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细胞变性
神经元受到缺氧、高温、内源性或外源性中毒等损害时,其细胞体和胞突发生的形态和结构的退行性改变称为神经细胞变性。可分为两类:
❶特异性改变,即可以凭此改变对某一疾病作出较为确定性的诊断,如Alzhei-mer病时,用Bielschowsky法显示的神经细胞内神经原纤维呈黑而粗的线圈样结构;肌痉挛性癫癎病时,神经细胞胞质内出现异常的嗜银而折光的块状物质称淀粉样小体;家族性黑蒙性白痴(Tay-Sach病)时,神经细胞树突内出现的颗粒样类脂性物质;狂犬病时,神经细胞胞质内见到的Negri小体等。
❷一般性改变,即此种改变可见于许多疾病过程,其出现虽能说明神经细胞受到了损伤,但不能凭借此种改变而诊断某一疾病。概括起来又可分为两种,即急性神经细胞变性和慢性神经细胞变性。
急性神经细胞变性 多见于急性感染、中毒或缺氧时。损伤因子若作用强烈,如因窒息在1分钟内死亡或因血循环衰竭在数小时内死亡,主要表现是神经细胞的功能丧失,在显微镜下看不出形态的改变,但实际上神经细胞已经死亡。在显微镜下能查出的神经细胞病变,一般是神经系统受损而又存活了至少6~12小时之后才死亡的病例。此时,神经细胞肿胀变圆,核周Negri小体溶解,其核亦肿胀并偏位,染色亦浅淡,称为急性肿胀。此种改变与轴索变性时神经细胞的改变不能区别。如细胞尚未死亡,在病因消除后,尚可恢复正常;若病变继续发展,神经细胞的胞质嗜酸性加强,核结构不清,则此细胞已死亡。继续进展,则神经细胞内可出现空泡,胞突碎裂,胞质和核膜溶解而呈不规则状,然后进一步崩解消失,或被吞噬清除。
另一种急性神经细胞变性,因其常见于缺血性疾患,故称缺血性改变,多位于血循环阻断而引起的早期软化灶内。此时,神经细胞变小,呈三角形,Negri小体失去颗粒性结构而变为嗜酸性,在苏木素伊红染色下呈同质性粉红色。因细胞缩小而与周围组织分开,故在石蜡切片上,神经细胞周围出现空隙,有如脑水肿时之改变。细胞核亦偏小致密,呈三角形,染色深,核仁亦不见。此细胞已经死亡,进一步则细胞核破碎,然后崩解液化。神经细胞的缺血性改变,常见于神经组织血循环停止而仍然存活14~15小时之病例。亦有人报告可见于存活时间更短的病例中。
慢性神经细胞变性 常见于慢性缺氧、中毒及代谢紊乱等情况下。受损神经细胞萎缩,体积变小,胞质和核染色加深。核亦缩小,呈三角形,但核仁明显,胞突尖部浓缩弯曲。细胞内神经原纤维部分聚集,部分消失。在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及代谢障碍损伤神经细胞时,尚可见细胞内脂褐素增多。此即色素性萎缩,尤易见于橄榄核、交感神经节等处的神经细胞内。此种色素为嗜苏丹性,有时呈抗酸性染色,被认为是神经细胞的代谢活性紊乱或神经细胞的细胞器被封闭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