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社会保障辞典︱中国社会福利制度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 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是当代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基本手段之一,在中国由民政部门实施。社会福利制度的目标比较宽泛,内容也比较庞杂,从一般的意义上说,社会福利囊括了除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之外的其他所有的社会保障内容,它包括普遍的社会津贴,职业性福利服务和社会性福利服务。在中国,一般没有将社会津贴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中,职业福利服务也归于职工劳保福利之中,所以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特指社会性的福利服务。 1.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对象和经费开支。中国的社会性福利服务是由专门的社会福利机构和社区组织来落实和进行操作的。前者是指社会福利事业单位和社会福利企业单位,后者则包括城市的区、街道、居委会等各个层次的社区服务。 (1)社会福利事业单位。狭义的社会福利事业单位是指由县以上民政部门举办的收养性事业单位,包括优抚休养(疗养)院和社会福利院;广义的则还包括由社区举办的光荣院和敬老院。 1991年,由县以上民政部门举办的优抚休养(疗养)院共计828所,其中,革命伤残军人疗养院25所,占优抚休养(疗养)院总数的3%,复员军人慢性病疗养院29所, 占4%, 复员退伍军人精神病院60所, 占7%,国家办的光荣院714所,占86%。这些休养(疗养)院共有床位44482张。有职工19056人,其中医护人员8952人,占职工总数的47%。在院收养人员总共达31418人,其中,有优抚对象25456人,占收养人员总数的81%。 另外, 还有社区办的光荣院461所, 有床位11814张, 收养人员达10487人, 其中优抚对象7244人, 占收养人员总数的69%。 1991年中国共有民政部门举办的社会福利院1121所,其中,综合性社会福利院930所, 占83%, 儿童福利院63所, 占6%,精神病人福利院128所,占11%,社会福利院共有床位101011张。计有职工34301人,其中医护人员达13422人, 占39%。 收养人员81928人。 另外, 还有民政部门办的其他收养性单位34所,有床位3272张,收养人员2012人。除此之外,社区举办的敬老院有39820所, 有床位667126张, 收养人员520011人。 总之, 上述的两类社会福利事业单位共计42264所, 共有床位827705张;收养人员总数为645856人。截止1991年底中国社会福利事业单位经费开支为8. 1亿元,其中用于优抚事业单位的为1. 7亿元,占20%,用于社会福利事业单位的为6. 4亿元,占80%。在社会福利事业单位总开支中,政府拨款为4. 6亿元,占56%,社区援助为3. 5亿元,占44%。 (2) 社会福利企业单位。 截止1991年底, 中国共有社会福利企业43701个, 共有职工169. 4万人, 其中, 有残疾职工70. 7万人, 占职工总数的42%。 社会福利企业总产值达412. 6亿元, 利润21. 3亿元,上缴税金为4. 9亿元, 享受免税19. 3亿元。 (3)社区服务。截止1991年底,中国已有75%以上的城市街道开展了社区服务工作,总共建设社区服务设施89918个,其中老年人服务设施21534个,占社区服务设施总数的24%,残疾人服务设施7154个,占8%,优抚对象服务设施13728个, 占15%,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和其他便民利民设施47502个, 占53%。 2.改革以来社会福利工作的主要成就。80年代初,由民政部门主管的社会福利工作正处于一个进退维谷的尴尬局面。 民政部门办的社会福利事业原来是针对无法定继承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所谓“三无对象”的,但是,在城市中由于50~70年代中国成功地实行了充分就业政策,到了80年代,“三无对象”锐减。另一方面,社会上老年人、残疾人和优抚对象的较高层次的社会福利需求剧增;在农村中,则由于实行了以大包干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 集体经济在大部分地区处于瓦解的状态,对集体福利事业心有余而力不足。面对这样的形势,社会福利工作只有改革、 创新才能摆脱窘境。 1983年召开的第八次全国民政会议前后,民政部门开始酝酿城市社会福利工作的改革,提出了国家力量和社会力量相结合,采取多种形式办社会福利事业的新思路。 1984年召开的漳州会议上,进一步明确了“社会福利社会办”的指导思想,要使社会福利事业从单一的、封闭的、由国家包办的体制转变为国家、集体、个人一起办的体制,要面向社会,多渠道、 多层次、多种形式地举办各种社会福利事业。1986年,在沙洲会议上,民政部部长崔乃夫提出了城市社会福利工作以“双福加服务(即社会福利事业、社会福利企业加社会服务)”为重点。民政部社会福利工作指导思想的转变,使这项工作在80年代初期就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到80年代中期已具雏形。这就是以社会化的福利服务,尤其是社区服务,来取代一部分职业性福利服务。 在社会福利事业单位改革方面, 首先是号召全社会都来参与办社会福利事业。1979年,城乡各种社会福利院仅有8988个,床位226194张,收养人员185727人;到1991年,城乡各种社会福利院已有42264个,增加了370%,床位827705张,增加了266%,在院收养人员645856人,增加了248%。 这主要得益于社区办的敬老院和光荣院的迅速增加, 1991年,社区办的敬老院和光荣院的床位数为民政部门办的社会福利院的4.6倍, 在院收养人员亦为4. 6倍。其次,城乡各种社会福利院都向社会开放, 开始接收自费收养人员, 1991年, 自费人员已达26972人, 占在院收养人员总数的4%。再次,民政部门办的社会福利院还为社会提供康复和门诊服务200多万人次。 在社会福利企业单位改革方面, 也是倡导城乡社区和厂矿企业兴办福利企业。1979年,中国仅有社会福利企业1106个,安置就业的残疾职工4. 8万余人, 产值是7. 2亿元; 而到1991年, 中国的社会福利企业已增至43071个,增长了39倍,安置就业的残疾职工达70. 7万人,增长了15倍。全国城镇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率达75%以上,大城市已达90%以上。社会福利企业的产值1991年达412. 6亿元,增长了57倍。这主要得力于社会办的福利企业发展异常迅猛。1991年,社会办的福利企业安置就业的残疾职工是民政部门办的福利企业的5倍, 产值亦为5倍。 社区服务更是广泛地依靠各种社会力量。1990年,天津市对红桥区1164个居民进行了调查, 其中对社区服务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的占86%; 1991年, 武汉市对街道、 居委会和享受过社区服务的居民进行了调查,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的已达100%。以上调查数据表明,凡是开展了社区服务的地方,社区服务都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欢迎。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大之后,社区服务的发展趋势更为明朗,这就是:一为老年人、残疾人和优抚对象等重点对象服务,二为社区成员提供便民利民服务,三是为社区内的单位, 尤其是企业提供互惠互利的服务。 总而言之,80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福利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既为满足人民的社会福利需求提供了服务设施和项目, 也为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开拓了更多的资金渠道。尤其是“社会福利社会办”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在实践中也被证实是可行的和有效的。 3.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1)民政部门办的社会福利院的效益问题。(2)当前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形势下福利企业如何生存和发展的问题。(3)社区服务如何跟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将出现的更多的社会需求的问题。 90年代,中国的第三产业和城市社会化服务都将会有一个长足的进步,作为这两者的一部分的社区服务毫无疑问也会获得较大的发展,应该对社会福利工作有一个全面的计划,落实配套政策,要看到福利事业、福利企业和社区服务三者的有机联系,把它们当做一个整体,发挥其整体效应,为中国人民提供更好的更有效的社会福利服务,并尽量使企业从“办社会” 的重负下解放出来。 唐钧 |
☚ 社会保障辞典︱中国社会救助制度 社会保障辞典︱凡例 ☛ 000125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