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鏊饼
唐代流行于同州地区的一种面食,也是同州向朝廷进贡的一种贡品。据《资暇录》记载,同州人好打官司。为了防备官司打输,坐牢挨饿,他们带上石鏊饼,“用备陛牢之粮”。所以,在唐代石鏊饼又叫“饼”。石鏊饼的制作大致是:先将洗净的小鹅卵石子,放在平锅里,在火上加热,然后将用面粉加调料做好的饼放在石子上,上面再盖一层烧热的石子焙制而成。由于用石子焙烙,传热比较均匀,既不易焦糊,又能熟透,吃起油酥咸香,味美可口。这种焙制方法很原始。《古史考》说,神农时,民食谷,释米加烧石上而食之。这也就是所谓 “石烹法”。唐代的石鏊饼就是由远古的“燔黍”演变而来的。由于它保留明显的石烹遗风,所以在食品史中被誉为我国食品中的“化石”。石鏊饼及其石烹法至今尚存,不过,现在叫做 “石子馍”。