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冰川变化及利用
由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谢自楚、任光秋、白重瑗、黄茂桓、孙作哲承担,主要协作单位:兰州大学、兰州沙漠研究所、甘肃省水电局、酒泉水电局,获1979年甘肃省科技成果二等奖。研究中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考察,参加人员近200人次,考察范围遍及祁连山东、中、西各段。主要内容包括:通过测绘1:5万地形图和航空像片验证,查明祁连山冰川总数约3 000条,面积近2000平方公里,总储水量约1 000亿立方米,较之1958年的不完全统计要精确得多。祁连山冰川分布特征对于干旱的河西走廊西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观测和分析获得如下结论:由于1967年以来后山区气温下降幅度较大, 70年代降水又有所增加, 导致雪线相应下降、冰川积累增多、消融量减少,物质平衡转为正值。冰川上部厚度加大、流速加快。因此自50年代以来就持续存在的东段冰川强烈退缩的趋势已大大减慢,退缩幅度较小的西段现趋于稳定。在今后二三十年内, 祁连山的冰川可能首先从西段开始转为前进。同时,查明了注入河西走廊各河流的冰川融水为平均每年10亿立方米,在今后二三十年雨水比重居绝对优势的走廊东部径流量将明显增加,融水比重较大的走廊西部河流径流量暂时减少, 这种变化在短时期内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但它实际上意味着冰川资源增加, 因此从长远看来仍然是有利因素。通过实验证明,利用黑化法促进冰雪消融,成本过高, 不宜普遍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