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神圣家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神圣家族》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第一部著作。写于1844年9—11月,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神圣家族”是对主观唯心主义者鲍威尔及其他青年黑格尔派的讽喻,原著还有一个副标题“驳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这部著作在法学方面阐述了四个问题:(1)对报复刑的批判。黑格尔认为刑罚是罪犯自己给自己宣布的判决。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黑格尔的这种理论是对古代报复刑的思辨的掩饰。报复刑实际上是一种基督教的手段,它把法学和神学结合在一起,使世俗的刑罚同时成为基督教道德教育的手段。报复刑的鼓吹者为拯救神圣的灵魂而不惜残害人的肉体,这是对人性的灭绝。(2)对资产阶级监狱单人牢房制的揭露。青年黑格尔派主张,为了把罪犯救出邪恶的社会,必须隔离罪犯,实行单人牢房制。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甚至拥护这种制度的官方人士都不得不承认,这种制度迟早会使囚犯发疯的。”(3)对所谓奖赏和惩罚的双重裁判制度的评价。鲍威尔及其同伙崇尚一种双重裁判的制度,即把颁发奖赏的权柄交给司法部门,作为刑事裁判的特别补充。这样,“刑事裁判同时又进行善行裁判,在处决罪犯的断头台正对面建立一座大善人高踞其上的高台——善行台。”这种双重裁判,完全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在私有制社会里,不同的人们(穷人和富人)评价事物的善恶标准是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事实上,劳动人民深恶痛绝的投机商、吸血鬼每天都用巨金收买报刊为他们歌功颂德,而资产阶级的各个政党经常通过自己的机关报来宣扬本党成员的业绩。因此,这种赏罚制度不过是现存社会等级差别的神圣化,是奴隶般的屈辱状况的完整表现。正如人们在上天奖赏的观念中只是把人间的雇佣仆役理想化了一样,人们在天上的刑罚理论中也只是把尘世的刑罚理论理想化罢了。(4)人权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权并没有使人摆脱宗教,而只是使人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人权并没有使人摆脱财产,而只是使人有占有财产的自由;人权并没有使人放弃追求财富的龌龊行为,而只是使人有经营的自由。现代国家承认人权同古代国家承认奴隶制是一个意思。就是说,正如古代国家的自然基础是奴隶制一样,现代国家的自然基础是市民社会以及市民社会中的人,即仅仅通过私人利益和无意识的自然的必要性这一纽带同别人发生关系的独立的人,自己营业的奴隶,自己以及别人的私欲的奴隶。“现代国家就是通过普遍人权承认了自己的这种自然基础,而它并没有创立这个基础。”现代国家既然是由于自身的发展而不得不挣脱旧的政治桎梏的市民社会的产物,所以,它就用宣布人权的办法从自己的方面来承认自己的出生地和自己的基础。“黑格尔曾经说过,‘人权’不是天赋的,而是历史地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肯定并进一步地发挥黑格尔这一观点,从而与启蒙学派的“天赋人权”或“自然权利”的观念有重要区别。 神圣家族全名《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驳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4年9月至11月间,用德文合写。是批判以布鲁诺·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的第一部论战性著作。在伦理思想方面,用接近完整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阐述了一些重大的道德理论问题。在道德与利益的关系上,第一次深刻地论述了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阶级利益与全人类利益的辩证关系。指出“利益”决定“思想”,群众的实际利益决定思想进程。工人的道德品质离不开工人争取实际利益的运动,是工人的现实利益决定他们的思想、感情、道德等,初步表述工人阶级利益决定道德的思想,亦即道德的阶级性问题,在对西欧主要哲学家的评述中,深刻评价了爱尔维修、孟德维尔、边沁等功利主义伦理学家的思想及其社会本质。尤其是通过对法国作家欧仁·苏的名著《巴黎的秘密》的分析,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所谓“自由的人性”、“人的欲望”、“妇女的解放”、“爱情”等等道德关系的本质。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在其自身的经济运动中把自己推向灭亡,但这种灭亡不是自发进行的,只有通过意识到自己的非人性并要消灭这种非人性的无产阶级,才能使私有制灭亡。因为无产阶级实际上已完全丧失了一切合乎人性的东西,无产阶级生活于其中的现代一切社会条件达到了违反人性的顶点。无产阶级要解放自己,必须消灭现代社会的一切违反人性的生活条件。把无产阶级的道德问题同无产阶级的整个历史使命联系了起来。全书发展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性观。指出,不能脱离自然和工业谈论历史和人,站在唯心主义立场上,把全人类统统看作是一群没有创造精神的群众,把现实的人看得很渺小。历史取决于生产方式,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所进行的,因而人的活动、人的本质也应当取决于生产方式。把人及其活动创造的历史,归结于自然科学和工业活动,归于生产方式,已经接近于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解决人的本质问题。 神圣家族全名《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驳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第一部著作。写于1844年9—11月。1845年在法兰克福出版。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书中批判了青年黑格尔分子鲍威尔等的自我意识哲学及其理论渊源——黑格尔唯心主义思辨哲学,阐述了正在形成过程中的一些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第一次提出无产阶级要解放自己必须解放全人类的观点。认为“实物是为人的存在,是人的实物存在,同时也就是人为他人的定在,是他对他人的人的关系,是人对人的社会关系。”列宁认为这已接近唯物史观体系的基本思想——生产关系思想(参见《列宁全集》第38卷第13页),并称本书“奠定了革命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基础”。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