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千古传诵的名篇, 好就好在开头一句: “白发三千丈”。但白发哪能有三千丈长呢?李白咏庐山瀑布为“飞流直下三千尺”,已是奇语不凡;而这里咏白发,竟言白发比庐山瀑布更长十倍, 岂非奇之又奇?加上这首句劈空而来,形象又那么高大,宛似银河倒挂,亘乎天地之间。倘非李白,谁敢作此等语?
这样说,丝毫不意味着文学夸张以越虚妄越好。相反, 文学夸张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感情的是否真实。比如说, 那些“端起巢湖当水瓢”式的豪言壮语之终于化为笑柄,并非由于它夸张得太过分,而是由于它缺少真情实感。至于像李白的“白发三千丈”,虽然看似无理(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云: “ ‘白发三千丈’,其句可谓豪矣,奈无此理何?”),却完全符合诗人感情的真实。诗人说: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显然,诗人不是说白发真有三千丈长,而是说愁长; 因为忧愁生白发,所以白发像有三千丈长一般。这样写,既恰切地表达了诗人内在感受的真实性, 又巧妙地赋予诗歌外在形象以更大的感染力。这样的夸张当然就不虚妄,而且很有分寸;正如刘勰《文心雕龙·夸饰篇》所说: “使夸而有节,饰而不诬,亦可谓之懿也。”
如果说首两句劈空而来,显得有点突兀,像是藏了个哑谜似的;那么末两句便索兴把底说穿。它说明诗人在照镜时,看到满头白发繁若秋霜,遂禁不住感喟万分。诗人连用了 “不知”与 “何处”两个词组成问句。但他似问非问,或明知故问,纯乎是借此抒发感慨而已。“秋霜”固然指白发,但另给人以冷的感觉。诗人利用感觉的移借,用外部感觉表达其心理感受。读者潜移默化于其间,联想起诗人晚年的不幸际遇,便难免同生凄凉、寂寞之感了。艺术之感人, 端由于接受主体 (欣赏者) 跟创造主体 (艺术家) 在感情上的认同。这首小诗也不例外。
李白写这首诗,大约在天宝十三载(754),诗人已经五 十四、五岁了。秋浦是宣州属县,李白当时正在宣州一带漫 游。在此之前,他在诗中多次感叹过白发早生,此时,白发一 定是更多,所以,晨起揽镜,乍见又增添了许多白发,触目惊 心,不禁惊呼“白发三千丈”!古人蓄发,平时挽在头顶,梳理 时,长发便垂落下来。“三千丈”的夸张,就是在这样的具体 情景下产生的,这一声惊呼,造成震慄人心的艺术效果,眼 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手挽飘萧白发、满脸痛苦神情的老人形 象。这句诗的潜台词是: 我这满头白发怎么会长得这样盛 呢?自惊中包含着自疑,从而引出下句的回答。
“缘愁似个长”,原来是愁绪使人生出了这样长的白 发。“似个”即“像这样”的意思。这句自答,语势跌落,形成 一道曲折,情绪由暴烈转为悲凉。独坐愁城的诗人,在沉重 的叹息声中,无力垂下了白发。诗人年过半百,功业无成,在 那令人窒息的黑暗现实中,感到个人前途黯然无望了,理想 与现实的冲突愈来愈尖锐,他还更忧虑国家的命运。这些令 人忧心的事,诗人怎能不颜色改易、精神损消呢? 这便是 “愁”的内涵。
第三、四句好像平地又起一层波澜,形成第二道曲折: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诗人似乎不相信自己陡然增添 了许多白发,再次揽镜自照,好像不相信那飘满白发的镜中 人就是自己。这一动作上的反复,表明李白虽然面对这严酷 的事实,却不愿意承认的矛盾复杂心理,诗人对镜看得分明 了,又引出另一个问题:“何处得秋霜?”这句问话,可能又勾 起诗人一番痛苦的回忆:几十年来,诗人在命运的道路中奔 波颠踣,一次次的失意、挫折,都使他胸中沉积起层层郁愤, 头上又添数茎白发。这满头秋霜,乃是大半生坎坷经历的印 迹和明证! 诗中连用“不知” “何处”两个疑问词,以强烈感 叹的语气,把问题提了出来,却没有回答。它把无限的痛愤 和悲凉留了下来。
在修辞学上,但凡要讲“夸张”,无不举“白发三千丈”为 例证。李白是运用了夸张手法。虽然任何人的头发事实上不 可能长到三千丈,但诗人夸张的目的不是在说头发,而是极 言愁之深广,不是事实上的夸张,而是主观情绪冲动的夸 张。而且诗人并没有说出愁的具体内容,更使人觉得其愁浩 茫无边。在回味与思考中,我们认识了古代封建社会一位天 才的可悲命运。
天宝十三载(754),李白自幽燕南归客游秋浦(在今安徽贵池),作《秋浦歌》组诗十七首,抒写诗人忧心国事、叹惜年华的深愁。“白发三千丈”一首是组诗的最强音。
同样以白发来表现忧愁,在长于写实的杜甫笔下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而在作风浪漫的李白笔下则是“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想一下白发三千丈的诗人形象吧,那是只见白发而不见诗人,飘飘然的白发遮蔽了一切,这具象化了的愁情,就令读者永志不忘了。诗句之妙,在于夸张的妙用,和形象的独创性,“洵非老手不能,寻章摘句之士,安可以语此?”(王琦)。
后两句点明诗人是在对镜顾影自怜:“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诗意略近于《将进酒》之“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不知”、“何处”云云,表明是忽然的发现,似乎一夜之间就平添了白发三千丈。这仍是夸张,不过也有真实作基础,《武昭关》前的伍子胥,不就是一夜之间愁白了头吗?
诗的前二句夸张的是白发的长度,后二句夸张的发白的速度。通过这样两度的夸张,就把诗人莫可名状的愁思渲泻得淋漓尽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