉桓帝延熹二年(公元159年)置秘书监,掌典图书,古今文字,考核异同,属太常。因其执掌禁中图书秘记,故称秘书,后省。曹操为魏王时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兼掌图书秘记。魏文帝黄初中改为中书令,任掌机要,故复置秘书监,以掌艺文图书之事。初属少府,至王肃任秘书监始不属。晋武帝时废秘书监。其掌管图书、著作的职任并归中书令,置中书著作郎等司其事。但由于中书省为中枢要职,兼管图书著述,于事不专,于是惠帝永平元年(公元291年)复置秘书监,与中书令俱为正三品,以丞、郎为其官属,其官署初以官名加寺字,称秘书寺,旋改称为秘书省。又改中书著作为秘书著作,改隶秘书省,后来成立著作省,置著作郎与著作佐郎。但著作省仍归秘书省管辖。南朝宋齐梁陈沿晋制置秘书省,《隋书·百官志》记梁陈秘书省的组织,有监、丞各一人,郎中四人,掌国之典籍图书。著作郎一人,著作佐郎八人,掌国史,集注起居,又有撰史学士亦掌史书。北魏北齐亦置秘书省,其制与梁陈略同。亦有监、丞、郎中、校书郎、正字之属,又领著作省。隋初秘书省置秘书监、丞各一人。秘书监,隋初为正三品,炀帝时降为从三品,增置少监一人,后又改监、少监为令,少令。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增秘书省官二十员,以博士补之。唐沿置秘书省,龙朔中改为兰台,秘书监改称兰台太史,少监为兰台侍郎。咸亨初复旧名。光宅初改为麟台,监等都随机构之名改易。神龙初复为秘书省如旧。设监、少监、丞,掌经籍图书,监修国史,所属有秘书郎、校书郎、正字、主事、令史、书令史、典书、楷书手、亭长、掌固;领著作、太史二局。后来太史局独立为司天台。另外,修史之职本属著作局,后来移史馆于门下省.由宰相监修。此后著作郎有撰史之名而无实任。故秘书省的职任卑落,仅主书写、勘校之事而已。五代时秘书省的职任亦主书写、勘校。宋承唐制置秘书省,宋初秘书监与少监均为寄禄官。置判秘书省事一人,由判秘阁官兼任,掌常祀祝版。又宋初有昭文馆、史馆、集贤院合称三馆,太平兴国时三馆赐总名为崇文院,端拱中在崇文院中堂建秘阁,与三馆同为崇文院的组成部分。元丰改制以后,崇文院并入秘书省,始以秘书监与少监为秘书省的正副长官,掌古今经籍图书、国史、实录、天文、历数等事。属官有秘书丞、著作郎、著作佐郎、秘书郎、校书郎、正字等,并领太史局(旧为司天监)。所有官员都称为馆职,为文臣清贵之选。辽、金、元改秘书省为秘书监,职掌经籍图书之事。辽秘书监属南面诸监官,主官有监、少监,所属有秘书郎、秘书正字,领著作局。金秘书监置监、少监、丞,所属有秘书郎、校书郎,领著作局、笔砚局、书画局、司天台。元秘书监置卿、太监、少监、丞、典簿,所属有著作郎、著作佐郎、秘书郎、校书郎、辩验书画直长。明代不设秘书监,其职掌并于翰林院。清代则文渊阁所掌的职任与之相近。 秘书省官署名。隶京百司(《宋会要·职官》18之2《秘书省》)。 简称与别名❶秘书少监。《长编》卷453戊申:“秘书少监王钦臣为秘书监。”《宋会要 ·职官》18之2:“秘书省监正四品、少监从五品。”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