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礼节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礼节 这是佛教徒在平日的起居生活,与人交往及佛事活动中惯常使用的一些表示尊敬、礼佛的形式,如为大多数人熟知的合掌、绕佛、顶礼跪拜等。 合掌。又称合十。是佛教徒表示其恭敬心的最常用的一种礼节。它和今人的握手一样,使用相当普遍。不但教徒之间能用,教徒与非教徒之间也可以用。 中国古人彼此表示恭敬,一般用拱手。用合掌表示恭敬,是从佛教传入中国后才开始有的。 天台智𫗱在《观音义疏》中说:“手本二边,今合为一,表不敢散诞。专至一心,一心相当。故以此表敬也。”《释氏要览》和《法苑珠林》还讲解了合掌的一般要求:两只手的手指、手掌合在一起。不能只合手指,也不能只合手掌。手指亦不能参差不齐。行合掌礼时,需合掌当胸,手腕对心,手指对鼻端。鞠躬时低头,手指也随着低下;平身,掌指抬起。这些要求掌握住了,合的掌、行的礼也就如法了,同时姿势也好看了。有人合掌时,只合十个指尖和掌根,掌心、手指均不合,就像含苞待放的莲花一样,所以叫合莲花掌。不过,大多数教徒习惯上还是按照前面的要求合掌,一般不合莲花掌。 合掌一般指的是双手合在一起,即双合掌。另外还有一种叫单合掌的,那是由于一手拿着东西,无法用两只手合,只好一只手作合掌状。单合掌是略表敬意的一种礼节,佛家有句话叫“单合掌、小低头,皆可成佛道”。意思是说,只要对佛、法、僧三宝有一点恭敬心,将来就一定能成佛。 叉手。两手相错叫叉手。有时叉手也包括拱手。也是一种表敬的礼节。《佛说方等般泥洹经》中专门论述了行叉手礼及其功德。其实,叉手和拱手都是中国古代常用的礼节,不是从印度传来的。佛教传到中国后吸收了这种礼节而已。 合南。是梵语的音译,或云“那谟婆南”,唐人译为“我礼”、“度我”、“归礼”等。合南是礼节的泛称。《僧祇律》中说:“佛言合南有三种:身、口、心。身者,前人若坐、若立住,头面礼足,是名身;口者,若前人远遥,合掌低头,作是言:和南,是名口;心者,若以背去,应合掌作敬,是名身口心恭敬。” 现在合南一词,多用在僧徒来住的书信中。 问讯。这也是佛教徒常用的一种礼节。讯,言也。《善见论》中说:“比丘到佛所问讯云:‘少漏少恼,安乐行否?’”《僧祇律》中规定,礼拜不能默不作声,当相问讯。这些是对“问讯”的解释和一般要求。 但现在的僧徒所行的问讯礼,一般是先站好,两脚略呈倒“八”字。合掌当胸,鞠躬行礼。平身时,两只合着的手掌随即抬起至额前(不能贴额),然后结毗卢印,最后再次合掌、小低头,礼毕。由此可见,现在所讲的问讯和律论中所讲的问讯礼并不完全一样。 绕。也是一种礼节,也具有“功德”。通俗点讲,绕是以一物为中心,按照一定要求转圈,以此表示对被绕对象的恭敬与崇拜。一般说来,绕的对象多为佛塔、佛及菩萨像、佛骨舍利、经幢、佛殿等等。 绕有左绕右绕。佛教史上对左绕如法还是右绕如法一直存有争论。现在看来,多倾向于右绕。《绕塔功德经》中说:“勇猛勤精进,坚固不可坏。所作速成就,斯由右绕塔。得妙紫金色,相好庄严身。现作天人师,斯由右绕塔。” 绕时需要严肃,不能散慢不恭。有时也要合掌念佛。绕的圈数基本上三匝即可。 在当今的寺院生活中,僧人坐禅前常先右绕佛。因为此时在佛像前供香,所以,也称为“行香”。这时的绕佛,实际是坐禅前的准备工作,目的是为了有利于尽快入静。所以,绕时的动作比较特别。不能合掌,绕时左右臂摆动是左大右小,速度由慢渐快。这种绕法虽然不同一般,但也是“绕礼”的一种。 跪。这是佛教中一种比较大的礼节。忏悔时行此礼的较多。 跪有互跪、长跪二种。互跪是比丘行的敬礼,也就是左右两膝交互跪地;长跪是比丘尼行的一种敬礼,也即两膝一齐跪地。由于比丘尼体弱,不宜像比丘那样互跪。所以采用长跪。不管是哪一种跪法,都与俗跪不同。俗跪是臀部坐在踝部。而佛教中的长跪、互跪礼法,则是两胫翘空挺直,臀部和踝部不接触,挺身、两足指拄地。同时,在行此礼的过程中用合掌配合,完成这一动作。 现在的僧徒在行此礼时,一般通用长跪。 礼拜。有广狭二义。广义礼拜包括: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并落地;八、双手、双膝与头皆屈;九、五体投地等。这里谈一下狭义的礼拜——五体投地。 五体投地可以说是佛教礼节中最高的一种礼法。也称“顶礼”。它的一般规则动作是:先合掌,再低头(或问讯),然后右、左掌依次按地,两膝随之跪下、头额触地(投地的五体是指头、两膝、两只手)。等头额触地以后,随之翻掌,表示两手托起所拜者的足,或托起崇拜对象。翻掌后稍停一会儿再起身,此为一拜。一般有三拜、九拜、百拜等。在拜佛时,一般还要念佛名号。拜完后还要打个问讯礼。如果顶礼的是僧人,则要称“顶礼× ×法师(或和尚)”。但在礼僧时需注意:一、如果礼拜时,礼拜的对象正在躺着,这时就暂不要礼。二、礼拜的对象如果是和佛菩萨像处相反方向时,礼拜者不能背对佛菩萨像,去礼拜僧人。另外,僧人不拜俗人和居士。 在行顶礼时,为了更进一步表示恭敬,常用卧具作拜席,铺地礼拜。对卧具开合的大小不同,表示其恭敬的程度也不同。最为恭敬的是大展卧具礼拜,拜前拜后把折叠好的卧具举至前额,以示恭敬。当然,展具、合具是有一定要求的,在此不再赘述。 礼节lǐjié表示尊敬、祝贺、哀悼等的形式,如鞠躬、握手、献花篮等。 礼节lǐjié〈名〉表示祝贺、尊敬、哀悼等的各种形式:隆重的礼节。 礼节lǐ jié名词。表示尊敬、祝贺或哀悼等的传统形式,如握手、献花、鸣礼炮等,多用于褒义。 礼节lǐ jié由一定的道德规范和风俗习惯所形成的待人接物的仪式:姊妹们和气,也有个分寸~,也没个黑家白日闹的。(二一·463) 礼节礼仪规矩。《廉颇蔺相如列传》:“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甚倨。”《孔雀东南飞》:“此妇无~,举动自专由。” 礼节 礼节仪(仪注;仪节;仪章;仪适) 节(节文) 礼数(不拘~) 另见:礼式 礼仪 仪式 交往 恭敬 越礼 ☚ 礼节 各种礼节 ☛ 礼节/各种礼节 ☚ 典礼 礼节 ☛ 礼节 礼节礼节是用以调节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习俗,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礼节代表社会道德观念而存在,作为社会行为的标准和规范而存在。在文明社会,人与人的交往都以礼节作为规则,礼节渗透人们的生活,指导着人们的行为。礼节是人际交往的枢纽,从伦理道德方面看,礼节不仅是对别人表示尊敬和友好的一种形式,而且是心灵美的一种外化,其本质是尊重他人。不同民族、不同时代都会有不同的文明与礼节。今天,随着现代气息的日益浓烈,礼节被大大简化和变得更为自然了。礼节体现着人们相互关系中行动方便和态度自然的简单要求,人们通过对自己在社交生活中的交谈和举止的注重,来换取周围人们的尊敬和信任,使社会交往和谐而有秩序。 ☚ 独身女性社交 气质美 ☛ 礼节礼貌的具体表现,人们文明行为的组成部分。是人们通过被共同认可的自身行为表达对他人态度的行为规范。通常指用以向他人表示欢迎、感谢、道歉、尊敬、祝贺、问候、哀悼之类的各种惯用表达方式。如敬礼、鞠躬、握手、敬酒、献花、寄祝贺卡片等。礼节广泛地表现在人们各种各样的日常社会交往活动中。一个国家、民族、地区,除了使用与外界相通的礼节外,往往还使用一些从自己的风俗或传统中演化而成的独特礼节。礼节具有严格规范化的性质,使人们通过自身的行为既反映了一定的道德原则,又反映了对他人的态度。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礼节往往具有纯粹外在的,有时甚至是脱离其道德内容的形式。因此,也往往在人际交往中具有伪善的合法形式。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要求礼节与礼貌的本意保持一致,真正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和相互礼让,使礼节与人们内心的良善取得高度的统一。 礼节 礼节Lijie一般指礼仪节度。是关于对待他人态度外在表现的行为规则的总和。包括鞠躬、握手、拥抱、敬礼、献花圈、默哀等对他人表示尊敬、祝颂,对死者哀悼之类的各种惯用形式。从内容上讲,礼节反映着某种道德原则,反映对人的尊重和友善,是美好心灵的外化。从形式上讲,礼节具有严格的规则和方式,以及在公共场所的举止、风度和衣着等。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以及不同的时代,礼节的方式是不同的。在阶级社会里,不同阶级和不同阶层有与其地位相应的礼节。礼节是统治阶级维护自身利益和自我表现的一种工具。如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三纲五常”等各种封建礼节;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各种表面上的彬彬有礼,实质上常常隐藏着尔虞我诈,礼节变成了一种伪善的表面形式。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礼节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同志式关系和感情。它要求人们在交往中待人谦让有礼、落落大方、友爱互尊、文雅守纪等等。摒弃落后陈旧的礼节,倡导文明的礼节,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让小学生知道一些礼节常识,培养良好的礼节习惯,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 礼貌 礼仪 ☛ 礼节对他人态度的外在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表达尊敬、祝颂、哀悼之类态度的各种惯用形式,如敬礼、握手等。 礼节 礼节对待他人态度的外在表现的行为规则和使用形式。礼节是社会外在文明的组成部分。礼节归根到底反映着一定的道德原则的内容,反映着对人的尊重和友善。礼节的演变反映着社会生活民主化的进程,也反映着人们之间建立真正人际关系的过程。尊敬他人、招呼和致意的形式、谈话规则、对待客人的态度、不同场合的衣着打扮等等,都体现着人的尊严的一般观念,体现着人们相互关系中行动方便和态度自然的简单要求。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以及不同的时代,对礼节的要求也不尽相同,甚至相距甚远。在对外交往中,了解对方礼节是非常重要的。倡导文明的礼节,要求待人谦让有礼、落落大方、友爱互尊、文雅守纪等等,是建设社会主义道德文明的一个重要任务。 ☚ 礼貌 礼仪 ☛ 礼节 礼节规定社会行为和职业行为的习俗和准则体系。又特指人们为表敬意或表隆重而举行的各种仪式,包括鞠躬、握手、互访、吊唁等对他人表示尊敬、祝颂,对死者哀悼之类的各种惯用形式。从形式上说,它具有严格规定的仪式的性质,如待人接物的规则和方式,在公共场所的举止、风度和衣着等; 从内容上说,它反映某种道德原则,反映对人的尊重和友善。任何和社会单位都有由法律维持和实施的公认的行为准则。也都有为习惯和社团压力所强迫实行的行为规范。不同的国家、地区、民族以及不同的时代,礼节的方式也不同。宫廷是繁缛礼节的发源地,它以君王为中心,把各种行为的细节逐步向各个阶层传播。封建制度有严格的等级划分,是礼节的“黄金时代”。到19世纪和20世纪初,资产阶级上层社会把遵循礼节的最繁琐要求看作一种消遣,而对妇女来说则是一种职责。到了20世纪中叶,对优雅举止的关心,已不再限于社会名流。现代,礼节在宫廷; 或典礼中,在职业生活或公共生活比较正式的场合,仍然是起作用的。形成社会的诸社区,因其构架和内容不断变化,礼节习惯能够而且的确也在随之变化。在国际交往中,也存在礼节问题,其中特别强调地位平等、互相尊重的原则。 ☚ 白族女子的头饰 礼歌会 ☛ 礼节 礼节人际交往中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其中包括对他人表示尊敬、祝福、哀悼、欢迎、问候、致意、慰问、关心等所惯用的规则和形式。礼节是一个心灵美的外在表现,也是一定社会的约定俗成。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们提倡合乎进步和实用的礼节,坚决摒弃陈旧的封建的繁文缛节。现代社会,一些常施礼节如下: ☚ 礼貌用语 仪表 ☛ 礼节 礼节人际交往中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其中包括对他人表示尊敬、祝福、哀悼、欢迎、问候、致意、慰问、关心等所惯用的规则和形式。礼节是一个心灵美的外在表现,也是一定社会的约定俗成。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们提倡合乎进步和实用的礼节,坚决摒弃陈旧的封建的繁文缛节。现代社会,一些常施礼节如下: (1)握手礼。见面道别和祝贺时使用。行礼时,距受礼者约一步,上身稍向前倾,两足并立,伸出右手,握住对方,上下轻微摇动,切忌用力过猛,握手时间过长。(2)注目礼。与其他礼节并用,双目自然注视对方,表示敬重,亲切。(3)脱帽礼。远距离遇到相识的人,可摘帽点头致意,离开时再戴上。也有的只用右手将帽子略掀一下,表示致意。(4)举手礼。两人突然相见,却因交通阻碍或其他原因不能靠近,或因时间紧张不便详谈,可向对方举起右手,招呼致意。(5)点头礼。在相识的同级或同辈之间,可以点头微笑表示致意。也有的因场合严肃,不便公开招呼,也以点头礼带过。(6)鞠躬礼。下级对上级,服务人员对宾客、晚辈对长辈或初次相识的朋友之间可施此礼。施礼时,身体立正,上部向前倾20°左右,视线自然下垂,若戴帽,则应先脱下拿在右手上。(7)吻抱礼。国际上比较通行,多采用相互拥抱、亲脸或亲额头、贴面颊、接吻、吻手等形式,表示亲热、爱抚。 ☚ 礼貌用语 仪表 ☛ 礼节courtesy;etiquette;protocol;ceremony 礼节courtesy;etiquette;protocol;ceremony;ritual 礼节行礼的分寸等级。《国语·楚语下》:“齐敬之勤,礼节之宜,威仪之则。”《荀子·非十二子》:“遇友则修礼节辞让之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