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碧鸡漫志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碧鸡漫志

碧鸡漫志

南宋王灼作。灼寓居成都碧鸡坊时所著,故名。五卷。论述上古至唐代歌曲的流变,考证唐代《霓裳羽衣曲》、《六幺》、《兰陵王》等乐曲得名缘起及与宋词的关系,并介绍张山人、孔三传等民间艺人,对从音乐方面研究词调有重要参考价值。作者认为曲调应随诗词而定,反对“先定音节,乃制词从之”,不失为独到见解。又品评北宋词人的流派与风格,推崇苏轼创作“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人耳目”,讥柳永词“浅近卑俗”。有商务印书馆《说郛》本。

☚ 对床夜语   词源 ☛

碧鸡漫志

碧鸡漫志

笔记。南宋王灼撰。五卷。撰者字晦叔,号颐堂,遂宁(今四川遂宁)人。绍兴十五年至十九年旅居成都碧鸡坊时著此书。书中论述上古至唐代歌曲的源流演变,考证《霓裳羽衣曲》、《凉州曲》等唐代乐曲名称的由来及其与宋词的关系,记载北宋民间艺人张山人、孔三传和宋词音乐的史实。论见较精辟,有较高史料价值。现存有《知不足斋丛书》所刊清述古堂主人钱曾手校本。

☚ 乐书   律吕新书 ☛
碧鸡漫志

碧鸡漫志

词曲论著。南宋王灼著。五卷。《四库全书总目》作一卷。系作者于绍兴十五年(1145)冬至十九年(1149)春,旅居成都碧鸡坊时所作。全书论述上古至唐宋声歌的流变,考证《霓裳羽衣曲》、《兰陵王》、《凉州》等二十八首唐代乐曲的得名缘起、历史沿革及其与宋词的关系。书中有关北宋民间艺人张山人、孔三传和宋词音乐的记载,均系作者亲身见闻,有较高史料价值。此书传本甚多,而以《知不足斋丛书》所刊清述古堂主人钱曾手校五卷本为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一集所收本即以此本为底本,并提出一些订正意见。

☚ 东京梦华录   上傅寺丞论淫戏书 ☛
碧鸡漫志

碧鸡漫志

宋王灼撰。此书为绍兴十五年(1145)至十九年作者客居成都碧鸡坊时所著。全书五卷。卷一论乐,叙述上古至汉魏唐宋的声歌衍变缘由及发展过程。卷二论词,历评唐五代至宋南渡初期词,并兼及词坛掌故;对北宋词人六十馀家,均有评骘,于苏轼特加尊崇。柳词则多所贬抑,李清照晚年改嫁事,也首见于此书。卷三至卷五,专论词调。综观全书,其最具价值者在论词与论调。其论词,主张诗词“本一”,不当“分异”,强调诗词之作“本之性情”,皆极有见地,于李清照词论有所矫正。其论调,重在考释曲名,包括曲调本事、作者与撰制年代;探究音律,包括所属宫调、音乐特点;阐述流变,包括曲调衍作词调的经过。对《霓裳羽衣曲》、《凉州》、《伊州》、《甘州》等二十馀调,逐一溯其得名缘起及其衍变过程,始创“词调溯源”之学。其辨《霓裳羽衣曲》为河西节度杨敬述所献,复经唐玄宗润色,引白居易、郑嵎诗注为证,《四库全书总目》称能“一扫妖妄之说”。书中论述,虽有可议之处,但大抵可据。是书有一卷本及五卷本。一卷本有明毛氏汲古阁本、清《四库全书》本及《说郛》本、《学海类编》本、《古今说部丛书》本等。五卷本有《知不足斋丛书》本、《增补曲苑全集》本等。唐圭璋《词话丛编》据《知不足斋丛书》本收入。

☚ 复雅歌词   能改斋词话 ☛

碧鸡漫志

理论批评专著。五卷。南宋王灼撰。王灼(生卒年不详),字晦叔,号颐堂,又号小溪。遂宁(今属四川)人。绍兴年间曾为幕僚。博学多闻,娴于音律,谙于词学,著《颐堂词》一卷。《碧鸡漫志》为其论词之作。据书前自序,约于绍兴十五年(1145)冬寄居成都碧鸡堂妙胜院,常至友人家宴饮听歌,归后则“旁缘是日歌曲,世所闻见,仍考历世习俗,追思平时论说,信笔以记”。后加以整理增广,于绍兴十九年(1149)春成《碧鸡漫志》。

《碧鸡漫志》为笔记体,材料编排、次第虽不很谨严,但也有大致体系可寻。词又称“乐府”,其产生与发展演化与音乐的关系很大,故此书卷一的十三条首论上古至唐宋歌曲之递变及与诗之关系。作者颇能抓住根本,以“人莫不有心,此歌曲之所以起也”,说明抒情言志是歌曲产生的动因。又引《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律和声”的传统说法,强调志在先,诗随之,歌曲又随志、诗而不同,故颇不满世俗以词就音、依谱填词的做法。以下递论“古歌变为古乐府,古乐府变为今曲子”的流衍之渐。最后复又强调“歌曲拍节乃自然之度数”,因于喜怒哀乐之情,故应以达意为主,但亦不废拍节、度数。

卷二的二十三条主要评论唐宋的词人词作,而以北宋作家为主,其中不泛灼见,如评晚唐五代词“虽乏高韵,而一种奇巧,各自立格”,所论颇为允当。作者主张论词应重内容,重不主故常,故推重苏轼而非柳永,认为柳词“浅近鄙俗”,而以苏词能“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嘲弄那些“谓东坡移诗律作长短句”者为鄙陋可笑。对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一方面予以褒扬,谓其“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可多得”,又称其作品“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另一方面又非难李词“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忌也”,则反映出封建士大夫的偏见。

卷三、卷四、卷五又从音乐着眼,考订《霓裳羽衣曲》、《凉州》、《伊州》、《甘州》、《虞美人》、《水调歌》、《菩萨蛮》等二十九个曲调得名的缘由、与宋词的关系及所属宫调,辨析传闻、史料之误,用力甚勤。尤其是辨明了其中的法曲、大曲之曲体,辨明了《河传》的宫调,辨明了古乐府与今乐府、声诗与长短句、唐调与宋调的区别,很有参考价值。有些条目颇为精审,如《四库提要》说:“其辨《霓裳羽衣曲》为河西节度使杨敬述所献,唐明皇为之润色,援白居易、郑嵎诗注为证,一扫月宫妖妄之说;又据谱谓是曲第一至第六叠皆无拍,证唐史载王维论按乐图霓裳第三叠初拍之伪,持论极为精核。”此部分虽失当之处在所不免,但各曲调的缘起赖以保存,故为研究词史者所重。

后世所传有一卷本、五卷本、十三卷本三种版本,互有同异。现在所通行者,为中国戏剧出版社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及中华书局《词话丛编》所收五卷本。


《碧鸡漫志》 - 二十六史 - 可可诗词网

《碧鸡漫志》

 词论。南宋王灼撰。作者于宋高宗绍兴年间寓居成都碧鸡坊时著成此书,故以“碧鸡”名书。该书前七条为总论,论述了上古至唐代歌曲的流变,对唐代乐曲如《霓裳羽衣曲》、《杨柳枝》、《虞美人》、《念奴娇》、《清平乐》、《雨淋铃》等二十八调,一一考证,追溯乐曲得名的缘起和其渐变宋词之沿革,核其名义,正其宫调,又品评了宋代词人的风格与流派,还介绍了民间艺人如张山人、孔三传等。是一部从音乐方面研究词调的重要资料。作者认为诗词都可歌唱,曲调应随诗词内容而定,若“先定音乐,乃制词从之,倒置甚矣。”这是针对当时倚声填词,声音与感情内容脱节的风气而言的。作者论词,推崇苏轼,而贬柳永,谓苏轼“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讥讽柳永词“浅近卑俗”。见解颇有独到之处。
碧鸡漫志

《碧鸡漫志》

南宋王灼著。《四库提要》谓“是编详述曲调源流”。前为总论,述古初至唐宋声歌递变之由,溯《凉州》等曲得名之缘起,与渐变为宋词的沿革过程。其次为唐宋词纪事与品评。其论词以唐五代为高,对宋代诸名家词的品评,大体以苏、柳二家为宗主,所论词人甚多,不啻是一部晚唐五代与北宋词小史。综观其对诸家的品评,可窥见其论词之美学原则。他认为“诗与乐府同出,岂当分异”,与词“别是一家”之说相左。他扬苏抑柳,高度评价东坡词,谓“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而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表现了对阳刚美的崇尚。王灼论词,还颇注重创造精神,重视创作个性。他认为五代词“各自立格,不相沿袭”,是以可喜。又说“贺方回、周美成、晏叔原、僧仲殊各尽其才力,自成一家”。但他对词人的独特风格的品评又是以雅为准的,故对柳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又多微词。他论词还注重自然神韵,认为晏叔原“秀气胜韵,得之天然”,贺、周语意精新,造语有思致。但他反对浅俗,反对侧艳,对李清照词评价过低。《词源》 南宋张炎著。分上下两卷:上卷专论乐律,下卷则泛论词的鉴赏和作法。强调“词之作必须合律”,又说,“音律所当参究,词章宜先精思,俟语句妥溜。然后正之音谱,二者兼得,则可造极玄之域”。也同样强调词的文学性,力主“二者得兼”,方为佳作。张炎论词,标举清空、雅正、意趣,而又以清空为主。他说:“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所谓“清空”,既指词的语言艺术,又包括词的意境与艺术风格,意谓词人以澄清的胸次,高远的审美情趣,用疏快的辞语,曲折宛转的笔调,叙事、写景、抒情,创造一种空灵的艺术境界, “读之使人神观飞越”,按之则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踪”,澄净精纯,高远峭拔,富有韵致。并以其概括姜夔词风的特点,这是张炎的独创。“雅正”,谓内容无邪,语言典雅,而又意趣高远。他认为俚词、艳词、豪放词不是雅词。只有屏去浮艳,乐而不淫,方才古雅。至于“意趣”,他说“词以意趣为主,不要蹈袭前人语意”,东坡中秋《水调歌头》、夏夜《洞仙歌》,白石《暗香》、《疏影》,“皆清空中有意趣”。这些,不仅是张炎的美学追求,也是宋代词人审美情趣的总结。

☚ 词论   乐府指迷 ☛

碧鸡漫志

《碧鸡漫志》

南宋王灼撰写的音乐史料著作。共5卷,成书于绍兴十九年(1149)。因作于成都碧鸡坊而得名。全书论述了自上古至宋代的乐曲、歌舞的流变,考证了《霓裳羽衣曲、《凉州》、《甘州》、《六么》、《兰陵王》、《虞美人》、《安公子》、《水调歌》、《万岁乐》、《夜半乐》、《何满子》、《凌波神》、《荔枝香》、《阿滥堆》、《念奴娇》、《雨淋铃》、《清平乐》、《春光好》、《望江南》、《后庭花》等28首唐代乐曲的得名来由、历史沿革、所属宫调、音乐特征及其与宋词的关系。此外并有关于北宋民间艺人张山人、孔三传和宋词音乐的记载,乃据亲自见闻写成,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 乐府诗集   《通志·乐略》 ☛
碧鸡漫志

碧鸡漫志

宋·王灼撰。五卷。一本一卷。灼字晦叔,号颐堂。书成于高宗绍兴十九年,时作者“客寄成都之碧鸡坊妙胜院”,故名。是一部谈论古代歌曲的专著。内容有三: 首总论叙述上古至汉、魏、晋、唐歌曲递变演进之由; 次乃品评北宋词人之风格与流派; 末则追溯考论唐代乐曲得名之缘起,兼及其与宋词之关系,并所属之宫调。另外,此书也提及一些民间艺人作家,虽语焉不详,却甚可宝贵。其论歌曲,主张应首重内容,次则词采格律。提倡声律应该帮助歌曲发挥其内容,而不应作为一种格律束缚歌曲的制作,故其评论五代词高出宋词。论北宋词人,尊苏卑柳。推崇苏轼“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睥睨柳永《乐章集》“是浅近卑俗”,“虽脱村野,而声态可憎”。此书认为“诗乐同出”,不同意将诗和词分作两科,以此提高词的地位,较“词为诗裔”为进步。其中考证,多数颇为精核详慎,然亦有泛滥不近事理之处。全书体例也很不纯正严格。有《知不足斋丛书》本,《词话丛编》本,《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

☚ 草堂诗话   冷斋夜话 ☛

碧鸡漫志

笔记。南宋王灼撰。五卷。灼字晦叔,号颐堂,又号小溪。遂宁(今四川成都)人。绍兴中曾为幕僚。当时作者隐居成都碧鸡坊妙胜院,因地取为书名。写成于绍兴十九年(1149)。是书以论述曲调源流为主,对研究词曲渊源和发展有重要价值。内容分三部分,一为论述上古至唐歌曲的演变,一为评论北宋词人的风格流派,另一部分为考证唐宋乐曲命名的原由及其与宋词的关系,乃至所属的宫调。王氏论词内容第一,次为词采,推重苏轼而非柳永,比较肯定贺铸、周邦彦;对北宋单调纤弱词风颇致不满,反对在文学创作上墨守成规,认为以今之斜阳芳草,淡烟细雨,规范后世作者,是愚而不妥。对李清照、柳永有褒有贬,评论大致公允。据序称是书五卷,但传世者却有一、五、十卷三种本。收入《唐宋丛书》、《说郛》、《学海类编》等丛书。一九五九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一册,收五卷本,后附有校勘记。

碧鸡漫志

碧鸡漫志

理论批评专著。五卷。南宋王灼撰。王灼(生卒年不详),字晦叔,号颐堂,又号小溪。遂宁(今属四川)人。绍兴年间曾为幕僚。博学多闻,娴于音律,谙于词学,著《颐堂词》一卷。《碧鸡漫志》为其论词之作。据书前自序,约于绍兴十五年(1145)冬寄居成都碧鸡堂妙胜院,常至友人家宴饮听歌,归后则“旁缘是日歌曲,世所闻见,仍考历世习俗,追思平时论说,信笔以记”。后加以整理增广,于绍兴十九年(1149)春成《碧鸡漫志》。
《碧鸡漫志》为笔记体,材料编排、次第虽不很谨严,但也有大致体系可寻。词又称“乐府”,其产生与发展演化与音乐的关系很大,故此书卷一的十三条首论上古至唐宋歌曲之递变及与诗之关系。作者颇能抓住根本,以“人莫不有心,此歌曲之所以起也”,说明抒情言志是歌曲产生的动因。又引《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律和声”的传统说法,强调志在先,诗随之,歌曲又随志、诗而不同,故颇不满世俗以词就音、依谱填词的做法。以下递论“古歌变为古乐府,古乐府变为今曲子”的流衍之渐。最后复又强调“歌曲拍节乃自然之度数”,因于喜怒哀乐之情,故应以达意为主,但亦不废拍节、度数。
卷二的二十三条主要评论唐宋的词人词作,而以北宋作家为主,其中不泛灼见,如评晚唐五代词“虽乏高韵,而一种奇巧,各自立格”,所论颇为允当。作者主张论词应重内容,重不主故常,故推重苏轼而非柳永,认为柳词“浅近鄙俗”,而以苏词能“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嘲弄那些“谓东坡移诗律作长短句”者为鄙陋可笑。对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一方面予以褒扬,谓其“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可多得”,又称其作品“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另一方面又非难李词“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忌也”,则反映出封建士大夫的偏见。
卷三、卷四、卷五又从音乐着眼,考订《霓裳羽衣曲》、《凉州》、《伊州》、《甘州》、《虞美人》、《水调歌》、《菩萨蛮》等二十九个曲调得名的缘由、与宋词的关系及所属宫调,辨析传闻、史料之误,用力甚勤。尤其是辨明了其中的法曲、大曲之曲体,辨明了《河传》的宫调,辨明了古乐府与今乐府、声诗与长短句、唐调与宋调的区别,很有参考价值。有些条目颇为精审,如《四库提要》说:“其辨《霓裳羽衣曲》为河西节度使杨敬述所献,唐明皇为之润色,援白居易、郑嵎诗注为证,一扫月宫妖妄之说;又据谱谓是曲第一至第六叠皆无拍,证唐史载王维论按乐图霓裳第三叠初拍之伪,持论极为精核。”此部分虽失当之处在所不免,但各曲调的缘起赖以保存,故为研究词史者所重。
后世所传有一卷本、五卷本、十三卷本三种版本,互有同异。现在所通行者,为中国戏剧出版社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及中华书局《词话丛编》所收五卷本。

☚ 词论   古今词话 ☛

碧鸡漫志

一卷。宋王灼(约1162前后在世)撰。王灼,字晦,号颐堂,又号小溪。遂宁 (今属四川)人,生卒年不详。此书详细叙述了曲调之源流。全书共分三十五条,前七条为总论,叙述自古初到唐、宋声歌递变之由;次二十八条为分论,各为:凉州,霓裳羽衣曲,甘州,胡渭州,六幺,西河,长命女,杨柳枝,喝驮子,兰陵王,虞美人,安公子,水调歌,万岁乐,夜半乐,河满子,凌波神,荔枝香,阿滥堆,念奴娇,清平乐,雨霖铃,菩萨蛮,望江南,麦秀两歧,文溆子,后庭花,盐角儿。对分论所列各条,一一追述名之缘起与渐变宋词之沿革。此书认为:三百篇之余音,至汉而变为乐府,至唐而变为歌诗。到唐中叶,词已萌芽。到宋代,歌诗之法渐绝,而词乃大盛。其时,士大夫多娴音律,往往自制新声,渐增旧谱。因而一调或变至数体,一体或有数名,其目几不可殚举; 又非唐及五代之古法。本书就其传授分明,可以考见者核其名义,正其宫调,以著倚声所自始。其余晚出杂曲,则未一一详述。至金、元院本既出,歌词之法几乎亡失不存,文士所作仅能按旧曲平仄循声填词。自明以后,就变为文章,不再是律吕之事了。本书所论宫调,未解其说。但其间正变之由,犹赖以略得其梗概,可资参考。书中辨霓裳羽衣曲为河西节度使杨敬述所献、唐明皇为之润色,援引白居易郑嵎诗注为证,一扫月宫妖妄之说。又据谱谓此曲第一至第六叠皆无拍,证唐史载王维论按乐图霓裳第三节初拍为讹,其持论极为精核。至于书中以当时念奴娇为唐曲而杂列古曲之中,而以出自梅尧臣之盐角儿附于古曲之列等,也是作者千虑之一失。此书考证宋词曲的内容及源流,品评词人的风格和流派,成为研究宋词曲的重要史料。有 《四库全书》本。此外,《碧鸡漫志》另有五卷本,经清初钱曾校勘补足,鲍廷博将其收入 《知不足斋丛书》。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2:5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