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指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重要的生产力。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 【例】早在80年代末,邓小平先生就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这已成为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江泽民《科学在中国的意义与承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Kexue jishu shi diyishenchanli邓小平同志1975年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990年又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最终解决问题还要靠科学技术”。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发展,是近一个世纪以来,对科学、技术、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发展等问题的科学总结,对我国四化建设有指导意义。 科学是人们通过实验手段和逻辑手段获得的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和变化规律的真理性认识,是一个知识体系,是经过反复证明的客观真理。技术是运用科学知识和物质手段,对自然进行改造和控制、保护,从而使自然更适合人的需要,为人类造福。技术可以使科学知识直接转化为生产,为人类创造更多的财富。 人们通过科学技术,可以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从而提高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生产力又称社会生产力,是人们改造、控制、保护自然的客观物质力量,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中,与自然发生联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物质力量和实际能力。生产力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❶劳动生产者; ❷劳动对象; ❸劳动手段或劳动工具。这三方面的内容,都以科学技术为基础。劳动生产者需要用科学技术知识来培养和造就,只有掌握了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生产者,才有技术、有能力,才有可能推动生产的进步,一个愚昧无知的劳动生产者,不仅很难参与到社会化大生产中去,而且他的一生,很可能造成物质财富的“赤字”,即他一生生产的产品,不够他自己消耗的,这样他就会用各种方式消耗社会上其他人生产的财富,如依靠父母亲友,依靠社会救济,乞讨等等,所以,只有用科学技术知识培养有知识、有能力的劳动生产者才能消除终生赤字的人员,推动生产的发展。其次,劳动对象如矿山、土地、劳动场所等,都需要用科学技术去发现,改造,保护,开发。例如,没有造船技术和海洋知识,就无法开发海洋资源;没有探矿知识和技术就无法发现和开发矿物资源;没有土壤学和生态学的知识和技术,就无法合理的使用和保护土地资源等等;最后,劳动手段和工具是联系劳动生产者的桥梁和中间环节,工具是标志社会生产情况的尺度,人类社会的进步就是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而实现的。例如,农业社会主要靠使用铁器和简单的农具;工业社会靠机器进行生产;信息社会靠电子技术和自动化技术来生产。而所有这些工具,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都是靠科学技术来制造的,用时,还要靠科学技术来掌握、控制和使用它们。总之,无论是劳动生产者还是劳动对象、劳动工具,都广泛地渗入了科学技术,没有科学技术,三者没有价值。 如果我们写成公式,大体如下: 生产力=科技×(劳动者+对象+工具) 其中,科技的取数,必大于1,不同的时代,取值不同。如,农业社会时期,大体等于3~5;工业社会时期,大体等于10~80;信息社会时代约等于100以上,所以,科学技术可以使生产以十倍百倍的速度提高。因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教育十分重要,可以使他们爱科学、爱技术,立志学习科学,掌握技术,逐步改变社会上轻视科学、轻视知识,浮词空论、谈玄说道的不良风气,引导青少年学习实实在在的知识,因为科学技术都是有一定难度的,应当下苦功夫才有可能掌握,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习难度较大的科技知识,避免一些人那种怕苦、怕累、怕难,避重就轻、避难就易的做法。有亿万掌握了科学技术的青少年,我们国家的四化建设就有了希望。 ☚ 自然科学唯物主义 科学理性精神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指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起第一位的推动作用。当今世界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我国只有把经济发展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才能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1988年,邓小平总结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经验后明确指出: “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5页)这一论断继承了马克思对生产力的观点,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揭示了当代生产力发展的新特点,强调了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正如江泽民在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讲话所说: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揭示了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第一位变革作用”。这就为我国经济发展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质量和以效益为中心提供了保证。党的十五大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类社会越发展,科技的分量就越重。可以肯定,未来社会的竞争,将主要是科技和文化的竞争。因此,搞好科学这项基本工程,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和知识分子的作用,才能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加蓬勃的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这样一个创造性的结论,是邓小平对生产力标准的发展和深化,是对生产力的一次划时代的认识。正是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出发,邓小平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在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建设方面的作用。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的讲话中曾提到: “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86页)总之,“要大力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全党和全社会都真正尊重知识、真正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60页)为发展科学技术,我们必须给知识分子创造条件,提高他们的积极性。邓小平指出: “我们的留学生有几万人,如何创造他们回来工作的条件,很重要。有些留学生,回来以后没有工作条件,也没有接纳他们的机构,有些学科我们还没有。” “要把 ‘文化大革命’ 时的‘老九’ 提到第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嘛”,“要注意解决好少数高级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尊重他们,会有一批人做出更多的贡献。”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5页)邓小平的远见卓识,早已预测到未来科技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他提出: “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9页)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的 “科教兴国” 战略,是对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充分肯定。党的十五大也对此进行了充分的肯定,提出了 “切实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的号召。 总之,科技、教育、文化工作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化素质和创新能力。这是我国现代化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世界科技革命和经济竞争新形势的要求。 ☚ 主体生产力论 改革是发展生产力的社会动力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在1988年9月提出的一个著名的论断,他说: “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4页)这一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理论和生产力理论做出的重大贡献,揭示了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极其重要的地位以及所产生的巨大变革和推动作用,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学说。邓小平的这一论断包含了以下内容: (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渊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学说。邓小平说: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87页)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革命力量,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经过长期理论研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考察科学技术及其社会作用而提出来的重要观点。毛泽东也多次讲过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他在1963年就指出: 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好,而且必须打好,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就无法提高。但遗憾的是,持续了10年的 “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科技事业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四人帮”极力否认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拆散科研机构,对科技人员实行残酷迫害和无情打击,反对学习外国经验,给自然科学贴上各种政治标签。1978年,邓小平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彻底唯物主义者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开幕式上恢复了科学技术的本来面目;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并进一步指出: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87页) (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1989年5月16日,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提出: “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1—292页)邓小平总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近二十年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经验,并针对现代社会生产力构成的深刻变化,第一次提出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科学论断。正因为邓小平的这一论断是新时代的新命题,所以他阐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问题的角度便与马克思有所不同: 邓小平是对当代科学技术新成果进行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以推动拨乱反正的深入和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出发而对这一命题作出的新阐述; 而马克思是在对政治经济学研究过程中,通过分析科学技术在机器大工业中的实际应用而得出的 “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这一结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科学技术的本质属性之一。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已使科学与技术融为一体。现代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紧密结合,大大加速了科学发现的实际应用,使科学技术越来越变为直接生产力。必须强调的是,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中,对 “第一”应当有正确的理解,“第一” 并非唯一,而是指首要的,起决定性作用。 ☚ 邓小平科技理论 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四个现代化的关键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它揭示了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大作用。邓小平一贯重视科学技术,他在1988年听取关于价格和工资改革初步方案汇报时说: “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还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关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论断,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精神,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理论内涵。它说明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支撑力量。 科学技术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1978年,在全国科技大会上,邓小平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86页)科学技术上的每一次重大发现和广泛应用,都以极大的力量推动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这是由科学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的。 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由于它对生产力要素的渗透日益加深,影响社会生产力的范围日益广泛,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速度日益加快,所以,创造的社会财富日益增多。当今世界的竞争就是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因此,我们一定要坚持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 的科学论断,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自觉地依靠科学,发展科学技术,发挥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 科学文化建设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邓小平1988年9月在一次谈话中提出的一个十分著名的论断。他说:“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这一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理论做出的重大贡献,揭示了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极其重要的地位以及所产生的巨大变革和推动作用,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学说。邓小平的这一论断包含了以下内容: (1) 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渊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学说。邓小平说: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革命力量,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经过长期理论研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考察科学技术及其社会作用而提出来的重要观点。马克思首先明确提出 “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的著名论断,是在 《政治经济学批判》 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指出:“同价值转化为资本时的情形一样,在资本的进一步发展中,我们看到: 一方面,资本是以生产力一定的现有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1883年3月14日,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讲中说: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毛泽东也多次讲过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他在1963年就指出: 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好,而且必须打好,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就无法提高。但遗憾的是,持续了10年的 “文化大革命”,使我们科技事业受到严重破坏。“四人帮” 极力否认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拆散科研机构,对科技人员实行残酷迫害和无情打击,反对学习外国经验,给自然科学贴上各种政治标签。1978年,邓小平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彻底唯物主义者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震聋发聩地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并进一步指出: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1989年5月16日,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提出: “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邓小平总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近二十年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经验,并针对现代社会生产力构成的深刻变化,第一次提出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科学论断。正因为邓小平的这一论断是新时代的新命题,他阐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问题的角度与马克思有所不同: 邓小平是对当代科学技术新成果进行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推动拨乱反正的深入和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出发而对这一命题作出新的阐述;而马克思是对政治经济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分析科学技术在机器大工业中的实际应用得出 “生产力也包括科学” 这一结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科学技术的本质属性之一。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已使科学与技术融为一体。现代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紧密结合,大大加速了科学发现的实际应用,使科学技术越来越变为直接生产力这里,必须强调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中,对 “第一” 应当有正确的理解,“第一” 并非唯一,而是指首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 ☚ 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Science Is the First Productive Force邓小平1988年9月5日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古斯塔夫·胡萨克时的谈话和1988年9月12日听取关于价格和工资改革初步方案汇报时的谈话的节录。编入《邓小平文选》第3卷。该观点以世界历史眼光,总结新科技革命的特征,强调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邓小平明确提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还提到,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要千方百计把教育问题解决好。要注意解决好少数高级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这一科学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历史唯物主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1904—1997)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观点。面对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新变化,邓小平极大地关注科学技术的重要性。1978年,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并且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87页)1988年,他说:“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5页)1992年,他重申了这一观点,他说:“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7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和对经济、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表明科学技术正在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力。这是因为:(1) 科学技术成为主导生产力的两个基本要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决定性因素;(2) 科学技术的发展始终走在经济发展的前面;(3) 科学技术已经取代了物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性地位,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4) 主要依赖科学技术知识而崛起和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是科学技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集中体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邓小平1988年9月12日在听取关于价格和工资改革初步方案汇报时的谈话的一部分。知识分子生活待遇低,这在我国是一个长期没有解决好的问题。体脑收入倒挂问题,至今仍始终存在。但是为解决这个问题所作的呼吁、讲话,已经有十几年了,为什么终于没有拿出解决问题的重大措施来,恐怕还是要从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上来找答案。邓小平在这个讲话中指出:(1)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否则,我们已经耽误了二十年,还要再耽误二十年,后果不堪设想。(2)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3)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4)对科技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5)要注意解决好少数高级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尊重他们,会有一批人做出更多的贡献。知识分子待遇问题要分几年解决,使他们感到有希望。(6)我们不论怎么困难,也要提高教师的待遇。这个事情,在国际上都有影响。从长远来说,我们对这件事有所忽略,耽误了若干年,影响了我们的发展。(7)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邓小平在讲话中还举了北京大学一个老教授的话说:“我的工资从建国时候开始就是那么多,但是现在物价涨了,我的生活降了三倍。”关于知识分子生活水平相对下降和绝对下降的例子,俯拾皆是。比如说,北京大学经济系中年教师的工资,在1956年时平均为220元,到了1964年,下降为120元,到了1979年,则进一步下降到73元,仅为23年前的平均工资的三分之一。到1988年9月的时候,估计平均工资不可能达到1956年时的220元,所以邓小平举的例子是实事求是的,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他提出的方针也是正确的,即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也要把这个问题解决好。讲话的这部分约450字,载《党的文献》1991年第6期。 ☚ 改革的步子要加快 第四篇 经济会议 ☛ 000011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