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财政学研究社会主义国家的财政分配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社会主义财政是社会主义国家为了维护和加强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为了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国民经济,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以最少的劳动耗费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不断满足人民的需要,而对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进行的有计划的分配与再分配。 社会主义财政学以社会主义的财政活动为研究领域,以财政分配过程及其反映的分配关系为研究对象。学科的任务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揭示社会主义财政分配关系内在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为党和国家制定财政方针、政策和财政制度提供理论依据,为做好社会主义财政工作提供理论和方法。 社会主义财政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有:(1)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互关系中,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再生产的两个方面,研究财政与国家的关系、财政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揭示和阐明社会主义财政的本质和职能,社会主义财政的范围;(2)研究国家如何按照社会再生产的原理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以及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运用财政分配组织社会生产,调节国民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取得更好的宏观经济效益;(3)研究财政、信贷、物资综合平衡与合理经济结构、合理比例的关系,财政收支平衡同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关系,财政收支的矛盾关系;(4)从一定时期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国家与国营企业,国家与集体、个体经济的财政分配关系,使之既有利于国家开辟财源,又有利于调动各方面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研究社会主义财政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探索社会主义财政发展变化内在规律的理论武器;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和社会再生产理论,为认识财政的经济实质和进行财政分配提供了理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是正确认识财政职能作用的理论依据。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紧密联系我国国情和建设实践,才能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和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财政学的科学理论体系。 社会主义财政学是一门比较年青的社会科学,它是在社会主义制度诞生之后,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在与资本主义财政的比较中,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财政实践活动所作的理论概括。苏联莫斯科财经学院,于1933年第一次出版了《苏联财政》的教科书。我国在五十年代初期教学中,主要学习苏联的《苏联财政》等著述。为了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适应四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财政学的科学体系,我国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组织全国的财政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从总结我国财政经济的实践经验入手,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阅读书目:《社会主义财政理论问题》邓子基等著,人民出版社1978年1月第1版; 《社会主义财政学》厦门大学等6院校联合编写,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79年1月第1版; 《社会主义财政金融问题》黄达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1月第1版;《财政学》许毅等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4年第1版; 《中国社会主义财政学》邱志宏、谢贤星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版。 〔参〕财政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