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神经厌食症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神经厌食症

神经厌食症

神经厌食症,又称神经性厌食,以食欲极度缺乏,及显著消瘦为其基本症状,但并非由消化道或身体其他系统器质性疾病所致。
本病由Gull(1872)及Laseque(1873)最先加以详细描述,并称之为癔症性厌食或癔症性消化不能,但患者并不具备癔症的基本特征。
据国外调查,本病的年发病率为0.37~1.6人/10万。患病率为4.6‰。我国较少见。一般起病年龄为10~30岁,大多数为15~23岁,偶有在童年或50岁以后起病的报告。两性均可罹患,但女性患者约为男性的10~20倍。
多数认为本病与精神因素有关。典型的情况是青春期女性不愿长得太胖,为了使自己保持苗条体型,有意节食,以后食欲越来越差。有的可由急性精神创伤或长期精神不愉快,如不满意自己的婚姻,或与父母关系不好等原因而发病。还有一些患者因进食后感到吞咽困难、胃痛、腹泻或其他躯体不适而不愿多进饮食。
有报告双生子同患本病者,有的患者的兄弟姐妹同患此病,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症(Turner综合征)可能合并神经性厌食,因而考虑本病可能与遗传有关。但对神经性厌食患者进行核型分析,未能发现异常。
由于下丘脑肿瘤有类似神经性厌食的症状,又下丘脑的同一部位有调节饮食、性行为和月经的功能,而神经性厌食患者常同时有这三方面障碍; 实验性下丘脑病变可引起类似神经性厌食的表现,似乎都说明本病属于下丘脑疾患。但神经性厌食病例的病理检查常不能证实有脑器质性疾患存在。
从内分泌方面进行的研究资料表明,本病患者的垂体前叶-性腺轴常受到抑制,促性腺激素和卵巢激素水平低下。这类情况究竟系饥饿的结果抑或厌食的原因则未能确定。
厌食为本病最突出的症状。最初患者表现食欲减退,逐渐对任何食物都不感兴趣,甚至对大多数食物感到厌恶。劝其进食可引起恶心,或以各种借口,如诉述进食后腹胀难受等,加以抗拒,将食物藏匿或暗中抛弃。部分患者可将吃进胃内的食物呕吐出来,以达到少进食物的目的。少数患者可间以短暂的食欲亢进。随着进食减少,身体逐渐消瘦,体重明显减轻,其外貌比实际年龄苍老,严重者呈恶病质。皮肤干燥、缺乏弹性、躯干和四肢可见大量茸毛生长。常有基础代谢降低,脉搏缓慢,血压下降,体温过低,手足发凉甚至紫绀。顽固性便秘甚为常见。女性患者有闭经,可起于厌食出现之前。患者虽很瘦弱,但一般活动能力仍可保持,患者自己不感到有病。如症状发展严重,少数患者可合并感染、衰竭或自杀死亡。
本病为慢性经过,虽近期治疗效果欠佳,但长期随访资料表明,若处理适当,大多数病例可恢复正常。
Feighner等(1972)提出诊断神经厌食症的六条标准是:
❶体重较原来至少减轻25%,比相同年龄和身高者的标准体重至少低15%。
❷以苗条为美,唯恐长胖,有意控制饮食,宁愿挨饿。
❸停经三个月以上。
❹有心搏徐缓,体重过低、呕吐或发作性食欲亢进等征象。
❺无其他躯体疾病或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等精神疾病。
❻起病年龄在10~30岁者。其中最主要在于严重的厌食和消瘦,而无其他器质性疾病或精神病存在。
本病应与消化道疾病、脑器质性疾病、垂体恶病质(Simond病)、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癔症、强迫症等相鉴别。鉴别要点在于详尽而系统的询问病史和检查,本病并无上述疾病的证据。
患者对任何治疗都不愿接受,近期效果往往不佳。因此对这类患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耐心的过程。医务人员应抱积极、乐观、同情的态度。治疗包括生理和精神两方面,严重者应采取紧急措施,在住院条件下给以细心护理和密切观察。最初宜每顿饭坚持劝食,然而逐步鼓励患者主动进食,少量多餐,直到建立正常进食习惯。除非情况严重,应尽可能避免鼻饲饮食。
要探寻患者起病的心理背景,使患者清晰地了解本病的性质和治疗途径,鼓励患者逐步建立正规的进食习惯和战胜疾病的信念,及时祛除其精神因素。药物治疗,可试用氯丙嗪,剂量可逐渐增加到每天400mg左右;情绪低落者,丙咪嗪等抗忧郁剂亦可试用。有报告使用阿米替林或左旋多巴使本病获得明显的好转。此外,可适当配合小剂量胰岛素低血糖治疗。

☚ 癔症   强迫症 ☛
神经厌食症

神经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

又称“神经性厌食”。以食欲极度缺乏及显著消瘦为其基本症状,但并非由消化道或身体其他系统器质性疾病所致。本症以女性青少年多见,由于不愿长得太胖,欲保持苗条体型,有意节食,有的因急性精神创伤或长期不愉快,不满意家庭关系等而发病。起初食欲减退,挑食或偏食,继而感到进食厌恶、日趋消瘦、体重下降,出现严重恶病质,以及血压过低,脉搏过慢,女病人闭经等。

☚ 癔症   贪食症 ☛
0000872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0:5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